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載偉人:章太炎

腓立比是個在主道上長進成熟的教會,使徒保羅寫信勉勵他們:“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四:8)可惜,蚩蚩者氓,這樣標格的人並不多;在價值觀混亂的世代,更是鳳毛麟角;但就是在近代中國,也仍然有這樣的人。

中日甲午之戰,驕傲自大的中國,屈居第二;結果不僅割地賠款,更喪失了民族自尊和自信,百年內再沒出現過偉人,惟有一人崢嶸秀出,彰顯浩然正氣凡四十年,其人就是章炳麟(太炎)。

太炎先生於1869(己巳)年一月十二日生,於1936(丙子)年六月十四日崩逝。自幼聰穎絕世,曾授業於俞樾(曲園)等名師,博覽群書,精研文字,訓詁,成樸學大師。章長於邏輯,分析判理,每有卓見;惟執辨是非,恨惡黨派,說真話不知避忌,所以難見容於黨派。

1899年,章太炎年屆而立,已經文名遠著,議論國政,首倡“華夷之辨”,從基本上反抗滿清的統治,以致在自己國土上遭受通緝,亡命東渡至日本;後來迫得居上海租界。

1902年,二次至日本,結識孫中山,並參同盟會。歸國後,為鄒容所著革命軍作序,被判入獄三年。1906年出獄後,再往日本,甚為受歡迎,參與民報筆政。但在相處中,發現孫中山“計畫短淺,往往自敗”;並以為孫易於輕聽小人,心胸狹隘,乏領袖氣度;其實當時同盟會人財兩缺,其組成分子甚濫,有文人,學者精英,亦有陳其美等幫會中人。後因孫接受日本政府重金,私用於冶遊狎妓,蓄有外室,此於當時的日本並不足為奇;章則登報詆斥,並勸黃興取而代之。不過,黃顧全大局,不予採納。後來章與孫黃復和,還在1920年,屈尊作過為孫“大元帥”軍政府短命的秘書長。

中華民國成立後,章太炎被延為樞密顧問。及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執掌國政,因章太炎久以華夷之辨,主張排滿著名,受任為東三省籌邊使;然章既無政治實力,無法籌邊,又明辨是非,難以役使,在任只有七個月,頗有建言,見解亦高,但不得當政者採納,終於去位。不過,章非可以羈縻的人,並不因禮遇而受影響,對袁全不客氣。

章太炎月旦人物,另有其標準。黎元洪大總統和平謹守,為最後中民選合法總統;雖頗乏作為,時人譏稱黎菩薩,章認為其比孫中山更偉大。黎被迫去任;章則自號“中華民國遺民”,並囑死後以五色旗(紅黃藍白黑)原國旗覆棺,表明持奉正統。

章氏秉持原則,厭惡內戰。1913年,宋教仁(鈍初)被刺身亡。宋為國民黨幹事長,有極高的組織才華,為僅次於孫中山,黃興之最重要人物;其被猝殺,黨內陳其美等幫會人物,亦涉妒恨之嫌;孫中山受慫恿,不待依法調查結果,即宣言聲討袁世凱,似為“欲加之罪”,理既不直,力亦不壯,渺無勝算。章雖然懷疑兇出“幽燕”(見挽宋教仁聯),惟有影射,並沒有袁為幕後主使的實據。太炎秉持大義,盱衡實際,反對當時魯莽興兵討袁,然阻止無效;不久終告事敗,孫徒損聲譽,由崇高形象,墮落至無異於軍閥。

1915年,袁世凱亟謀稱帝,籌備洪憲。軟禁章太炎,脅迫其寫:“勸進書”。章寫道:“某憶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词,言猶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國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處京師,生不如死!但冀公見我書,予以極刑,較當日死於滿清惡官僚之手,尤有榮耀!”據說,袁世凱氣得冒煙,但畏章之清譽,無如之何,只得自嘲說:“彼一瘋子,我何必與之認真也!”時人稱章太炎為“民國之彌衡”。

