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記箋記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簡介

以色列人犯罪的結果,受神的審判,終於被擄到異邦七十年。神在最黑暗的時候作工,於日期滿足,興起古列王,准許猶太人的餘民,歸回耶路撒冷建殿。那並不是復國,只能稱為“回歸時期”;因為他們沒有主權,沒有王。要等到基督再臨,在地上執掌王權,才是“萬物復興的時候”(徒三:21)。

以斯拉的意思是“神是幫助者”;尼希米的意思是“神安慰”;以斯帖的意思是“星”。三人的名字,恰合他們所扮演的歷史性角色,和三卷書的意義。

主旨:

神掌管歷史,成就祂的旨意;“王的心在耶和華的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箴二一:1)。一切政治的運作,以至人的忿怒,人的謀算,都有助於成全神的計畫。

鑰節:

以斯拉記第一章1及5節:“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
尼希米記第八章10節:“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
以斯帖記第九章26節:“照著普珥的名字,猶太人就稱這兩日為普珥日。”

書中的基督:

所羅巴伯是王的譜系(太一:12-13),也預表基督(亞四:7)。尼希米離高位回歸,預表基督的降卑。以斯帖在王面前的代求,也代表基督的職事,並且因以保存彌賽亞的統系,預備主的降生。

神的兒女應該就神所安排的位分,盡自己的力量:不問是文士,祭司,官員,王后,不論在甚麼地方,都要照神所給的機會,不顧自己利益,投入主的事工。

 

神的預備

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拉一:5)

從歷史的進程上,可以看見神的手運行。在最黑暗的長夜裏,神靜默的作無人之工。

猶大人亡國被擄,已經兩代過去了。人民的感情似乎麻木了,忘記了神的應許,只是過著許多個同樣的昨天。在離耶路撒冷遙遠的地方,神卻藉一個外邦人的王,改變了歷史。

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拉一:1,5)

沒有誰能想得到,神在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以前,就知道他們將來要被擄,並且得以歸回。

一定的時間

神在時間之外,卻定規歷史事件的發生,像巧匠度量長短裁製衣服一樣準確。“這就應驗耶和華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地享受安息;因為地土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被擄七十年之後,神的話在神定的時間成就。(代下三六:21)

一定的人物

在許多年以前,先知以賽亞預言說:“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又說:“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賽四四:26,四五:1-7)一百七十多年後,古列讀到寫在書卷上的話,動了敬畏的心,神激動他成就神的旨意。

神也激動被擄的以色列人的心:他們已經在那裏落地生根了,只有神的激動,才會使他們甘於犧牲。(拉一:5-6)他們的鄰舍也樂於幫助,而且奉獻,印證神的工作,堅固他們的手。
那感動摩西的神,也感動亞倫來迎接他。感動掃羅的神,也感動亞拿尼亞。感動哥尼流的神,也感動使徒彼得,顯明了神的計畫和工作。(出四:14;徒九:10,一○:5-6,17-23)

一定的數量

被掠聖殿的器皿,有一定的數量,歸還也有一定的數量,不會缺少(拉一:7-11)。

一致的行動

在神的統籌運作之下,所有的各部分,都指向神的旨意,互相效力。這是歷史的軌跡,你也該歸從神。

 

謹慎的決定

尋查察自己的譜系卻尋不著,因此算為不潔(拉二:62)

有些事可以不必太認真計較,有些事卻必須要認真。對於今世的事,只是短暫的,不必過分注意;對於屬神的事,是關於生命敬虔的事,不能不認真,因為是永恆的事。對於能以價格估算的事,可以不必太看重;對於只能以價值衡量的,則不能不看重。

古人的智慧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在事奉神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擇其人。

所羅巴伯和耶書亞率領四萬二千餘名被擄的人回到猶大。人力那麼單薄,要建造的事情很多,誰都該想得到的,人多好辦事,應該是來者不拒,合力參與復興運動。但他們卻在清查人數,尋究譜系!特別是作祭司的,必須要查明白。結果,發現有哈巴雅,哈哥斯,和巴西萊的三家子孫,譜系有問題:

這三家的人,在族譜中尋查自己的譜系,卻尋不著,因此,算為不潔,不准供祭司的職任。省長對他們說:“不可吃至聖的物,直到有用烏陵和土明決疑的祭司興起來。”(拉二:62-63)

這些人,長途跋涉,從巴比倫回來,卻受到這樣的冷遇!如果看他們的勞苦犧牲,奉獻的精神,真不該拒絕給他們服事的機會。這豈不給有心奉獻的人失望?

何況遇到存疑的事,總該從對人有利的方面想:為甚麼不算為潔淨,等到有證明不潔的把柄,再行查究?

再說祭司家族,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特別是巴西萊家族,代表約但河東的基列人,又是出身望族,他們的外祖是對大衛忠心支持的人(王上二:7),在這用人孔亟的時期,絕對得罪不得,以免失去團結。

雖然這些都應該考慮,但神注重的是生命的問題,不能馬虎。在王國分裂的時候,耶羅波安創設的金牛犢宗教,“照著外邦人的惡俗為自己立祭司”,只要出得起牛羊的代價,又自己志願出來服事,“就可作虛無之神的祭司”;但神的旨意是只有利未支派亞倫的子孫,可以作祭司(代下一三:8-11)。

人是看天才,重才幹;神所要的是生命。教會必須要求事奉的人有重生的新生命,自然神會裝備他們屬靈的恩賜,而且蒙神選召,在神面前作聖潔的事奉。謹慎從事,才有復興。

 

原有的根基

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立耶和華殿根基(拉三:3,10)

根基是建築的最重要部分。復興的意義,就是在原有的根基上,復舊興衰,不是另起爐灶。
以色列亡國被擄,是由於他們背離神的話,犯罪行惡。人錯了,神沒有錯。他們以前所有的太多了,把外邦的東西搬進聖殿,必須除去。歸回以後,不是要增多,只需要恢復。

在原基上築壇

聖殿的祭壇,被惡王亞哈斯移走(王下一六:14),繼而同聖殿被毀。現在首先“他們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因懼怕鄰國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拉三:3)

祭壇是敬拜的中心,以色列人藉著祭物的血,才可以親近神。敵人的威脅是實際存在的;但與神恢復了交通,有了神的同在,就可以面對敵人,勝過敵人。

在原基上建殿

所羅門王第四年,二月初二日,“在耶路撒冷,耶和華向他父大衛顯現的摩利亞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上,大衛所指定的地方”(代下三:1-2),建造神的殿。那正是神試驗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神在聖山上預備了那隻羔羊,代替他的兒子以撒為祭物,所以稱為耶和華以勒(創二二:1-14)。

聖殿的根基,是用山中鑿成的巨大石頭,長達十公尺,殿雖毀壞,根基仍存無損。照著所羅門建殿的日子,他們在原有“耶和華殿的根基”上建造。(拉三:10-11)

教會的根基

教會的根基是耶穌基督。主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它”(太一六:18)。對神兒子的認信,就是教會的永遠根基。

聖經說:“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羅八:32)這是說一切豐富的恩典,都在十字架的救恩裏面。

“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林前三:12)

教會不是地上物質的建築物,而是重生得救有屬天生命的信徒;都是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獻上了自己為祭,才得以親近父神。我們當靠主堅立在這磐石的根基上。

 

敵乎?友乎?

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拉四:3)

在作工作的時候,總希望有人來幫忙;但要看是甚麼樣的人,他們的存意如何。

在反對神的工作上,人會很容易同心;但在神的工作上,就不那麼容易同心了。其實,人的同心固然重要,卻還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照神的旨意,而且同心工作,這就更加難得了。必須是有神生命的人,才能行神的旨意。

當餘民歸回建殿的時候,當地有一些人,看來是很友善,志願參加幫忙。他們的話講得很動聽,但被稱為“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拉四:1-2)。那時,從巴比倫歸回的人數不多,要作的工卻很多。他們應該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艱難,多些朋友總比敵人好,接受人家的好意合作,豈不是好?

但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

“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拉四:3)

這樣措辭嚴峻的答覆,是否必要呢?

那時,十九世紀的國家意識型態,還沒有誕生。而且以色列已經不再成國,只是波斯王國大河西省的一部分;所羅巴伯是社區和族群的領袖。那麼,相近的鄰舍,豈不該和睦相處?

那些被稱為“那地的民”,於所羅巴伯等從被擄之地回歸前,已經在那裏多年:北國以色列亡國時(主前722年),亞述王即推行遷徙移民政策,以後繼續多年。那些人民被遷移到撒瑪利亞,崇拜偶像和耶和華的混合宗教,所以從居住地和宗教來看,也可以說是自家人。他們把重建聖殿,看作是社區建設,所以要求參加,那是自然的。為甚麼拒人千里之外?

