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的景象!
一片土地上,沒有誰開發,耕種,長滿了雜草,叫人無法着足,更無從滋生收穫的期望。迷茫,沒有方向,怎走出去?往哪裏去?
無意間,我進入這夢境。那感受,奇異的感受,不是憂慮,也超越懼怕,很難以描述。忽然覺得掉落虛空裏,不知會落在哪裏。
是甚麼地方?或許應該回視自己的內心。
以色列人用背向神,敬拜偶像。神使他們亡國,被擄分散到外邦。經過一代後,他們日子過得不錯,覺得“此間樂,不思蜀”;不曾忘記耶路撒冷的,不過是少數人。
荒原上,枯骨遍地,在烈日曝曬下,已經變成白色,很白,沒有一點水分。科學家說,如果星球上發現有水,那裏就可能有生命—沒有,一點也沒有。沒有希望。
“人子啊!這些骸骨能復活嗎?”(以西結書37:3)
惟有神問這樣的問題。
惟有神能夠回答。
神命令先知發出預言—神的靈運行在荒原上,進入骸骨裏面,骸骨竟然發出聲音,活起來,加上筋,長出肉,再站了起來。
他們分散在四方,居然能夠聯絡起來,或許是由於哈曼擅傳王旨,嚴酷的迫害,使他們有全體的感受,到底以色列全民,是筋骨相連。他們建立了自己的事業,已經有了成就,長出了肉,以至於外人看他們夠肥,想要剝削,以為可以擇肥而噬。但他們站起來了!
七十年滿了。
神吹出祂的靈氣。古列王下令,准許他們歸返故土,猶大和以色列復又聯合,復建聖殿,重修城牆。不過,要等復活的基督再臨,神的國來到,才可成為榮美的杖,表明統治全地的王權。(以西結書37:1-19)
人的心靈也如同荒原。以馬忤斯的革流巴,和他的同伴,拖着沉重的腳步,從耶路撒冷走回家的下坡路,卻顯得並不那麼容易。他們覺得一個國家死了。
功利主義的政客宗教人,在籌畫他們的陰謀,需要尋找理論的根據:“你們不知道甚麼!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約翰福音11:49,50)他們所說的那個人死了,死在十字架上。
革流巴他們覺得,自己是行走在遍佈枯骨的平原上。以馬忤斯在馬克伯獨立運動中,曾經歷過戰爭;但折戟沉沙,早已經不見了。不過,心靈上出現一片漠漠荒原,枯骨枕藉,給烈日曬成白色,不見一絲希望。是在他們身邊出現的第三個人,燃熱他們的心;使他們不顧遍地黑暗,奔回耶路撒冷,去傳報光明的信息。(路加福音24:13-35)
是復活的主,向他們吹一口氣。使枯骨成為大軍,心如死灰,關起門來的門徒,燃燒起來,開門出去,給世界光明和希望。(約翰福音20:21-23)
詩人艾略特(T.S. Eliot, 1888-1965)生當美國盛世,國勢寖強,不僅本土未遭受他國侵入,還侵略擴張,未遇到失敗。那時候,也是美國繁榮的極峰,建寬闊的公路,最高的大樓,似乎是百花齊放。不過,實在是荒原。
那時,紐約的帝國大廈挺立在天際,“鍍金的時代”仿佛真是黃金時代的來臨。經濟大蕭條的陰影,仍然還在遠方。但仍然是福音的荒原。
詩人感受枯乾,空虛,“The Waste Land”迫使他趨向逆流,到大西洋的彼岸,去尋求綠色。在莎士比亞文化的豐腴土壤,他成為現代英美文學的引導,似先知指示給世人盼望;儘管他自己的心靈,也嚮慕着復活,和五旬節火焰的舌頭。
青年藝術家畢加索(Pablo Ruizy Picasso, 1881-1973)從西班牙到巴黎,或許是去追尋綠色,他的創作則由藍色進到玫瑰色時期。“亞威農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是那時的代表作,自己不在意迷失於法國的文化中。德國“領袖”殘酷的手,仍然在忙碌,未暇攫取那將成熟的果實。藝術家的畫筆,只蘸着輕薄的彩色,雖然錢囊已經厚積,並沒有注入多少情感。到“哭泣的女人”(Femme en Pleurs)出現,他才理會荒原的現實。
人在製造“荒原”,而且相當成功。畫家親眼看見,自己所愛的國家,被炸成荒原,才決心塑造反戰形象。
在中國,戰爭中興起最富的豪門,卻也造成廣袤萬里的荒原。富有的人,心靈也無異於荒原。
我們常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似乎是夠慘的。殊不知一軍盡墨,十萬骨白,更不知為了甚麼目的。庸碌打敗仗的趙國將軍,給秦將白起提供坑趙卒四十萬!有朋友信不下去;可見到在日軍侵華的時候,中國軍隊逃得不夠快,庸碌的領袖下令決黃河堤以水阻敵,一下子淹死八十萬無辜百姓!仁人怎麼樣也作不來。
是人的罪惡和愚昧,造成了堆滿枯骨的荒原。
今天的世界,似比過去任何時期更富裕,同時也是福音的荒原。惟有復活主的大能,會給世界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