神學教育的問題

在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著名詩劇浮士德Faust)中,有一段對話,論到神學的研究:

我不願把你引入歧途,
這科學中所教導的,將是
那麼難以避免錯誤,容易迷路;
裏面藏有那樣多的毒素,
以至你不能分辨哪是藥物。

I would not wish to lead you so astray,
In what this science teaches, it would be
So hard to shun the false, misleading way;
So much of hidden poison lies therein,
You scarce can tell it from its medicine. (Faust I, 1883-1887)

這話是魔鬼莫費斯託非(Mephistopheles)說的。不過,這番話是對的,至少部分是對的。它說:神學中混有邪說,極難分辨是非,那麼不要去研究。只要讀聖經,不求甚解的讀。

你我可能都聽過這樣的話。

莫費斯託非的話,部分是真的。它說:神學界的理論中,有些含有毒素,混雜在藥品裏。那些東西是哪裏來的?當然不是生命之道原有的;其實,正是它的工作,來“把稗子撒在麥子裏”(太一三:25)。而他提示的“藥品”,是純正的神學,就是那能夠救人靈魂的道。魔鬼來把會害死人毒品,和能救人的藥品混雜,叫人難以分辨;然後轉過來說,有弄錯的危險,是何居心?它是叫人連藥品也遠避不用,豈不比因噎廢食還糟?結果如何?還不是使人有良藥而不敢用,陷入死亡!

因此,我們要弄清楚:神學中被混入毒品,並不就是神學是毒品;相反的,我們要深入研究,才可以去毒而取藥,用藥以救人。這樣,神學研究的目的,不就清楚了嗎?

神學(Theology)是甚麼?

Theo是神,和Logos是學問,道理,話,思想的意思。合起來是“神之道”,就是求認識,了解神的學問。如果我們說:知神之道,是從“神之道”(基督耶穌,啟一九:13),該不算是在故意玩弄文字吧?實際上,那太初就有的道(Logos)基督耶穌,成為肉身的目的,就是為表明神,使人藉着祂,得以認識神(約一:14,18)。

因此,神學是屬神的人,更深認識祂的學問。因為是“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是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林前二:12,13)

這樣說來,神學不僅是由於人理性的一般啟示,或自然啟示,而必須由於神的特殊啟示。也就是說,先成有聖靈內住在心裏,才可以研究神學。合於這樣的條件,人對了,在方法上才會對,就是用預設論法。

在另一方面,神學到底是要用理性鑽研的學問,因此,被稱為“哲學之后”。必須使用清晰的分析,思考,不能偏於情感,更不能為了一己的利益,而偏斷妄論。這不僅因為學術上必須有的誠實,更是為了所研究的是神啟示的話,要求我們用敬慎的態度,去處理一切的問題。

神學所研究的,是神啟示的真理為中心,因此,必然有其特性:1)超越性,不同於任何宗教及學說;2)普及性,不因地區文化分別而差異;3)永恆性,不因時代的進展而改變。可惜有些人喜歡牽強附會,不知自己無知,把神的真道與文化相混和,而造成“本土神學”,或說基督教和某宗教有融會相通之處;或說各地各時都有神的啟示,或狂言自己得新的啟示,結果,都是引人陷入異端,迷失救道,而至滅亡。更有些人望文生義,說中國所說的“道”,就是聖經的道,而不管“道成肉身”的事實,和道的位格,也就失去了救恩的可能性,不僅是褻瀆,更把神啟示的真理,弄成了自然宗教或理神論,那是何等的危險!

那麼,該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好好研究神學。

自從理性時代以來,有人把舊的異端,披上新衣;並且到十九世紀,更為激烈。因為知識增加,而更向狂傲,把人的理智代替神的啟示,稱為“新神學派”。一時各神學學府,紛紛失陷。有持守基要真理的人,就起而倡辦聖經學校,不重其他知識,而只重聖經。當時造就了許多神合用的工人,把福音傳揚到遠近各地。不過,那一代的人,缺乏學術上的追求,忽略神學的根基,不能把“心中盼望的緣由回答各人”;而致在教育造就繼起的人才方面,至為貧乏,結果,在那一代的人過去以後,形成真空現象,坐視新派神學得勢。等教會覺悟,已經為時已晚,損失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幸而神的憐憫,現在福音派教會已經覺悟,起而重視學術研究,在各著名學府中,漸漸取得了神學上的主導地位。

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歷經戰亂。逃難中,當然不是重視神學的時候。因此,缺乏神學教育的人才;而幸能召聚一些信徒,成立教會的,領袖既不曾深思明辨,研究神學,也就只好說神學不重要,並不鼓勵信徒重視神學。而有些到西方神學院修讀的人,只看見人家的缺點,就誇張西方只重學術,不顧靈性的情形。其實,說這樣話的人,往往也不見得注重靈命;而自己也只是抱着西方神學院抄來的舊講義,佔住講台混時間而已。看今天華人神學院,有多少晨昏聚集禱告靈修?有多少是教導並實踐信心生活?如果這些基本的教導都沒有,比西方神學優越又從何說起?