這看來是種族問題,實在是信仰的差別。如果讓那些人參與聖殿的重建,他們就會以為也有分於聖殿,在敬拜,禮儀上面,都要參加意見,甚至會堅持自己的意見;你要遵行神的旨意,他會問:“是哪一位神?”這樣,日後必然有數不盡的煩惱和爭議。所以及早劃分清楚:“與你們無分”,並不是心地狹窄不能容人,更不是製造仇敵的不智行動,而是神的旨意。

今天教會也是如此。如果不問信仰,輕易接受沒有屬靈生命的“同工”,不僅在建造上不能同心,後來必將變成同室相攻。既已從巴比倫出來,就不該再混雜。

 

真正的同工

起來動手建造…神的殿有神的先知在那裏幫助(拉五:2)

出於神感動的工作,神必興起人同工。

聖殿的重建,因為遭受反對,被強迫停工了多年。百姓很是失望,後來即使從那裏經過,看到廢墟,也不再感覺甚麼,各人顧自己的事。神的時候到了,興起先知來勸勉他們。

於是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都起來動手建造耶路撒冷神的殿,有神的先知在那裏幫助他們。(拉五:1-2)

拒絕了“那地的民”的幫助,因為他們生命不同,動機自然不對。雖然似乎是因此樹敵結怨,那是堅持神的原則;遭受了控告,工程停止,時間沒有浪費。神的靈感動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來挑旺人民心中的火焰,更新努力,繼續建造工程。

工作是神的。神感動屬祂的人來同心合力作成。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路上,奉神的旨意建造會幕。神提名召比撒列,以聖靈充滿了他,也“分派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河利阿伯,與他同工。凡心裏有智慧的,我更使他們有智慧,能作我一切所吩咐的。”(出三一:1-11)

在新約教會中,神揀選並以聖靈充滿巴拿巴,也感動他往大數去找掃羅(保羅),一同建立安提阿教會(徒一一:24-26)。保羅和彼得,同受主的託付:主託保羅“傳福音給那未受割禮的人,正如託彼得傳福音給那受割禮的人”(加二:7-8),同一聖靈感動人分工合作。在哥林多教會,則是保羅“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林前三:6),是神安排他們先後同工。

保羅說:“我們是與神同工的”(林前三:9),神能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人,作成祂的工作。

神也使用不信的人,間接助成祂的工作。在波斯王亞哈隨魯王的時候,省長利宏等是反對建殿的人(拉四:6-16),奏告惡言,強迫他們停工。但到了大利烏王的時候,時變勢移,寶座上換了新人,河西總督也換成了達乃:這人態度中立,而且對猶大人有些親善,讓他們繼續工程進行,直等王有禁止的話才停工;如果遲延日久,甚麼都作成了。(拉五:5)

可見我們照遵行神的旨意,在人看來是暫時眼前吃虧,但時候到了,神會使環境轉變,萬事互相效力,終究使神的子民和神的事工得著益處。

 

非常的幫助

不要攔阻神殿的工作(拉六:7)

有一天,大利烏王的回諭來到。王並沒有禁止建造聖殿,而是支持建造。

據約瑟法說:大利烏王早年曾發過願,要重建神的聖殿,又與所羅巴伯是舊識(猶太古史,XI:3-5)。收到了河西總督的奏章,尋查典籍庫,在瑪代故都亞馬他城,找到了古列王原來的諭旨;也可能因而得知,神提名召古列王的事,是在聖殿被毀前一百多年,就藉先知以賽亞預言的。無論是誰,都會因此對神的話起敬畏的心。王的諭旨說:

“你們當遠離他們,不要攔阻神殿的工作,任憑猶大的省長和猶大人的長老,在原處建造神的這殿。我又降旨吩咐你們…從河西的款項中急速撥取貢銀,作他們的經費,免得耽誤工作…獻燔祭所需用的…每日供給他們。” (拉六:3-12)

這裏更表現出王敬畏神的心:諭旨特地申明,更改或違背的人,要判處死刑;而且加上說:“若有王和民伸手更改這命令,拆毀這殿,願那使耶路撒冷的殿作祂名居所的神,將他們滅絕。”這樣嚴重的咒詛,給建殿的事工加強保護。

神的百姓建造神的殿,並沒有向王申請物質的供應,並沒有要求保護,不需要,也不應該那樣作;古列王的原旨中,也只提到供應建造的經費,歸還聖殿被擄的器皿。是仇敵反對的結果,使大利烏王錦上添花,更加上供應獻祭的需用,和祭司的需要。仇敵是要阻擋建造的工作;王反而使建殿的工作,加快了進行的速度,增進了穩固的保守。何等的奇妙,神藉著仇敵的手,作成了這一切的事,對選民的信心,是何等的鼓舞!

建殿的工程恢復以後四年,“大利烏王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日”(主前515年3月12日),聖殿修理完成(該一:5)。事工的順利,完全是神的恩典(拉六:15-16)。被擄歸回的人,奉獻聖殿歸神,距主前586年聖殿被毀,幾乎正七十年。

多少時候,仇敵的勢力囂張,阻擋神的聖工,看來無法突破。但有上面來的非常幫助,會忽然臨到。在想不到的時候,神感動君王的心,成就祂的旨意。更奇妙的是,像諷刺一般,竟然是仇敵促成這幫助的來臨。如果神的子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妥協退縮了,或設法去尋求人,就失去看神的大能彰顯的機會。我們當仰望神,行在祂的旨意中。

 

以斯拉的智慧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拉七:10)

神揀選祂的人,作祂的事工。

聖殿修成了,也奉獻了。獻祭的禮儀恢復了。但這些都是外面的東西。百姓必須有神的律法,明白並且遵行,才可以蒙神的賜福。為了這目的,神興起了祭司以斯拉。以斯拉的父親是被擄時的大祭司西萊雅(王下二五:18),生在巴比倫。可見神在最黑暗的日子,預備祂的器皿。

這以斯拉從巴比倫上來,他是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耶和華他神的手幫助他…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拉七:6,10)

猶太人非常尊重以斯拉,認為是他建立了猶太人的文化特色,若不是神先藉摩西傳律法給以色列人,他可以有摩西的地位。波斯王亞達薛西,對以斯拉有同樣的尊重,差他去耶路撒冷,並且賦予全權。以斯拉的手裏,有“諸王之王”的詔書,似乎是簽了字的空白支票,可以任意填寫數額。其中包括:

財物的支配:交給他王和大臣奉獻的金銀,他自己和巴比倫的猶太人所奉獻的財物,當然可以帶去;如有需要,並且授權他可以支取王府庫的錢財為經費。(拉七:14-20)

無限的供應:王降旨給河西的各庫官,不得拒絕以斯拉的任何需求,無限的供應物資,而且要儘快辦理。簡單說,要把以斯拉的吩咐,當作神的吩咐遵行。(拉七:21-23)

人事的決定:他可以隨意任用宗教和行政人員,而且對於在神殿服事的人,有權給予免稅優待。(拉七:24-25)

法律的執行:他可以解釋律法,並且有司法權,可以判決違法的人刑罰,甚至執行死刑。(拉七:26)

如果說,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敗壞,以斯拉有這樣廣泛的權力,甚麼能保守他免於敗壞?亞達薛西王只有半句話:“總要遵著你們神的旨意”(拉七:18),要作在神旨意中。

以斯拉不僅是一個懂得律法字句的人,不是能說不能行的人。他在教訓別人以先,他自己已經遵行;他不是考究了律法就滿足了,他還要自己遵行,才教導別人遵行。

神的僕人應該把神的話存在心裏,“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提前五:16),才是忠心可信託的人,不至羞辱主名。

 

單仰望神

我求王…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拉八:22)

神的兒女不是孤兒,需要向世人見證出來,使同世代的人可以認識我們的神。

復興的領袖,不僅需要有才能,足以擔當加在他們身上的重任,更必須有獨特的品格,神才會把這樣的重任,託付在他們身上。以斯拉就是這樣的領袖。

以斯拉所率領歸回猶大地的,有一大群的人,有的且是富有的人,卻並沒有武裝;他們帶著數量甚大的金銀,要經過四個月的長途跋涉,路上豈沒有安全問題?他應該想得到。如何去應付?他的辦法是宣告禁食,祈求神;禁食是不靠自己力量,祈求是靠神的力量。他相信,大能的神可以保守祂的百姓。別人可以求王派兵保護,王任命的官員可以求王派兵保護;神的僕人靠賴神的大能。他對王這樣說過,必須以行動見證。

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克苦己心,求祂使我們…得平坦的道路。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因我曾對王說:我們神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祂的。(拉八:21-22)

有王派的衛隊隨扈,正可以顯示權勢和得王的親信,世人看來是何等的榮耀;但以斯拉以為並沒有甚麼值得顯示的,而且以為是羞恥的事!有的人以為跟當權的人作朋友,為作“太監神學家”,宮廷祭司,而不惜出賣真理,降低聖職的尊嚴;以斯拉基本的看法不同,是認識神的證明。

神僕人的另一重要品格,是在金錢上的清楚,而且謹慎,連可議論,似乎是問題的,都應該竭力避免。以斯拉派祭司長十二人,和他們的弟兄十人,將王和大臣的奉獻,一一過秤登記,對他們說:“你們歸耶和華為聖,器皿也為聖,金銀是甘心獻給耶和華你們列祖之神的,你們當警醒看守,直到你們在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庫內,在祭司長和利未族長,並以色列的各族長面前過了秤。”這樣負責,諄諄囑咐,表示對神對人的公開。到耶路撒冷三天後,即儘快點清交出去,詳明登記在冊上。(拉八:24,34)這臨財不苟,認真的態度,正如使徒保羅一樣:“我們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神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這樣。”(林後八:21)對神全信靠,對人不諂媚,對財不苟且,是神真僕人的徽記,是信仰的表現。

 

感恩與聖別

叫我們復興…使我們…有牆垣(拉九:9)

神知道人的悖逆,卻仍然愛我們。

生在巴比倫的以斯拉,從小就聽到人述說耶路撒冷的事,受了祭司的教育,他的心一直深深的嚮往那古老的聖城,代表著神的賜福。現在,他的腳終於踏在了它的門內。

蒙神的恩典,受外邦君王的善待,以斯拉率領以色列的餘民,從被擄之地歸回。那時,聖殿已經修造好了,頗具規模。以斯拉把帶來的金銀和聖殿的器皿,送入了殿庫,也獻上了祭物。他看到耶路撒冷人民的生活,和巴比倫一樣的平靜,戰爭的創痕早已消失了。也許,是因為他帶來王的詔書,當地的官員,周圍的各族人,都不再對他們表現甚麼敵意。宗教生活,又照常進行。不過,幾天之後,首領們就來報告:在這一切照常的外衣下面,罪惡腐蝕著人民的心靈:是首領們帶頭,從上到下壞起,他們和兒子們,娶了外邦女子為妻,“以致聖潔的種類和這些國的民攙雜”(拉八:1-2)。