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北京龍泉寺時,僅弟子錢玄同可以隨時進見。袁每月供其生活费500元,雇有厨役及聽差二人侍奉,亦無監視。章毫不客氣,曉諭每日必向他請安三次,晨九時,下午三時,晚九時;請安方式為打躬,不得違誤,若有差池,重責不貸。下役唯唯不敢稍忘。有時下午三時到,章猶自午寐不醒,下役必聯袂入房,在枕畔低聲禀告:“大人醒來,打更時到!”按例章可日享受二銀圓菜肴,其時百物價廉,極盡豐盛;他便要求只用一元即可;即使如此,一人享用也嫌過豐。他從來只吃面前兩道菜,擺在遠處的則懶得舉箸。久而久之,伺候的人便只把菜蔬放在他近處,而把鮮腴菜肴放遠,等他吃完,聽差們樂得自己享受。後來為錢玄同查得,便和官方取得聯繫,聽差解僱,另行換人。

袁氏帝制失敗,中國成軍閥割據形勢;孫中山意圖軍事統一中國,章又反對北伐,主張放棄朝代的獨尊思想,不要存“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假民主思想,應該聯省自治。後來中山逝世,先生加以哀挽稱揚。北伐靠賴俄援,一時得勝,他以為違背孫中山國共合作的意志,自此以後,只講學術,不涉政治。他改中山遺囑句為:“同志仍未成功,革命務須努力”;非出於笑謔,實在深有悲哀;人未革心,怎能同志?可謂真知卓見。

章太炎精通醫學,著有霍亂論,章太炎醫論(原名猝病新論)。曾經有人問過章太炎:“先生的學問是經學第一,還是史學第一?”,他答道:“實不相瞞,我是醫學第一。”

太炎嗜吸煙,雖然不捧水煙袋,在授課時,一手拿粉筆,另手例拿着煙捲,有講到精彩之處,拿煙捲便要往黑板上寫,常引得學生哄堂大笑。

更絕的是,有一次在北京講學,當時北京各大學主任教授如吳承仕等,侍奉先生左右作陪,有的專門板書,有的倒茶捧水;他普通話並不太好,有時弟子劉半農任翻譯,其情其景,為後世留下了尊師重道的佳話。頗有意思的,是太炎先生上課的開場白:“你們來聽我上課,是你們幸運,當然也是我的幸運。”慣常的狂,有“平生不識章太炎,盡訪名流亦枉然”之意,然不影響其備受眾人敬仰,因其狂得有資本。那時期雖已世亂,仍然有懂得尊師重道那回事。

“五四運動”時期,興起白話文運動中,北大教授劉復,字半農,亦列章氏弟子,他放言高調說:“文言文是死的文字,甚麼人再寫文言文,就是死人;白話文是活的文字,凡用白話文的,就是活人。”劉見太炎時,徵詢其對於白話文的意見。章太炎说:“白話文不自今日始,古時的毛詩,就是白話詩。歷代代以來,有白話小說,都是以當時的語言寫出來的,寫得最好的是水滸傳,老殘遊記等,甚至有用蘇州話寫的海上花列傳。但是你們寫的白話文,根據甚麼言語作標準?”劉半農侃侃而談說:“白話文是以國語為標準,國語即是北京話。”章太炎聽了,哈哈大笑,問劉說:“你知不知道北京話是甚麼話?”劉不假思索答:“是中國明清以來,京城裏人所說的話。”章太炎以質問的口吻問:“對明朝的話你可有考據?”劉呆着無詞以對。章氏就用明朝的音韻,背誦了十幾句文天祥的“正氣歌”,其發音與北京話完全不同,接着就說:“現在的國語,嚴格說來,含有十分之幾的满洲人音韻,好多字音都不是漢人所有。”這番話說出,使劉半農呆住了好久,說不出一句話來應對。