華人向以不合作著稱,“三人有二黨”。不幸,在神學教育上表現也是如此。

環顧現有的華人神學院,除了少數幾所還算有規模,多數是學生不上二三十人,更有的教師比學生多,教室比教師多。如此,師資就難以整齊;更大的問題是,以每年所用經費計算,平均在每一學生身上所花的費用,數目相當驚人。美國大部分的公立中等學校,每一學生每年的費用,平均約在五六千美元之間。大學則較為複雜,不易估計。而一所小神學院,造就每一學生每年的費用,可能需要五萬至十萬美元或更多。相比之下,顯得頗不經濟。這數字不能不說是鉅大的耗費!即使是有錢,也不是主忠心管家該有的作法。況且學校規模既小,圖書,設備,教員,就難以全備,這在教學上自然會受影響,所出產的畢業生,也難有高水準。給人家的觀感,都不過是些三家村學校。

話說到這裏,要挑神學院的毛病,真是不患無辭:從缺乏上面來的信息,到教會不復興,都可以歸咎於神學院;而且近代的異端,還不是從神學出來的?再如學生沒有生命,畢業生不傳福音,以至個人品德問題,說都說不完。但在另一方面,神學院該能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和興旺教會,都該由神學院開始;如果讀了系統整全的神學,可以避免異端,純正的神學正是傳生命之道所必需的,而了解倫理和神學,是蒙恩並產生正當行動的道路。這樣,神學是教會成敗興衰的關鍵。

那麼該怎麼辦?

我們應該把幾所神學院,集合在一起,合作辦成一個有規模,有水準的神學院,更要注重屬靈生命的增長,和品德的養成。如果一時不能這樣作,先試行校區制好不好?就是把在哪一方面較強的師資,集中在一個地方,誰要有興趣在那方面學習的,就到那裏去;不要每地每院都開一樣的課,實際上除了商標不同外,內容只是重複,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只要肯相愛合作,可以交換開課,多大的人力物力浪費,何必繼續下去!

沒有神學教育不好,不好的神學教育更不是好事。那麼,理想的神學教育該是怎樣的內容?

簡單說,就是ABCDE。

  • Applied Theology 應用神學
  • Biblical Studies 聖經研究
  • Christian Doctrine 基督教義
  • Discipleship Formation 門徒訓練
  • Ecclesiastical History 教會歷史

也就是實踐神學,聖經神學,教義神學,靈修神學,歷史神學。需要加以說明的是,靈修神學不止於沙漠教父一般的獨處,狹義“靈修”;而是修整靈命,取法先聖的見證,以達於均衡的健全成長。實用神學則從倫理學,講道學,釋經學,宗教教育,文字宣道,以至家庭輔導等。

乍看起來,這似乎涵蓋太廣,沒有完成的可能。不過,這只是要建立健全的基礎,再隨學者志趣和需要去進深,鑽研,以期明體達用。

曾聽有人說:宋尚節,王明道,倪柝聲,這些人,都沒有進過神學院,卻是神所用的僕人。但這只能證明一項事實,就是缺乏好的神學院。另外還有一項可能,就是如果他們進神學院,可能進而作神重用的僕人。不過,這絕不是說,他們不讀神學是被神用的途徑。倪柝聲不僅聰慧過人,博覽群書,他也受過和受恩,安汝慈,賈玉銘等人的教導。王明道絕不是不明道理的人;看靈食季刊裏他翻譯的文章和短文,就知道他不僅深讀聖經,也對神學有研究,否則如何能夠分辨是非?宋尚節的講道常別出蹊徑,少露神學舊套的痕跡;但他參考神學著作,特別是受到司可福的影響,因為時地背景,不必來自直接的啟示。

連聖經的作者,也是如此。路加寫給他福音書的第一個讀者說:“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一:3,4)他治神學的方法,不僅有啟示,還要有背景的詳細考察;這也是他神學教導人學道的途徑。

再看近代教會的偉大教師:達秘(John Nelson Darby, 1800-1882),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司可福(Cyrus Ingerson Scofield, 1843-1921),茂根(George Campbell Morgan, 1863-1945),陶恕(A.W. Tozer, 1897-1963),這些人都沒有受過傳統的神學教育,有的連所受正規教育也極有限;但他們不是不讀神學的人,而且對於教會,和在神學上,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力。

我們且來思想“百年樹人”這句話。植樹不能忽略根。如果只顧花的好看,瓶中之花,沒有能結果的機會。

神學教育也何嘗不是如此?神學不是訓練不學有術的講道匠,善於逢迎處人,而是造就見證人。所以,不僅要注重如何講,還要知道所講者何,信仰如何,行動如何,是何等人。新約時代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不但熟於聖經,還精通希伯來和希臘原文;但他們作的是何等的事!只有知識,而佞口一張,血手一雙,對神對人是沒有益處的。所以神學教育是整全的教育,不可偏廢。

願主提醒教會:不僅要有神學,還要有好的神學;有今天健全的神學教育,才有明天健全的教會。這是我們的期望。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