多少的年月,嚴謹考究律法,多少個晨昏,在神面前的禱告,長久的等候,才看見重建的聖殿;而悖逆的百姓,竟然又回到過去的覆轍!以斯拉的心悲傷泣血;他越明白神的話,越為了他們所作的憂愁懼怕。他向神認罪,撕裂衣服,拔了頭髮和鬍鬚,撕裂心腸一般的禱告:

“我們是奴僕,然而在受轄制之中,我們的神仍沒有丟棄我們,在波斯王眼前向我們施恩,叫我們復興,能重建我們神的殿,修其毀壞之處,使我們在猶大和耶路撒冷有牆垣…我們在你面前有罪惡…”(拉九:6-15)

聖殿是敬拜神,與神相交的地方;人如果違背神的話,只剩下空的宗教外殼,有獻祭禮儀而犯罪,怎能與神相交?心殿破壞了,才是最大的問題。牆垣是使內外分開的;如果把外邦女子娶進家裏來,思想,文化,宗教,都混合了,心靈如同毀壞的城邑,空存牆垣又有甚麼作用?神所要的是真正的復興,是要謙卑憂傷痛悔,順服神,遵行祂的旨意,潔淨自己,分別為聖,才可以與所蒙的恩相稱。

今天教會的問題,也是出在不分別為聖,把世俗接進了心裏,跟外邦觀念結了婚,被同化:“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四:4)。讓我們跟以斯拉一同憂傷禱告。

 

認罪與復興

以斯拉禱告認罪哭泣…眾民無不痛哭(拉一○:1)

認罪不止是口頭承認有罪,更是要認識罪的可惡可怕。

耶路撒冷本來該有大會,歡迎以斯拉等自遠方來的人,卻成了一場好哭,全民舉哀。又值雨季,天空陰暗,氣氛益加凄絕,好像耶和華含怒,就要降罰一樣。

以斯拉禱告,認罪,哭泣,俯伏在神殿前的時候,有以色列中的男女孩童,聚集到以斯拉那裏,成了大會,眾民無不痛哭…示迦尼對以斯拉說:“我們…干犯了我們的神,然而以色列人還有指望。”(拉一○:1-2)

違背神犯雜婚罪的人,共有113人,並不算是很普遍;但其中有祭司17人,利未人10人,平民86人,而且是首領們領首犯罪(拉九:2),所以有擴大的可能。幸而人民對這罪的感覺很為敏銳,看見他們的領袖以斯拉傷痛的情形,都大受了感動,覺得扎心,也來一同痛哭,是知罪的表現。

有人在認罪的時候,哭泣一場,過後依然故我,不是真正的復興。在會眾以攔子孫中,有耶歇的兒子示迦尼,雖不是他父親,卻有族親娶了外邦女子(拉一○:2,26),他起來提議:“以色列人還有指望”,但在認罪之外,必須對付罪。“你起來,這是你當辦的事,我們必幫助你,你當奮勉而行。”

領袖應當堅持立場,不與罪妥協,領頭承認全民的罪。但個別的認罪,對付罪,必須有聖靈感動,叫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不是強迫承認的事。

在另一方面,神的子民犯罪,不僅是個人的事,影響到整個社區的結構,是關乎信仰和文化,必需要清楚查明辦理。因此,他們按著宗族,指派領袖查辦:不僅是要確定是誰犯罪,不能憑道聽途說,就輕率從事,定人的罪,也不是背後批評一番就算事;還要面對他,輔導他,讓他自己知罪,認罪,還要商定如何處理(太一八:15-18)。不過,外邦女子也是人,況且有的生了兒女,總不能因不是神的旨意,輕易丟在欣嫩子谷中,應該為他們安排生活。而悔改的祭司,利未人,該如何恢復事奉,都要在公義和愛心的原則下,作適當的處理。因此,前後用了一百天的時間,修復這社區的破口,可見罪蔓延的廣泛,處理該謹慎。(拉一○:9,16-17)對付罪雖然麻煩,只是不對付麻煩更多。但“還有指望”,悔改行神旨意可以蒙福。

 

身受之痛

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尼一:3)

尼希米得到波斯王的寵信,身在王宮,耶路撒冷的苦難離他甚為遙遠,毀滅的火燒不到他身邊。

但尼希米不是隔岸觀火的人。他時時在關心耶路撒冷的景況,聽到有人來,就探聽那邊的消息,想知道那些被擄歸回的人處境如何。

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神面前禁食祈禱…(尼一:2-3)

尼希米不是祭司,卻有祭司的愛心;不是先知,卻有先知的遠見和負擔;不是君王,卻有君王的威嚴。他是神特別興起的器皿,作中保和牧人,給他的世代帶來復興。

有社群的意識

尼希米的身分,跟一般的難民不同;但他與他們有深切的認同感,與他們同憂共苦,對他們的患難如同自己的患難。他不是獨善其身,站在圈子外面,指責甚至譏笑,說是我比你們好,你們的痛苦是自己犯罪的報應;他承認自己是他們的一部分,與弟兄相同(尼一:6;來二:11),他肯說:“我們”。

是禱告的勇士

尼希米為了本族同胞,在神面前悲哀,禁食,晝夜在神的面前,為了神的“眾僕人以色列民祈禱”。他是恆切的禱告,從亞達薛西王第二十年基斯流月(主前446年11至12月),至尼散月(主前445年3至4月),持續達四個月之久,以至面容憔悴,雖然沒有故意表示,王也看得出來(拉一:6,二:1)。

深知神的話語

他不是隨自己的意思妄求,而是根據神的話禱告。尼希米向神說:“求你記念”(申九:27;尼一:8,五:19);這絕不是說神健忘,需要誰提醒,而是完全相信神的信實。他提到神與亞伯拉罕立約,並在那約的根基上,藉摩西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申三○:1-5,四:31)。蒙神應允的禱告,是抓住神的話禱告。因此,會禱告的人,必然是熟悉神的話的人。

人在優裕的環境,要記念受苦的肢體(來一三:3),把他們帶到神的面前,因我們是同為了這國受苦(帖後一:5)。

 

為神的心事

我們起來建造吧!(尼二:18)

人都喜誇揚自己所作的事,有時只是想作的事,就先廣為宣傳,為要叫人知道自己有猷有為。

尼希米一向關心耶路撒冷,使他寧願放棄王宮舒適的生活環境,到殘破多事的耶路撒冷,與神的百姓同受苦難。

上面的幫助

這個在宮廷任職近臣的人,知道王的權威;不過,他更認識在萬有之上的神。

尼希米禱告,經過了四個月,從基斯流月,到了尼散月,內心的憂傷掩抑不住,表現在臉面上。他失去了常有的喜樂,背似乎彎了,腳步也沒有那麼輕快了。王不能相信眼前的這個人,會忽然老了那麼多;問他為甚麼有愁容。這可解釋為王少有的仁慈關懷,也可能是王的懷疑和不悅。尼希米默禱掌管王心意的神。他誠實的說出心願,要求王准他長假:要求供應修殿築城的材用,和他自己久住的房屋。王不僅欣然照准,還加派軍兵護送。這顯然是由於神施恩的手幫助(尼二:1-9,18)。

心中的力量

神絕不會用淺薄煽動的人。神使他為耶路撒冷要作的事,尼希米存在心裏,並沒有告訴人。他夜間先去巡察,然後告訴群眾:“起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受凌辱。”這樣,大家就奮勇作這善工。可見是神親自在人的心中動工,正如祂感動王修正前旨(拉四:24),支持尼希米,並不在乎巧言佞色,而是神自己感動人,成就祂的旨意(尼二:11-18)。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

周圍的仇敵

尼希米所處的,不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可說處處荊棘:北面有參巴拉,是撒瑪利亞的領袖;東邊有亞捫人多比雅,是以色列人的世仇;南邊是亞拉伯人基善(尼二:10,19),他們也知道些屬神的事,卻老是尋機會攻擊破壞,嗤笑藐視。在同族當中,還有內部的妥協分子,時時想出賣真理,背棄原則,得自己的利益,到了時候就顯明出來。尼希米卻仰望神,信心持定真理,為了神絕不退讓。(尼二:20)

我們需要復興。願神先興起祂合用的器皿。

 

建造城牆

對著自己的房屋修造(尼三:10)

在許多年以前,被擄的人回到耶路撒冷。當時,大家一股熱誠,都願意奉獻自己,為主作些事,修復聖殿和城牆。他們真的相信,有主的同在,必然可以作成。

但他們沒有想到,行主的旨意,有主的同在,並不就是完全沒有困難;而且有時巨大的困難臨到,仿佛大山,沒有超越的希望。時間一久,人老了,力衰了,心中的火焰漸漸熄滅,當年的熱誠,隨著青春逝去,不再返回。苟延的習慣接著也來了:沒有城牆,還不是住下去了?昨天過得,今天湊合,明天又有甚麼不同?尼希米來到,使他們忽然醒覺:人家能夠撇下王宮的享受,到耶路撒冷跟咱們共患難,難道我們就不是人?而且他能夠成行,這件事就是神施恩手幫助的見證:神並沒有丟棄祂的百姓,我們怎能丟棄神的工作?

