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心胸,唯自己名位利祿是求,失敗即由反對轉為反叛,通常是勾結外國,圖謀背叛本國。這種人,為害國家,為世不齒。真正的政治家,心上想的是國家利益,別人的主張可以不同,目標還是為了大體大局,從不以自己得失縈懷;因為所思念的大,所以可以配得稱為偉人。

美國第六任總統崑瑞.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 1767-1848),是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 1735-1826,在任1797-1801)的兒子;但他並非是託庇父蔭,也非建立王朝。他早年即精通語文,洊任使節,曾為哈佛大學修辭學教授;任國務卿,後當選總統(在任1825-29)。新總統不僅容納反對他的人加入執政陣容,還想以對手傑克生將軍為作戰部長。

任滿競選連任,敗於傑克生(Andrew Jackson, 1767-1845,在任1829-37),被選為國會眾院議員(1831-1848)。已年逾六旬,在當時可算老了。有人問他,以曾任總統之尊,而作國會眾議員,會不會降格?他回答說:“為國家服務,不論任何職位,都不能算為降格。”高齡的雄辯家,表現得頗為出色,繼續為民權奮勇戰鬥不息,直到如喬木其傾,在議場上中風昏倒,二天後崩逝。

中國專制政治,以為“朕即國家”。所以任何反對我的意見,即是反對政府,即被誣是叛國。不幸,這也正是痞氓幫派所持的態度。這種狹窄的心思,把不是自己同夥同幫的人,都當作仇敵,就爭持不息;把別人視為“非我族類”,全世界沒有他可信可託的人,更不必說可敬可愛了;既不能同別人共謀共事,圈子就越畫越小,到達“登峰造極”的時候,正是墜入深淵,實在變成孤家寡人,周圍應聲服從他的奴隸,並不會有他幻想的那麼多,結局不問可知!

中國對於政黨的觀念,並不進步,也不合理。歐陽修的“朋黨論”,簡單的二分:“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其實,守道義,行忠信的君子,也未必即能相愛相惜而結合;而且君子未必即是能臣,對於國家也未必有所貢獻;再則道雖同,還應該允許意見上有差異。王安石主張變法,雖然可能過於激進,雖然用人或有不當,但總難以合格貶抑為“小人”;而老蘇指他“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挑剔王安石不夠整潔,不顧營養的生活習慣,拿來評覈攻擊;這些細行,即使有礙於衛生,其夫人與家人該有話說,總輪不到他拿來批評,況且純屬私事。老蘇又說:“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姦慝”,比之為豎刁,易牙,開方,延伸到這種人會禍天下。結論是唯有他自己才對,才是正人君子!此蘇洵又不是小孩子了,說出這樣幼稚的話,還筆之為文,明顯是昧於推理,僅憑意氣;即使這是偶有的敗筆,這樣的父親,也足以給他的賢公子蘇軾蒙羞了。

人之相處,有許多難處,單性格的差異,就夠複雜的了,這就像飲食習慣的不同,並沒有甚麼是非好說的,不一定牽涉到原則。專制的皇帝,還容許臣工異議,除非徹底實行“一言堂”,真得自我壅蔽。

主耶穌當世的宗教人,總不乏找祂麻煩的,因為他們心靈不對,容不下真理。所以主說:凡“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馬太福音12:30)但唯有主可以這樣說,別人不能模仿。

清代的左宗棠,才氣縱橫;曾國藩則持重保守;二人論事,常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但都忠誠為公,並不影響私誼。曾國藩薨逝的時候,左宗棠送的輓聯說:“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這才是光明的胸襟。

還是回到教會事務來說。因為人總是人,眾人眾意,再怎樣屬靈,也難免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因此,教會誕生後不久,就有分爭。說來慚愧,問題從廚房裏開始。“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想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使徒行傳6:1-4)他們可沒有想到另起爐竈,開一處不同語言的聚會;其正常的雙語翻譯,並沒受影響,而教會的判斷,是選出共同的執事負責飲食:從他們的希臘文名字,可以推知他們通曉希利尼(希臘)語文,以利彼此溝通。這樣,問題就沒有了。同時產生了事務分工的制度。

在使徒們之間,也有過不同的意見和行徑。彼得與保羅的衝突,發生在安提阿教會,巴拿巴有分其中。不過,他們並不依使徒資格的新或老判斷,也不是以人數多少來表決誰佔上風,而是按真理決定(加拉太書2:11-16)。

保羅與巴拿巴,也有過這雙老同志,在福音上親密的戰友,為了是否收納一度離隊的馬可同行,“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使徒行傳15:39)。可見這爭執比面紅耳赤還嚴重。我們通常會猜斷誰對誰不對;其實,後來證實馬可進步了,爭執的起因就消失了,大家再也沒事,教會合一的身體,並未就此分裂。

這些事,記載在聖經中,為的是讓我們看見,不同的意見,未必就是不好的事。我們應該學習,容納別人;不同才有彼此,才可以相愛:不同正是合一的基本條件。感謝主!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