章太炎又說:“如果漢人要用漢音,我也可背誦一段漢代音韻文字。”說完,就背了兩首漢詩,許多字音韻都與現代不同。又問:“你知不知道現在還有人用漢唐音韻講話的?”這時,本已聽得呆若木雞的劉半農,給這一問倒振作起來,便說:“現在哪裏有人用漢音來說話?”像是振振有詞。

章太炎說:“現在的高麗話,主要是漢音,加上了唐朝的唐音,朝鮮土語和外來語,即是今日的高麗話。”接着他說:“還有日本話,主要的中國字,稱為漢字,即是漢音,其餘的連綴詞,日本各地的土音,又加上了近代各國的外來語,就成為現在的日語。日本人的發音,各處有不同,以東京為正宗,其漢音也最準。各道各縣的發音,連東京人也聽不懂,這是你劉半農先生不研究小學,不研究音訓,不曾研究過說文,所以你聽了我的話,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劉面有赧色。

章太炎又說:“我知道你曾經在北方的報紙上,徵求過‘國罵’的字句及各地方罵人的話;第二天早上,就有人到你學校中,在課堂上講讲出許多罵你老母的地方話。後來你就不敢再作這工作;現在我來罵幾句給你聽。”接着就說漢代的罵人話,是×××出於何書,唐朝罵人的話,是×××出於何書,直說到上海人,寧波人,以及廣東人的“三字經”,完全罵出來。看起來好像供給他資料。這時已超過午餐時間,劉半農同來的人就出來向章氏作揖說:“麻煩老師很久,現在告辭了。”

章提倡以白話文普及學術,然不同意當時白話文運動者的作法。他寫信給胡適,以“適之你看”(大鑒)開始,自然比任何人更徹底,其未必可行,是顯然不過的事。

梁啟超在其所著清代學術概論(1922)書中,稱譽章太炎為清學正統派的殿軍。

魯迅在1935年十月九日,臨死之前寫的“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曾經這樣說過:“至於今,唯我們的‘中華民國’之稱,尚係發源於[太炎]先生的‘中華民國解’,為巨大的紀念而已,然而知道這一公案者,恐怕也已經不多了。”回憶到其師的行事,說:“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

章也是首先制訂中文音標的人。清宣統二年(1910),以“官話”之稱不合,改稱“國語”。至民國二年(1913),教育部研討國語注音系統。章太炎擅場文字訓詁音韻學,採古文偏旁,作為符號;後經吳敬恆等人參酌,教育部於1918年正式頒布施行。

章太炎也是最早在報紙上刊登征婚啟事的名人。章太炎獨立特行,品德無玷;不同於當時革命先革妻的習俗,於其原配夫人逝後十多年,才遲議再婚。有問其擇偶條件,他聲言只要能讀得紅樓夢就可以了,並說:“人之娶妻當飯吃,我之娶妻當藥用。兩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更不適合為北方女子,廣東女子言語不通,如外國人,那是最不敢當的。”然而他的夫人遠超過他的最低標準,;經過蔡元培介紹與湯國梨女士結婚。湯小於章十六歲,稱為才女,善文學,能詩,且工於書法。章湯婚禮於1913年六月十五日舉行,採西式,婚照中的新郎衣西裝,新婦則着白色婚衫。當天,新郎穿皮鞋左右顛倒,成為有趣的小插曲。當時名人如孫中山等,參加見證。
太炎崩逝後,湯夫人曾主學舍,撫育二子,歷經戰亂艱難,於1980年七月二十七日,以九十八歲高齡逝世。

不僅博學多聞,章太炎還有值得效法的,是其品德卓越,不黨同流俗,不趨炎附勢,還能作警世木鐸,顯明世道黑暗,世人愚昧無知。至於其精研事理,重視傳播,以文載道,更是可為後世景仰。

2014年十月一日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