在尼希米號召之下,大家想起所受的凌辱,忽然變成了實在的事,心中再度燃起了復興的火,一同來建造城牆。

首領領首

大祭司以利亞實,是耶書亞的孫子,祖父同著所羅巴伯歸回。他不僅出身望族,而且居於宗教領袖的地位,自然應該帶頭建造(尼三:1)。在教會中,作領袖的要知道主把你放在現在的地位,要凡事“作群羊的榜樣”(彼前五:3),像保羅一樣(徒二○:35)。

不看別人

建造城牆無論如何重要,總須出於自願,從來沒有不建造而被下監的事。靈命的追求也是如此。在那麼多的人中間,有的人沒有負擔,“不用肩擔他們主的工作”,出於領袖,更是難堪。但不要看人,別人接過去就是。(尼三:5,27)

各自負責

門對青山久而久之,也會視而不見。過去只看見自己的房屋,現在看見了城牆的破口,就當動手工作,及時建造仍然不晚:各人“對著自己的房屋建造”(尼三:10,28,30)。

共同聯合

大家都作工還是不夠,加倍努力,仍然會有破口;必須同心合意,手牽手,連接起來,成為堅城,共同防禦仇敵。我們所需要的,就是有這樣的心志,使斷垣殘壁,成為長城!

 

城防與心防

一手作工,一手拿兵器(尼四:17)

從久遠開始,宗教跟慈善連在一起。更有些人以為,宗教是與世無爭的,不願意聽甚麼“戰爭”之類的話。

聖徒確實應該是“和平之子”。但聖經也說:“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1)。在我們所仰望的和平之王基督再來之前,我們不能不爭戰。

尼希米和被擄歸回的人民,住在耶路撒冷,他們最不願想到的事就是爭戰。理由不難明白:沒有爭戰,就沒有失敗,就沒有被擄受苦。他們受的苦已經夠了。敵人知道他們心理上的弱點。那麼,不願有麻煩,就得聽我們的:與我們聯合,給我們吃下去,就再沒有爭戰了。

神的僕人認識這個問題。合作的建議遭到拒絕,仇敵就嗤笑,為了要使神的子民灰心。尼希米把他們的話帶到神面前。百姓專心作工,不理他們(尼四:1-6)。

嗤笑無效,就繼以恫嚇。這一次,他們又拉攏了西面的亞實突人,北有撒瑪利亞的參巴拉,加上東方的亞捫人,南方的亞拉伯人,神的百姓真成為“四面受敵”;但敵人總不能遮斷我們向上的路:能夠禱告,就“不被困住”(林後四:8)。

那實在是晝夜緊張,又要艱苦工作,倍加容易感到勞苦,力氣衰敗(尼四:9-10)。尼希米分派百姓持兵器防守,並且自己去察看,勉勵眾人,叫他們知道有主的同在,工作是有意義的:“不要怕他們。當記念主是大而可畏的。你們要為弟兄,兒女,妻子,家產爭戰。”(尼四:14,參代上二九:11-12)

這樣的措施,收到雙重的效果:對外,仇敵知道神兒女有備,不能突襲殺少數人,而造成恐慌,他們知道尼希米得王的信任,不能正面宣戰,就不來侵犯了。對內,百姓受了鼓勵,一面作工,一面執兵器備戰,卻更加強奉獻精神:“從天亮,直到星宿出現的時候”(尼四:13-23)。他們不是按時上班,到時就散;是日出而作,日入不息,延長到披星戴月的工作。

今天教會急切需要復興。我們要認識時代,殷勤工作,同時要謹防仇敵,用真理裝備自己,打美好的仗。我們不能像平時一樣,按時當差;而是要被主的大愛激勵,因為仇敵總不休假,我們要不舍晝夜,盡心盡力,直到耶路撒冷被建立。

 

敬畏神與愛鄰舍

我們的身體與我們弟兄的身體一樣(尼五:5)

愛鄰舍是神的命令,對神的子民來說,是當行的事。在強敵環伺的境況下,也是智慧的事。因為愛鄰舍,可以彼此同心合力,與個別的安全有關。

建造耶路撒冷城牆的人,同時要面對仇敵攻擊的危險,現在還有了後顧之憂: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問題。說來很不屬靈,但卻是實在的:“我們的身體與我們弟兄的身體一樣,我們的兒女與他們的兒女一般;現在我們將要使兒女作人的僕婢,我們的女兒已經有為婢的。我們並無力拯救,因為我們的田地,葡萄園已經歸了別人!”(尼五:1-5)自己在作主的工作,卻生活困難:為主工作而借債,沒有信心;兒女給外邦人作僕婢,豈不羞辱主名?修造了城牆,並不防止借貸契約的合法性。就算城牆修好了,享受安全和保護的,只限於富人,並沒有把我們圈在裏面,有甚麼意義?難怪其發怨言,說不屬靈的話了。

尼希米怎麼說?他可以推說:“我只管屬靈的事,這些事我不管!”他可以責備那些發怨言的人:“愛主不能後人!有力應該出力!”雖貧窮人沒財沒勢,但神的僕人為他們說話,公正的敢說富人也會有錯,不是有錢有理。他責備借錢的人:

我對他們說:“我們盡力贖回我們的弟兄,就是賣與外邦的猶大人;你們還要賣弟兄,使我們贖回來嗎?…你們所行的不善!你們行事不當敬畏我們的神嗎?不然,難免我們的仇敵外邦人毀謗我們。”(尼五:8-9)

尼希米為此召集大會,向他們指出:不要怪人發怨言,要追究造成的原因。弟兄缺乏應該幫補;你們倒乘人之厄,放債取利,壓榨窮人。他更看深一層:肢體不關心肢體,是與元首出了問題;因此,不關心肢體,是不敬畏神的表現;我們對弟兄沒有愛心,外邦人看見了,就會毀謗,說我們的的信仰是假的,沒有價值。他要求大家遵行神的旨意,不向弟兄收利息。

神的僕人說話有力量,不在他有權勢,而在於有美好的榜樣。他不把作領袖為發財的途徑,而是自己犧牲,“甘心樂意為你們的靈魂費財費力”(尼五:14-19;林後一二:15)。

主耶穌教訓門徒彼此相愛:祂自己先作了榜樣,“我怎樣愛你們”;門徒能有愛心而實行出來,“眾人因此就認出”我們的信仰(約一三:34-35)。這是“圈內人”的實際。

 

謹防破口

像我這樣的人豈要逃跑呢?(尼六:11)

神的工作越接近成功,仇敵越加緊破壞。其破壞的策略,是攻擊領袖。

城牆再堅固,只能保守在裏面的人,出了城,城牆的保守就無效了。當然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在尼希米親自督導之下,城牆修好了,沒有破口。但仇敵並不就此罷手,他們極力的尋找漏洞。現在,他們的策略是施行心理戰術。

你出來吧:傷害身體

仇敵不能攻入城內,就引誘尼希米出城相會,是設計用手段傷害他。尼希米知道他們的詭計,拒絕停工去見他們;他們竟然四番五次的寫信來,恫嚇說他存心謀反,羅織罪名。其實王深信他的忠心,尼希米不為所動,識破他們捏造這些話,不過是要阻礙神的工作。如果他們說修城牆不對,你就不敢修城牆,那麼還能作甚麼,豈不是要全受人控制?(尼六:1-9)

要保性命:傷害聲譽

仇敵利用在圈內而不同心的人,建議:“不如在神的殿裏會面”(尼六:10-11)。如果尼希米不察,貿然去了,就表明他是畏怯,要到聖所保護性命;而且他不是祭司,如果擅入了聖所,就是破壞律法而保全自己,他的聲譽將會受到嚴重損害。

滲透分化:傷害團結

修造城牆完成了,只用了五十二天的時間,可見以色列人奉獻的心志,盡心盡力的工作。敵人看見神的同在,就愁眉不展,但不會停止攻擊。這一次,他們滲透到城裏面來,多比雅與猶大的貴胄通信,進而通婚,再而通報;“有許多人與多比雅結盟”,不僅城內的信息泄漏出城外,而且有多比雅的傳聲筒,在播放他的善行。這樣,敵人的勢力,就悄悄的進了城,打入了人心,主身體的團結,自然受到傷害(尼六:15-19)。

今天仇敵撒但,照樣對神的教會進行攻擊。他們最怕神的百姓團結,所以先阻撓城牆的建造;見不成功,就引誘領袖,或使教會失去領袖,或使領袖失去教會的信任;然後用詭計打進人的心裏,分化破壞,得著部分的人心,進而佔據宗教的中心。我們應該謹慎,知道仇敵的可怕,留心防備,堅固心防,不讓撒但的計謀得逞。

 

集體安全

是忠信的,又敬畏神過於眾人(尼七:2)

品格是個人的尊嚴和價值所在,是個人的事。在公眾事務上,是否應該注意個人品格呢?

