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蓮人對基甸說:“你去與米甸人爭戰,沒有招我們同去;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呢?”他們就與基甸大大地爭吵。基甸對他們說:“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所摘的葡萄嗎?神已將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們手中;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基甸說了這話,以法蓮人的怒氣就消了。(士師記8:1-3)
人通常不以溫和為品德,特別是軍事領袖更是如此。但以色列出色的信心英雄士師基甸,就是具有這品德的特殊人物。他出身瑪拿西支派亞比以謝族的農民,性情謙卑(士師記6:15),在蒙召時就謙辭作領袖,說他並不是名門望族。到得到勝利,以法蓮人才來大吵一場,表明他們厲害得緊;意思是如果他們得到通知,可以創造更大的戰果!基甸不想拿他們的血來證明;就溫和的說:“神已將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們手中,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士師記7:24-8:3)基甸並不曾爭奪勝利果實,說了幾句好話,歸功別人,就和平解決了問題。真是“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言15:1)聖經又說:“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可以折斷骨頭。”(箴言25:15)
流氓頭目耶弗他(士師記11:3)就不一樣了。幾乎是同樣的設境,以法蓮人又來找麻煩,他們並沒有“大大的爭吵”,僅是溫和抗議“偉大領袖”耶弗他,竟然挾戰勝之餘威,統帥英勇的基列人,發動內戰;殺了以法蓮人四萬二千(士師記12:4-6)!你可知那是甚麼數目?以法蓮支派出埃及的男丁共四萬零五百名;經過曠野四十年,進入迦南時,被數點的新生代共有三萬二千五百名(民數記2:19,26:37)。到士師時代,若不是他們的增殖能力強,被滅族還不夠;即使增生一倍,被殺的男丁也超過一半!殘酷的內戰,只為了一句閒話!
齊國的晏嬰(平仲,前578-500年),夷維(高密)人,一生事奉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卿相,總理內政外交,是為孔子欣賞的少數政治家之一。太史公司馬遷更論晏平仲說:“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司馬遷自知其缺點,是不及晏子的謙和。
齊景公有一位諍臣弦章,看見景公有喜飲酒無制的毛病,七日七夜不止,進諫說:“章願意君廢酒,不然,請賜章死!”無疑的,弦章是位可敬的忠臣,也是無慾則剛,他忠君愛國,寧以死諫。歷史上也曾有過這樣的好人;只是毛病在於他把一個是非問題,推到輸贏的對峙局面!作領袖的人,多是愛面子的;這樣,絕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晏子在這時來了。景公告訴晏子:“你看,弦章以死要挾我戒酒!如果我聽從,表明作領袖的可以被部下強制作事;如果不聽從,我又覺得這個有用的人就這樣死了,太可惜。…”晏子說:“太幸運了!弦章是良臣遇到明君了。如果遇到桀紂那種昏君,他墓上的樹早已經長很高了!”最高領袖聽了,心裏舒服多了,就改掉他不可侵犯的壞習慣。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晏子的智慧,溫和而善導。晏子春秋記載他的諫言,集有二百十五章;除去重複及存疑外,也有一百七十章。他在任的時間,約長達五十年;不計出差和休居的時間,大約平均每周有一次;這還不計算領袖不視事的日子。後人劉向稱其“以節儉力行,盡忠極諫,道齊國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親;不用則退耕於野,用則必不詘義;不可脅以邪。”這是說,晏子人雖然矮,墨子的理論,頗多宗從晏子;孔子也很為推崇晏子。可見儒墨兩家都對晏子有極高評價。他可是能真兼備“溫良恭儉讓”的品德。
聖經說:“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雅各書3:13)“智慧的溫柔”,不是由於人的修養到家,也不是勤奮學習來的。“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22,23)基督徒的行為表現,豈不是更應該超邁基甸,優越晏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