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讀經

心思的表達,形於語文,成為書籍;然後書籍影響讀者的心思,再表現與行動。世界上許多的事件,就這樣發生了。

據說,在十九世紀的一天,林肯總統見到司托牧師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林肯說:“就是這小婦人引起了這麼大的內戰!”指的是她所著Uncle Tom’s Cabin(中譯黑奴籲天錄),在當時的美國流行甚廣,影響了許多人,喚醒白人的良心,以至發生改變歷史的南北戰爭。這書曾被譯成二十三種文字。不僅改進了美國社會的人權,也使許多人得益,直到今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有一名退伍軍曹,寫了一本書,我的奮鬥(Mein Kampf),雖然幾乎是語無倫次,缺乏邏輯,而有煽動力,竟成為聖經外最暢銷的書。其著者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因以當選總理,成為元首,把德國和世界帶入慘痛的戰爭和毀滅,導致數以千萬計的人喪失生命。這是歪書的壞影響力。還有許多別國的政客,也盲目崇拜,步希特勒之後塵。

可見不論好書或壞書,對於人心和社會,以至歷史和多少人的前途,都有其不可分割的關係。

清朝名臣梁章鉅,詩書世家,幼受庭訓,常記一聯:“非關因果方為善,不計科名始讀書。”這是說,人不要為了報應才行善;同樣的道理,心裏不要想得功名,才去讀書。

讀書的存心要對,然後選要讀的書,才會選得正確。

今人讀書,多存功利主義的意念。大學選課的時候,熱門的科目大多是能夠弄錢的。同樣的路線,小學,中學,就已經把可憐的孩子當作犧牲品,抹掉或逐漸弭沒人性,模鑄,琢磨,成為有效的弄錢工具。想來可憐也不?

當然,工具的致命錯誤,就是有是非選擇,就是會思想;沒有思考力,就沒有價值觀念,是減少麻煩的基本條件。

從前曾見一印文云:“讀未見書,如逢良友;讀已見書,如遇故人。”當然,良友應該是好的人,好的書;如果手不釋卷,只是壞的書,就像握定惡人的手,不會有好結局。

教會歷史中,聖奧古斯丁,是因讀書而蒙恩的著名例子。他從讀書而習哲學和邏輯,知道必然有神,又得聖靈感動,讀羅馬書第十三章11至14節,而悔改得救。此後,他精研聖經,寫了許多著作,不僅影響教會後進,也成為改變西方歷史的重要人物。

愛慕讀經,不是人的勸說,規定,是有生命基督徒的自然傾向。

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你們若嘗過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彼前二:1-3)

嬰孩並不是先上課,知道了吃奶的好處,受了訓練,知道才愛慕奶;如果那樣,絕對活不到那一天。嬰孩覓求母奶是正常現象;如果失去天然的願欲,甚或有吐奶的現象,不僅要徹底清理穢物,還必須注意更重大的問題。要先除去厭食的原因,才可使其納入營養,健康成長;經驗的結果,常是污穢和邪惡,是厭惡屬靈食物,造成懶於讀經的原因,必須清除。

主恩要嘗過,不僅聽過。人聽名廚師講演,再加上表演,還是不會飽足食慾;必須得親嘗。那麼,論到屬靈方面,如何“嘗”神呢?就是要“嘗”神的話,讀祂的應許,信靠祂,經歷祂。先知耶利米,青年蒙召,傳講神的話,為此受許多苦難,何來的力量?怎地那麼強固像堅城,鐵柱,銅牆?因為他從神的話得到力量。那位年輕的先知說:“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我得着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吃了;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耶一五:16)

詩人愛慕神的話,留給我們這麼滿足的見證:“你們要嘗嘗,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但尋求耶和華的,甚麼好處都不缺。”(詩三四:8-10)

中國古時的良臣賢士,多是愛好讀書的人。原因在哪裏?

黃庭堅這樣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這是說,古人相信讀好書使人心中誠正,表露於外,改變暴氣和俗氣。當然,人要肯改才行。我們都知道,聖經能夠改變人的生命與氣質,到底還是在於實行。聖經說:

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着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本來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一:22-25)

為甚麼同樣有人讀了聖經,有的蒙福,有的卻依然故我,甚至翻為人患?問題在於其目的是否正確。

鄭燮(板橋)與弟書,說到當時人傾向功利的錯誤:“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走錯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

他也說到對於重要的書,還要讀而復讀,方能咀嚼消化,得其精髓。所以板橋書中又說:“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左宗棠寫信給他當時十五六歲的兒子孝威說:“所貴讀書者,為能明白事理,學作聖賢,不在科名一路。如是品端學優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貴;若徒然寫一筆時派字,作幾句工緻詩,摹幾篇時下八股,騙一個秀才,舉人,進士,翰林,究竟是甚麼人物!”

別有用心的讀書人,因為存心不正,成為華人文化腐敗的主因。鄭板橋和左宗棠的話,正道出他們的問題,卻不能有療治的途徑。教會也不能免除這樣的敗類,甚或佔據了領袖的地位;他們讀了書,有了知識的鑰匙,主耶穌指責他們:“正當人前,把天國的門關了,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不容他們進去。”(太二三:13)可見錯誤存心的讀書,實足為害。

我們禱告:求主的兒女們,認識讀書和讀經的重要,有正當的存心,讀主的話,有信心,有品德,有知識,並且實行出來,就在所行的道上得福。阿們。

2014年二月十六日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