公眾團體與個人,不是對立的。這是說,團體是個人的集合體,沒有個人就沒有團體;所以只有團體裏的個人,不是團體或個人。

城牆建造好了,也安了門。但城的安全可靠,在於管理人的可靠。尼希米是神忠心的僕人,但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他和跟隨的人,夜間睡覺都不脫衣服,已經堅持了相當的時間,至少有五十二天(尼四:23六:15),不能無限期的延展下去。

尼希米知道,仇敵的多次破壞,並沒有成功,決不會停止,為長久之計,有必要揀選領袖,組成防衛系統。

我就派我的弟兄哈拿尼和營樓的宰官哈拿尼雅,管理耶路撒冷,因為哈拿尼雅是忠信的,又敬畏神過於眾人。我吩咐他們說:“等到太陽上升,才可開耶路撒冷的城門,人尚看守的時候就要關門上閂。也當派耶路撒冷的居民,各按班次,看守自己房屋對面之處。”(尼七:2-3)

負責人的品德

尼希米在宮廷日久,自然曉得如何組織動員;建立了防衛的營堡,有駐守的人,統領的司令更為重要,如果所任非人,通敵叛國,或發動兵變,在歷史上是常有的事。尼希米派胞弟亞拿尼管耶路撒冷的行政,派亞拿尼雅任防衛長官。他們適任的條件是誠實可靠,而且在才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敬畏神。

注意全城安全

一般是天亮即開城門,但為了安全起見,耶路撒冷是等到太陽升起溫暖了才開城。信徒要先早起靈修禱告,開門出去工作,才可以安全,能得勝仇敵。

人人當盡責任

防守全城,不只是少數人的事,更不能輕託雇佣,必須全民皆兵,人人看守自己房屋對面之處,不要等人告訴有警。

查明生命根源

有了城牆,還要動員人力,住在城內,才可以防守。但住耶路撒冷的人,必須生命來源清楚,不許異類混雜其中。今天教會也是要注意有屬天的生命的人,才可放心任其負擔聖工。

 

喜樂與力量

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八:10)

有一種相當普遍的誤意,就是以不快樂為敬虔,以悲苦為聖潔的表現;發現誰有歡樂的跡象,就以為是屬世。其實,照聖經的教導,喜樂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加五:22)。

不過,這裏所說的,不同於屬世的歡樂,不是像拜偶像的節慶,“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出三二:6)。真正的喜樂不反對吃喝,但不是吃喝產生喜樂:“因為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一四:17)

歸回的以色列人,住在有城牆,有聖殿的耶路撒冷,現在建築物有了,人也有了,但請不要滿足,也不可誤會,因為那不是神賜福的條件。神的子民必須明白神的話,遵行神的話。

七月初一日,他們在水門前寬闊的地方,一同聚集,預備了一個木台,“請文士以斯拉,將耶和華藉摩西傳給以色列人的律法書帶來”,宣讀給會眾聽。神的聖言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會眾卻大半只懂通用的亞蘭語,因此需要經過翻譯,才可以達到所有的人聽了明白的效果(尼八:1-8)。

以斯拉在眾民眼前,一展開書卷,眾民就都站起來,表明他們對神的話的敬畏。許多年以後,他們在宣讀神的話時,總是肅立恭聽。聖經說:“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三:20)。聽了神律法的人,才知道罪是那樣可惡,省察自己犯罪的情形,就失聲痛哭起來,一時聖會變成集體舉哀。

省長尼希米和作祭司的文士以斯拉,並教訓百姓的利未人,對眾民說:“今日是耶和華你們神的聖日,不要悲哀哭泣…你們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預備的就分給他;因為今日是我們主的聖日。你們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八:9-10)

神的話打開,人才會認罪悔改。但不是一直悲哀哭泣;應該產生赦罪的喜樂。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一○:10)豐盛生命的表現,是滿有喜樂,滿有力量。這是蒙恩的記號。豐盛的生命,是滿而溢出的生命,因此,自己蒙恩,也必分給缺乏的人。

於是,大會由宣讀神的話,而認罪,而守住棚節,那是記念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在曠野住在棚裏,表明神與人同住:離開罪,才有神的同在,而有喜樂。

 

立約的神

你見他在你面前心裏誠實就與他立約(尼九:8)

神揀選某些人,與他們立約,要他們成就神的旨意。這是說,把他們分別出來,使他們和別人不一樣。

神是分別的神。祂從文化發達的吾珥,領亞伯蘭出來,與他立約,是神要照所定的條件施恩(創一二:1-3,一五:7)。不過,以色列人的問題,就是常違背神的旨意,與外邦人混雜,以致被趕出應許之地。他們聽了神的律法,知道了神的旨意和他們的問題,認識罪的嚴重,是蒙恩的阻礙,“就與一切外邦人離絕,站著承認自己的罪惡,和列祖的罪孽。”(尼九:2)於是利未人領會眾禱告,向神傾吐心聲,特地提到神的約:

你是耶和華神,曾揀選亞伯蘭,領他出迦勒底的吾珥,給他改名叫亞伯拉罕。你見他在你面前心裏誠實,就與他立約,應許把迦南…地賜給他的後裔,且應驗了你的話,因為你是公義的。(尼九:7-8)

在神一方面,他照公義信實的應許,成就了祂的話:領以色列人出了埃及,經過曠野;雖然以色列人悖逆,不順服,一路得罪神,神仍然照祂的恩典和憐憫,長久的忍耐,不滅絕他們,供應他們一切的需要,領他們進入迦南(尼九:9-23)。人的敗壞真到了使我們難以相信的地步:那個世代的人,經歷過神使紅海的水分開,他們從海床的乾地走過;他們也看見過神在火焰中顯現,聽過祂威嚴的聲音;他們吃過歷來沒有人認識的嗎哪充飢,喝過神使磐石中流出的活水。照我們想:人一生只要見過任何一件這樣的神蹟,必然終身難忘;但對於以色列人並不難,他們都經歷過這一切的神蹟,竟然還會忘記!他們故意違背神,所以神使那一代的人,全都倒斃在曠野。

出埃及的新生一代,蒙神的恩典,在約書亞率領下,進入應許之地。可惜,軍事上的征服,伴隨著道德上的失敗。以色列在迦南地的歷史,同樣的可恥。他們被迦南文化擄去,跟隨他們的惡風俗,甘心作崇拜偶像的奴隸。神“多年寬容他們,又用神的靈藉眾先知勸戒他們,他們仍不聽從”(尼九:30)。他們既然不願分別為聖,跟從列國,神就將他們交在列國之民的手中。現在被擄歸來的百姓,所遭遇的,是因為犯罪,神就派仇敵來轄制他們(尼九:36-37),知道在神恩典中的可貴。

我們在神創造的奇妙中生活,有神賜的健康,就當感恩。

 

不離棄神的殿

這樣我們就不離棄我們神的殿(尼一○:39)

歸回的以色列民,當然是心繫殘破的故國,為了愛國的熱誠,願意放下一切。想不到歸來後所經歷到的是,困難多於鼓勵,四圍是懼怕,加上不息的勞力。有的人則把貪婪的飢渴,帶到這創痕未復的土地上,醜惡的嘴臉,真使人憎厭。

以斯拉把神的話帶到他們面前,當人面對律法的鏡子,知道了自己的虧欠,由領袖們簽名,全民樂意悔改,遵行神的旨意,形成了普遍的復興。

由領袖開始

古時的法律,都是由統治者頒定的,但他們自己常不受限制,為所欲為。如華人社會,則以不守法為光榮,以善走法律漏隙為智慧。神是最高的頒定律法者,祂是信實守約的,願意人照祂的旨意行事,而且對領袖要求特別嚴格,希望他們作百姓的表率。所以復興是由領導階層開始的,其餘的民“都隨從他們貴胄的弟兄”(尼一○:28-29)。人民性格如羊群一樣,看到領袖那樣作,才相信是真實的,愛主需在於領袖的表現。

有相應行動

復興不止是喊一陣子口號,唱唱詩歌,也不止於情感的表露,而是有相應的實際行動。教會歷來的復興,都在歷史上留下深切而長久的痕跡。以色列民的復興,先改變了身邊的生活習慣,分別為聖;再有更新的宗教生活,“照律法上所寫的,將我們頭胎的兒子,和首生的牛羊,都奉到我們神的殿,交給我們神殿裏供職的祭司。”(尼一○:36)

使神得榮耀

復興與一般社會運動不同,是在於人心靈的覺醒,更新了對神的敬畏,有愛主的具體表現。奉獻不是僅為了供應日常的開支,維持一些專業人員的生活需用,更是表現尊榮神。“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箴三:9-10)尼希米沒有規定,不奉獻十分之一就關在監裏,聖經也沒有這樣的記載;但那是表明敬畏神:人為了吃飽而事奉教會是羞恥,教會不給事奉的人吃飽是罪惡。要大家不離棄神的殿。(尼一○:39)

今天教會需要復興,我們也禱告求復興;但我們當思想:是否遵行神的話,從領袖,到個人,盡上自己的責任?

 

住耶路撒冷

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尼一一:2)

奉獻的意義,就是犧牲。

被擄的以色列人,歸回的時候,耶路撒冷是注意的焦點,也是爭議的中心,可說是時代的前線。那裏是行政的中樞,也是聖殿的所在,全民都到那裏敬拜,自然需要有人看管服事;但住在耶路撒冷,危險很大,責任極重,發展卻受限制,報酬微小。所以儘管不少人稱讚他們的熱心,欣賞他們的服務,輪到要他住在耶路撒冷,他則敬謝不敏。

曾幾何時,在復興的熱潮中,人人應許“不離棄我們神的殿”(尼一○:39)。現在熱潮退了,代之而現的是人力危機。

在戰爭中,如果不奔赴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懦夫。所以應該鼓勵人參與,作人所不願作,不能作,不敢作的工作。

住在耶路撒冷的,不都是祭司,但都是分別出來,作各種事奉工作的人,包括行政人員。因為人力不足,尼希米當然要住在耶路撒冷,並使百姓十分取一,住在城中(尼一一:1-2)。

百姓的首領住在耶路撒冷;其餘的百姓掣籤,每十人中使一人來住在聖城耶路撒冷,那九人住在別的城邑。凡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為他們祝福。

信徒不僅在財物上當奉獻十分之一,人也當獻十分之一。

尼希米在此提出“聖城”的觀念,並不是像一般以為那裏有特別效應,而是說,離開自己的行業,而作公眾事務,是分別出來的,是榮耀的,就如現在的公職人員,稱為Your Honour,或The Honourable,表示尊敬,為他們祝福。不僅有聖殿,有聖器皿,也有服事的聖職及幫助的人,共同聯合組成聖城。

這些人中,首領必須領首,作眾人的榜樣(3節);他們不是無能無勇的人,而是有才幹或“大能的勇士”(6,14節);在神殿事奉的人,祭司共1,192名,利未人則缺少(10-16節);

還有祈禱稱謝的人員(17節),有關敬拜禮儀;守門的(19節),與安全有關的重要職務;尼提寧是在殿中服役的(21節);並有歌唱的(23節),不是為了給人消閒,而是為歌頌神。這些不能直接參與生產的人,卻是敬拜上重要的人物。

聖經說:“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提前五:17)教會不僅要為專以祈禱傳道為事的人祝福,還要供應他們的需要。

 

奉獻城牆

耶路撒冷城牆告成的時候(尼一二:27)

建造城牆是一件大事。

稱為“聖”的基本條件,是從不聖,或俗當中分別出來。在古時,顯然可見的記號,就是一道畫分圈內,圈外的城牆。城牆不僅分開,還有保守的作用;在現代武器和飛行器沒有發明以前,造在山上的城,有堅固的城牆,嬰城固守,敵人很難有方法進來,攻取要付極大的代價,還不一定有成功的機會。

當城牆建造好了,人民的安全感和信心都增加了,也提高了社群感,能分別“我”和“非我”。

耶路撒冷城牆告成的時候,眾民就把各處的利未人招到耶路撒冷。要稱謝,歌唱,敲鈸,鼓瑟,彈琴,歡歡喜喜的行告成之禮…祭司和利未人就潔淨自己,也潔淨百姓和城門,並城牆。(尼一二:27,30)

奉獻城牆的禮儀,是為了向神感恩稱謝。在這典禮中,需要照神所命定的,由利未人執行(代上二三:28)。

不過,人必須先經過血的潔淨,才可以到神面前。利未人多已離開事奉的崗位,回到自己的田業;必須先潔淨自己,然後潔淨眾民(利一六:14-30)。雖然是奉獻城門和城牆,卻必須先有奉獻的人。在新約時代,不是用牛羊的血潔淨,而是相信主,認罪悔改,“憑著主耶穌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一:19),使罪人得蒙赦免,成為神的兒女;現在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作神的真教會,而且將來得以進入新耶路撒冷(啟二一:27),與神永遠同住。

奉獻並潔淨之後,稱謝的會眾分作兩大隊,在城牆上反方向而行,在神的殿前會集(尼一二:31-42)。這顯明神的子民要合作,有秩序,有共同的目標:以聖殿為中心,不可隨私意偏行。到殿裏在壇上獻祭,是我們有同一十字架,主耶穌是我們稱義的根基,也是喜樂的泉源。

教會合一的標識,是洋溢的歡樂;但不同於肉體的歡樂,而是“神使他們大大的歡樂”。他們也派定管理庫房的人,顯明神家的豐富充足,百姓樂意奉獻,利未人和祭司,也都得到供應,能夠事奉盡職。(尼一二:43-47)
願神的聖靈在教會動工,使祂的子民合一,歡樂,能見證神的豐盛榮耀。

 

不比所羅門

然而連他〔所羅門〕也被外邦女子引誘犯罪(尼一三:26)

如果誰說,他不如所羅門有智慧,算不得特別的謙卑;但如果誰說,他勝過所羅門,則是出奇的驕傲,自大狂,或許是精神不正常。但有許多人,學所羅門的榜樣,卻自蹈覆轍。

尼希米見猶大一切事務,都上了軌道,就回波斯王那裏;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當他再回故國,發現竟變得面目全非,在信仰上走調離譜。罪是互相連結的,靈性的低落,影響普遍而深遠:管庫房的祭司以利亞實,為他的親家亞捫人多比雅,在聖殿的旁屋預備了一間大房,它本來是收存祭物的庫房。為甚麼庫房空了呢?因為沒有人再奉獻了,利未人的肚子也空了;也許這跟管庫的人不忠誠有關,本來不該有田產的利未人,為了使胃有工作,就放棄了聖殿的工作(申一八:1),下放到田間的老行業工作。(尼一三:4-13)最痛心的,人民這麼快又犯了雜婚的老毛病,作領袖的祭司兒子,既娶了亞捫人,怎能禁止百姓娶摩押人和亞實突女子?大祭司的孫子,竟門當戶對,作了撒瑪利亞省長參巴拉的快婿,兼有政治聯盟的意義,卻帶頭違背了神的律法(民一八:21-32;利二一:14),更是公然與仇敵結了親(尼二:19,四:1,六:1)!作為神忠心的僕人,尼希米不能不嚴加警責。

我又說:“以色列王所羅門不是在這樣的事上犯罪嗎?在多國中沒有一王像他,且蒙他神所愛,神立他作以色列全國的王;然而連他也被外邦女子引誘犯罪。如此我豈聽你們行這大惡,娶外邦女子干犯我們的神呢?”(尼一三:26-27)

所羅門以政治聯盟開始,妻子們帶來了妃嬪,也許他愛那些奇裝異服,奇風異俗,後來也接受他們的奇異信仰。尼希米特別指出,人的軟弱敗壞,和罪惡牽纏延伸的可怕,連最智慧英明的王也不能免:“然而連他”!人民都知道悲慘的結局。

據說:參巴拉的女婿,名叫瑪拿西,因為深愛戀他的妻子Nicaso,不肯離棄她,而被逐離大祭司聖職。他岳父為他在基利心山上,比錫安山更高,建了一座“聖殿”,開始了撒瑪利亞宗教,瑪拿西是創立大祭司(見Josephus:猶太古史,XI:8)。由私慾開始,而導致邪惡的異端,是違背神的混合宗教。

尼希米的改革,主旨在於分別為聖,對神忠貞。這是神的旨意,是真復興的根本。

 

明哲人

按王的常規,辦事必先詢問知例明法的人(斯一:14)

在主紀元前四九○年九月,波斯大軍進侵希臘。雅典人以人數上居劣勢的軍隊抵抗;在一個下午的激戰中,於馬拉松平原(Marathon Plain),擊潰最精銳的敵軍。Pheidippides跑到雅典宣布戰勝的信息,成為馬拉松長跑的起源。

亞哈隨魯登上了波斯王的寶座,他覺得也繼承了馬拉松兵敗的恥辱,有湔雪國恥的義務。到第三年,國事安定之後,他預備遠征希臘。照波斯人的往例,在準備出戰之前,常有連日的大歡宴,以團結袍澤,激勵士氣。王在首都書珊城,舉行盛大的宴會,隨後,王與文武大臣,商議軍國大事。

酒後的智慧人,常比清醒的時候更多;而許多軍國大事,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決定的。

在宴飲的第七日,王與大臣喝足了美酒,就吩咐太監去請王后,戴上冠冕,身上卻不穿衣服,到席前讓大臣們欣賞王后的美貌。大臣們見過王后,但沒有這樣見識過;王后瓦實提雖然不是甚麼端正的品德,但卻以為那是羞辱,而且也可能有些不方便(在被貶後不久,即產下王子亞達薛西),因此身孕漸重而影響體態,使她不得已而拒絕王的召命。(斯一:3-12)

但君王不習慣給人有說“不”的自由。實際上,王見王后沒有應命來到,就怒火中燒了。他不是為了失去向臣僕展現王后美貌的機會,而是不容任何人違背他的意旨。本來王只是習慣聽人奉承他英明,現在氣令智昏,更不知該如何處理。於是向七位咨政大臣詢問,怎樣下台。

明哲的米母干,把個別事件渲染成非常嚴重,好像王后的違背丈夫,會影響到乾綱坤維的混亂,造成社會秩序敗壞,人類文化墮落。可能是為了與王后的派系政治恩怨,他說:

“今日波斯和瑪代的眾夫人聽見王后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樣行;從此必大開藐視和忿怒之端。王若以為美,就降旨寫在波斯和瑪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斯一:18-19)

這一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論,得到了王和眾首領的贊同,不久前還在歡宴臣民的王后瓦實提,就這樣失去了冠冕。(斯一:12-22)。
這偶然的宮廷事件,不僅是后位的得失,更關係著一個民族的前途,顯明是神的手真正在掌管歷史。

 

順從智慧的指教

遵末底改的命,如撫養她的時候一樣(斯二:20)

以地位和權勢驕誇,是一般人的通病。

寒冬的冰雪,凍死了蟲蛹,卻滋潤花木的根,使它在春來的時候綻放,結出美好的果實。

以斯帖的特點,是性情平易,接受安排,不張狂,也不為自己利益要求甚麼。雖然掌管女子的太監,從一見面就喜悅,恩待她,她並不利用機會需索;就是到召入見王之前,住在女院,“凡所要的,都必給她”,她並不貪心要甚麼裝飾品,也不憑人工,增加美貌,求中選的機會。直到“按次序當進去見王的時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監希該所派定給她的,她別無所求。凡看見以斯帖的,都喜愛她。”(斯二:9,13,15)這是說,她相信有神的安排,不用自己努力掙扎;如果神的手拉著她,提高她,哪用得著踏著別人頭頂往上爬!

瓦實提被貶,另選立新后,使一名被擄遺民的孤女,驟然成為顯貴的王后。在沒被選為王后之前,末底改警覺處境的危險,叫以斯帖不可泄漏身分;並沒有追問理由,更不曾爭辯,她就接受了:“以斯帖未曾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末底改囑咐她,不可叫人知道。”(斯二:10)只是因為末底改的話,她就遵從。因為末底改知道,時間沒有到,必須隱藏自己。
以斯帖貴為王后,地位升高了,並沒有得意忘形。末底改在她眼中的地位,卻沒有因而降低。

時間過去了。“以斯帖照著末底改所囑咐的,還沒有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撫養她的時候一樣。”(斯二:20)
時間的考驗,最能顯出人的品質。有的人是因患難困苦變了質,有的人是因富貴榮華改了心。

以斯帖聽末底改的話,隱藏自己,一時看不出甚麼道理,卻成為重要的關鍵。

時間過了許久。到第二次召聚處女的時候,以斯帖的身世和跟末底改的關係,仍未給人知道。因此,兩名守門太監辟探和提列,討論陰謀弒王的時候,並沒特地避忌,末底改得以知情報信,後來成為危難中的轉機。(斯二:19-23)

別無所求,如前一樣,是甘於順從神的表現,使人能聽從智慧的勸教,行在神的旨意裏。

 

掣普珥

掣普珥,就是掣籤,要定何月何日為吉(斯三:7)

神從來不退避人向祂的挑戰,而是帶著微笑接受,並且寬容的讓他選擇所定的條件,向他說:“好吧,你可以選一個最好的時間!”這樣,好叫見證的人心服。

在遵行神旨意的人,每一日都是吉日。要擇吉日的人,顯明他對所要作的事心存疑問,才去問卜。吉人比吉日更要緊。

亞哈隨魯王抬舉哈曼,使他高升。當人得意的時候,最容易現出他真正的品質。聖經說:“鼎為煉銀,爐為煉金,人的稱讚也試煉人。”(箴二七:21)稱讚會使人覺得飄飄然,被捧得高,是人的不幸,往往造成虛假的自信,因而失敗。如果地位升高了,而品格和才能並沒有升高,也將造成不幸。“智慧人必承受尊榮;愚昧人高升也成為羞辱。”(箴三:35)

自從以斯帖入宮以來,末底改就每天出現在朝門,只是沒有誰把這兩件事連在一起;末底改也從未向人表示,自己就是新王后的養父。已經有四五年了。就像天黑了,星兒在夜空出現那樣自然。還好,有的人是耐得富貴。

哈曼在朝門出入,時間自然更久。他不會沒見過末底改,只是沒打過招呼。但這一天,情形不一樣了:

王抬舉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過與他同事的一切臣宰。在朝門的一切臣僕,都跪拜哈曼,因為王如此吩咐。惟獨末底改不跪不拜。(斯三:1-2)

有些好心人,勸告末底改:不管個人對哈曼印象如何,或哈曼人格如何,總該順從王的命令。但末底改因為哈曼屬於亞甲族,是亞瑪力人的後裔(出一七:8-16;申二五:17-19;撒上一五:1-35),是猶大人的世仇,所以末底改絕不拜他。

那些人把這消息告訴了哈曼。哈曼現在是大人物,雖然怒氣填胸,卻不跟末底改計較,而要顯大手筆,消滅全猶大族。哈曼不求問該不該作這事,不懷疑王聽不聽他的話,而只掣籤擇定吉日,可見這人的心態如何。王不照他的話蓋印,而把蓋印的戒指交給他,表明對他信任之深。哈曼自覺有把握!

骰子擲下了。哈曼以為猶大民族的命運決定了。只等十二月十三日那一天到來,他就可以快意報仇了。“王同哈曼坐下飲酒”(斯三:5-15)。把全個民族的血,當作他們的歡樂。
這是哈曼自己掣籤決定的日期。但定事由耶和華。

 

現今的機會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四:14)

神把人安排在一定的地位,都是照祂預定的計畫,巧妙的布署,有祂的理由。

以斯帖能有今天的地位,從各國佳麗中脫穎而出,贏得王后的冠冕,實在不是容易的事。不過,如果君王一怒,她不但會失去金冠,連戴冠冕的頭顱,也將不保,更不用說王宮的滿眼富貴了。

但末底改就是要她作這樣的事:冒犧牲一切的危險,為了拯救猶大全族的生命。

末底改和所有的猶大人,知道了哈曼的惡毒計畫,意識到那是對自己不跪不拜哈曼的報復行動。現在已來不及後悔了。他也並不後悔。為了堅持原則,為了神的真理!

追想過去幾年來的事,他深信在一切事上,有神的主權,都是神的手在引導安排。現在,他更必須相信,神的手在繼續引導保守。他相信神會拯救祂立約的民,脫離仇敵的危害。

末底改把事情發生的始末,告訴以斯帖,要她去見王,設法解救本族人的性命。但以斯帖婚後五年,沒有給王生育一個男嗣,而且從去年十二月十三日,已經沒有蒙王召幸,不是最適當的時候。如果王在寶座上,有人未蒙召命而就近王,除非王伸出手中的金杖,旁邊的執斧武士,依照法律會把她砍碎!

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裏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四:13-14)

全知全能的神,從來不會智窮力盡。別處的解救,可能是包括外敵忽然傾覆王朝,也可能是內部的政變,如果只向王靠攏,抓緊王的權勢,那時,就會一同滅亡。知道王宮的榮華是不可依恃的,該倚靠神。聽從末底改,就是要違背法律。

五年來,以斯帖沒有表現出她的信仰。她吩咐人回報末底改,召聚書珊城的猶大人同心禁食三晝三夜,她自己也這樣禁食;然後,冒死違例進去見王。(斯四:15-17)這是專心倚靠神,向神禱告,仰望神的拯救(參拉八:21-23)。

聖徒應相信神,堅守祂的命令,不向惡勢力低頭:“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來一三:6)

 

惡人誇勝

哈曼將他富厚的榮耀…都述說給他們聽(斯五:11)

“你豈不知,亙古以來,自從人生在地,惡人誇勝是暫時的,不敬虔人的喜樂不過轉眼之間嗎?”(伯二○:4-5)這似乎是對遭受苦難者虛空的安慰,但卻是真實的。

世人不知道甚麼是暫時,甚麼是永恆;更不知道從暫時進入永恆,是那麼相近。只有永生的神,全然知道,也計畫安排一切。

亞哈隨魯王並沒有出征遠方,竟然一個多月未見到王后。說來真是荒唐。這些日子,有不少是同哈曼在一起混過的。他發現哈曼有語言天才,說些動聽的話,挺會討人的歡心。現在王后找他來了!王有些歉疚,又對她憐惜,不等她走近,就伸出手中的金杖,表明向她施恩。以斯帖上前摸杖頭上的雕像。

危險就這樣輕易過去了。王像是特別歡喜,問她說:“王后以斯帖啊,你要甚麼,你求甚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以斯帖說:“王若以為美,就請王帶著哈曼,今日赴我所預備的筵席。”王看著美貌的以斯帖,穿著朝服,那麼鄭重其事的前來,卻只是要跟他談論和同享旨酒美食,而且還請了王的寵臣哈曼相陪,多麼體貼入微!王自然欣然答應了,叫太監去喚哈曼照王后的話行,赴王后午後的筵席。(斯五:1-5)

在王后的席間,王再問以斯帖,有甚麼請求。想不到王后回答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願意賜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請王帶著哈曼,再赴我所預備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問的說明。”王后這樣的高深莫測,更增加了王的興趣,接受了以斯帖的邀請。哈曼當然歡喜不迭。(斯五:7-8)

哈曼知道王完全信任他,想不到王后竟然也這樣看重他,願意同他接近,可能是有甚麼政治上的要求,需要他在王跟前美言支持;也許是王后記得大臣們反對瓦實提的往事。他不懷疑自己在王心中的分量。他願意跟王后結為奧援。

筵後回家,哈曼得意之極,把今天難得的際遇,講給朋友和妻子兒女聽。只是他沒想出,為甚麼王后以斯帖會對他這麼好,也不曾想,神在他身上有甚麼旨意。至於在朝門遇到末底改,對他不理不睬,使他的胃一陣子不舒服;朋友們的處方是一棵七十五呎的高樹,求王把末底改給吊起來。(斯五:9-14)

惡人只想到自己,在得意時,不曾想到意外事會發生。

 

不眠夜

那夜,王睡不著覺(斯六:1)

該是“春眠不覺曉”的時節。

以斯帖禁食三天過了,卻仍然在寢宮中禱告。日理萬機的亞哈隨魯王,雖然憂勞終日,卻就枕而不能成眠。那不是常有的事。也許,他在思想,為甚麼王后以斯帖,會那麼鄭重的請王和哈曼赴她的筵席?或是該給她甚麼合宜的賞賜?

專制君王愛率性而行,只求自己滿意,很少會自己省察,也不需要對誰負疚。但他竟然例外的,叫人拿王室的紀事來,讀給他聽;當然,六七年前征伐希臘慘敗的事,不會留在光榮的歷史上。史官偶然讀到了不久前的事:

正遇見書上寫著說:王的太監中,有兩個守門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亞哈隨魯王,末底改將這事告訴王后。王說:“末底改行了這事,賜他甚麼尊榮爵位沒有?”伺候王的臣僕回答說:“沒有賜他甚麼。”(斯六:1-2)

就在這時候,另一個深宵不眠人來了。哈曼想到王后給他的特殊寵遇,在廣大的王國中,有幾人能得到?真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歡喜得睡不著覺,更感覺那個煞風景的末底改難以忍受。仗著自己得王的寵幸,不管時候對不對,就連夜去見王。他應該後悔:這麼非緊急的事務,儘可等到天亮!但神的時候催迫著他,作這種不合體制的冒失事:他一生服事王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

那樣的深宮大院,王在寢宮裏,竟然會聽到外院的聲音。誰會在這個時候來吵擾王?是來人低微的語聲?是寂寞空庭的跫音?王就在這當口,覺察到外面有人:“誰在院子裏?”

侍從叫進了哈曼來。王劈頭問:“王所喜悅尊榮的人怎樣待他?”卻沒說出那人是誰。哈曼以為是自己,回答說:

“當將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馬,都交給王極尊貴的一個大臣,命他將衣服給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裏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斯六:5-9)

王同意他設想周到,少不得加以獎勉,就派他去向救王有功的末底改行。哈曼勞心勞思設計的,都歸到末底改身上。當然,哈曼知道,那不是要求把末底改挂在木架上的適當時候。

神並不睡覺。祂聽人的禱告。

 

哈曼的木架

將哈曼挂在他為末底改所預備的木架上(斯七:10)

是哈曼的妻子細利斯和他朋友們的設計,哈曼滿懷歡喜的吩咐人執行,哈曼從王宮赴宴歸來,天色已將薄暮,入夜就作成了五丈高的木架!(斯五:9-14)人心中強烈的仇恨,藉權勢轉化成效力,是多麼可怕的事。

那夜見王回來,識時明理的哈曼,知道精心設計的木架,很少有給末底改使用的機會。但他到現在還未曾領悟,把末底改同以斯帖連在一起的可怕。那天早晨,他向御馬廄牽了馬,服事了末底改乘馬游行書珊城的街市。他沒有忘記,回家後,洗澡換衣,宮中來的太監,已經來催哈曼去赴王后的筵席。

這兩項應酬,一辱一榮,相差有多遠!但誰能夢想得到,會連在一道?

如果在筵席間,哈曼表現得神思不屬,應對有些木訥,該不算意外的事。不過,亞哈隨魯王並沒有在意,王后依然笑靨迎人,舉止嫻雅。哈曼可能在想,如果王萬一對他恩眷衰減,王后是有力的靠山。不是麼?他手上還戴著王蓋印的權戒!

酒,還是那麼醇;人,還是那麼美。王舉杯邀哈曼共飲。哈曼儘量使自己相信:一切還是同昨天一樣。

可是,這思想停留不了多久。急性情的王,為了表現他對以斯帖的愛和關心,再問說:“王后以斯帖啊,你要甚麼,我必賜給你;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當然,這只是王者情感的語詞,不能真箇照字面接受。(斯七:2,參可六:23)

但以斯帖似乎很注重這“國”的意義。她說:性命比國還重要;如果生命沒有了,得甚麼都沒有用。現在,她向王求保全自己和族人的生命;因為猶大全族被滅,會是王國有損失。

在以前,哈曼並沒有向王提過“那一種民”(斯三:8,11)是甚麼民,到現在王才發覺,人可以用語詞欺蒙,作出甚麼樣的惡事!在羞怒之下,王忽然離席衝到花園裏。到他回來的時候,發現哈曼伏在王后的靠榻上求救命。這忽略禮制和言語的行動,又激起了王的烈怒,一句話就決定了哈曼的祿命終止。哈曼計畫經營,趕工製造的七十五呎高木架,用在自己身上。

亞哈隨魯才明白哈曼的狂妄:他不但以為自己就是王,簡直以為自己就是神。他一切的計畫,都以為沒有神,正現出自己的愚昧,作架自斃,是何等的諷刺!

 

諭旨…交給騎御馬圈快馬的驛卒傳到各處(斯八:10)

王的諭旨蓋了印,代表王的權威,在王的國土上,凡傳到的地方,都必須奉行。

哈曼奉王的名所下的諭旨,是死亡的信息,吩咐在十二月十三日,毀滅猶大人,是在正月十三日發出的。(斯三:12)末底改奉王的名所寫的諭旨,是生命的信息,給猶大人,准他們在那一天,聚集自衛,並為保護自己可以殺戮仇敵;諭旨在三月二十三日才發出。顯然的,遲了七十天。也許,這是有意的代表猶太人被擄七十年,神必然要勝利,成就祂的旨意。

為了贖回失去的時間,要有相應的行動:

必須注重效力。要補救起步遲的缺點,“末底改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諭旨,用王的戒指蓋印,交給騎御馬圈快馬的驛卒傳到各處。”(斯八:10)那時最快的方法是用馬,而御馬圈的馬,不輕易動用,但看到時迫勢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有最有效的方法,就不能不用。今天,我們傳福音的信息,除非不想作得好,否則就必須不惜運用最好的工具,以達成主交託的使命;如果不如此,就是對主不忠心,低估人靈魂的價值。經濟的意義不是價值最低,而是效力最高。

必須使用文字。聖經一貫的注重文字的使用。哈曼和今世之子,比光明之子更聰明,一直在使用文字,作滅命的工作。神的子民不能甘落人後,必須急起直追。明顯的,末底改不花工夫跟哈曼的同情者爭辯,不只在書珊城的街頭穿麻衣行走,哀哭也不夠;他使用文宣,傳達生命之道。今天,教會亟應注意,善用大眾傳播,用文字的道,傳揚成為肉身的道。

必須普遍的傳。波斯王國有一百二十七省,要翻譯,要錄寫複製,用各種不同的方言,普遍發行到各地各方。神救人的恩惠福音,也必須“傳與普天下萬人聽…要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3,25,28)。

必須儘快的傳。“於是騎快馬的驛卒,被王命催促,急忙起行。”(斯八:14)傳好信息的使者,不必須謹守每天八小時的規律,不論天時好壞,不管地形難易,不惜人力困倦,要把每一分熱力,為主焚燒發光。聖徒當有末底改的熱誠:如將亡的人傳福音給將亡的人。

 

照著普珥的名字

照著普珥的名字,猶大人就稱這兩日為普珥日(斯九:26)

不必費時尋求,名字已經有了:“普珥日”(Purim)。波斯文“掣籤”的意思。

在以斯帖記全卷中,讀者可以清楚看到,神的手在工作。祂使事件的發展,彼此交織牽繫,卻有條不紊,正如在神創造的萬物,互相關連,顯然可見是全智全能的神,工作的印記。

哈曼要除滅神的子民,他的眼中沒有神。不過神在那裏作工。有些事是出於人的惡意,卻成就了神的美意。正如使徒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論到猶太人釘耶穌十字架說:“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於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祂復活,因祂原不能被死拘禁。”(徒二:23-24)他在“教會生日”宣講的十字架神學,就是說明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

哈曼的惡意看來沒有甚麼能阻止,就要成功了。但神使亞哈隨魯王的心意轉變了。這改變王心意,也改變了歷史的事,早已寫在書上,就是破獲二名太監陰謀弒王的事;不早不晚,到了適當的時候,這預伏的布局,才發揮作用(斯六:1-10)。

哈曼…掣普珥,就是掣籤,為要殺盡滅絕他們。這事報告於王,王便降旨,使哈曼謀害猶大人的惡事歸到他自己的頭上,並吩咐把他和他的眾子,都挂在木架上。照著普珥的名字…就稱這兩日為普珥日。(斯九:24-26)

哈曼從計畫殺害猶大全族,到他自食其果,只有七十天的時間。他本想為殺害末底改的木架,反而成為他自己就刑的工具,不必再旁求;正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自己挂在木架上,用“普珥”為名,是極好的諷刺。

十字架的奧秘,也是如此。在十字架上,“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挂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三:13)惡者的本意是要釘死神的兒子;但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全人類的救恩,信者可得永生。三天三夜之後,主復活了:在十字架上,死亡被釘死。

猶太人記念普珥日,以禁食開始,繼之是歡樂的節慶。在會堂中,讀以斯帖記,社區中互相贈送禮物,並周濟貧窮。

常有人以為神不應該容許罪惡的存在;但有與罪惡爭戰,才有勝利;人的惡意,成就神的美意。

 

歷史的主

豈不都寫在瑪代和波斯王的歷史上嗎?(斯一○:2)

神是自隱的神。祂隱名作事,但顯然是出於至高者的手。

神創造了宇宙,卻沒有留下一紙藍圖,用任何人類的文字簽名。如果真的那樣作,“一一都寫出來…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約二一:25)萬有至大,這樣說,絕不是誇張。因此,“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不過,神的可知,人能曉得神,絕不是像一本書那樣。

神是世界歷史的真正作者,雖沒有在任何篇頁上留下祂的名字。背逆的人,在歷史著述中很少提到神的名,只誇揚自己的英雄作為。歷史是得勝的人寫的。但智者可以說:“王的心在耶和華的手中,如同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箴二一:1)看到在恰當的時候,各個人的際會,和事的發展,除了神的精心布置運作,不能有別的解釋。

聖經是神的書。但以斯帖記中,沒有提到神的名。但如果沒有神的介入,哈曼的計畫得逞,猶大族真箇被滅絕了,那麼彌賽亞將無從降生,基督的救贖將無從實現,墮落的人類,也將永遠沒有盼望。全人類的一線希望,竟繫於亞哈隨魯王的權杖的金頭!這才是真實的危機。假設納粹德國凶惡的種族滅絕成功了,並不影響人類救恩;哈曼的計謀成功,更是可怕。但神的選民在掌握歷史的神手中,是無比的穩妥。

在惡人看來,神子民是一群待宰殺的羔羊,沒有誰保護,他們的命運,可以輕易的擲骰子決定。掣普珥就是擲骰子。骰子擲下了,在那裏旋轉。惡人在獰笑。他們看來似乎控制了全局,但控制不了骰子的轉停。神並不玩骰子;祂的手掌握著擲骰子的人的心,和在他們之上君王的心。

神古老的仇敵撒但,無時不在想法破壞神的工作。它的靈在悖逆之子的心中運行。它看神的子民是將宰的羊,隨時預備消滅他們。不過,他們不曾仰望天上,沒有看到群羊的大牧。不管哈曼的後代有多少,總有一個普珥節。

願我們的眼睛,透過鉤心鬥角的殿堂,紛亂爭殺的營帳,看到歷史的真正作者:祂是全智全能的神,不論哈曼如何精心設計,紛繁的世局如何運作,我們在危難中,要效法以斯帖和末底改的禁食禱告,打敗那惡者,神的旨意必然成就。阿們。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