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箋記
路加福音簡介
路加,是聖經各卷中,唯一的外邦人基督徒作者。保羅稱他為“親愛的醫生”(西四:14)。這是他兩卷證道書信之中的“前書”(徒一:1),受書者提阿非羅(一:1),是一位官員。
主旨:
路加以醫生的細心,有系統的跡尋考察主在世的事蹟,把救主的來源與救贖工作,詳細寫出來。他追溯到始祖亞當犯罪墮落,人類就全然敗壞;指出唯一的希望,在於“女人的後裔”第二亞當的拯救,照神的揀選和應許,“叫我們既從仇敵手中被救出來,就可以終身在祂面前,坦然無懼的,用聖潔公義事奉祂。”人必須成為新的族類,從黑暗中歸向光明,神才可“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一:74-75,79)。
鑰節:
第十九章10節:“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書中的基督:
本福音書特別注重基督的人性,仁慈,和憐憫。作者從人的觀點,詳細完全的寫出基督的先世,大衛的後裔,降生,成長。祂是完美的人子,身經體驗憂患,可以承擔罪人的痛苦,為人成就無限寶貴的救恩(賽五三:2-8)。惟有主耶穌基督能夠達到希臘人理想完人的典範。
“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但世上都是“有病的人”,惟有主耶穌基督配作,也惟有主能作醫生(五:31-32)。主不要誰去美化,塑造;只要“從頭詳細考察”,就可以知道這事實。人的問題在於不自己省察,悔改,求醫治;反挑剔主不合於他們的標準,或倚恃自己的行為和財物,注重地上的事。所以不僅要承認主的完全公義,更要接受主的救恩,得著聖靈更新,離暗就光,並為光作見證。
應許的成就
扶助了祂的僕人以色列,為要記念…所說的話(路一:54-55)
人說過的話,隨即忘記了。信實的神永遠記得祂所說過的話,不論過了多久。
經過了四百多年漫長的黑夜,仿佛是又一次在埃及為奴的生活,以色列中沒有先知,沒有神的話。
耶路撒冷的聖殿,建造得十分輝煌,是代表羅馬的統治者所建的;在聖殿山上,居高臨下,有羅馬軍駐守的安東尼堡。聖殿的至聖所裏,失去了約櫃和施恩座。在殿中的大祭司,已經不是受膏的亞倫後裔,是羅馬政權所任命的;當然他仍然說是事奉神,但要記得,是誰把他放在那位子上。飯在哪裏,口在那裏,圓圓的大肚子,才是他的神。
猶太地也享受著“羅馬昇平”。不過,在偏遠田野裏,滋生著反抗的情緒;就是在京都,黑夜的掩護下,也有激進黨的活動。人民是在長久的黑夜中。
宗教仍然興旺。猶太人仍然一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守節,而且增加了一個修殿節;這節期是記念在希臘化的時代,神興起了馬克比家族,光復了猶太地和聖殿。可是,馬克比王朝敗落了,證明他不是彌賽亞,他們還得繼續盼望,彌賽亞來重建聖殿。現在聖殿的外表雖然華麗,在虔誠的子民心中,聖殿是毀壞荒涼。他們盼望神所應許的彌賽亞快來,盼望,盼望…
神的選民長久的被遺忘了。神是否永遠忘記了施恩?
在加利利的拿撒勒,有一個童女馬利亞,大約只有十六歲年紀,許配了伯利恆大衛家族的約瑟,還沒有迎娶。有一天,天使加百列奉神差遣向她顯現,向她問安;對她說:
“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祂起名叫耶穌。祂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祂祖大衛的位給祂,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祂的國也沒有窮盡。”(路一:30-33)
在這塊多難的土地上,曾經有不少自稱“彌賽亞”的人出來,也曾繁盛一時;但也很快就如草枯乾。現在,天使說大衛的角要從她興起,而且神應許的國位沒有窮盡。這應許,將先給猶太地帶來苦難;而馬利亞自己,要先受苦難:一個待嫁的童女懷孕,如何向人解釋?難道這些事是真的?這個蒙大恩的小女子,用信心接受下來:受苦,才有盼望。苦難,來吧!
以父的事為念
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路二:49)
我們所選擇思想的事,佔據我們的心,也會引導我們的行動。所謂“念茲在茲”,就是致力於一項事工,會時常思維,終會成功。
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由天降世,為要遵從神的旨意,拯救世人。祂全部的心思,情感,意志,都是為了成就這使命。正如西面稱頌神所說的:耶穌是神為萬民預備的救恩,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二:29-32)
當耶穌十二歲的時候,預備照猶太人的規矩,成為“律法之子”,就是在宗教上算為成年,可以承受律法義務。祂同父母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過完了節期,祂父母以為耶穌已經同年齡相似的孩子們結伴先行,也就自己回去。但往北走了一天的路程,在住宿的時候,發現祂並不在同行的人中,就回耶路撒冷去找祂。到了那裏,遇到祂在殿裏,不是在孩童群裏,而是“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路二:41-49)。
耶穌是全知的神子,祂並不需要向律法師學習甚麼。猶太人希奇祂智慧的教訓,曾訝異的說:“這個人沒有學過,怎麼明白書呢?”(約七:15)祂的聽,祂的問難,只是教導的一種方法,要啟發他們,使他們知道自己的無知,進而得到屬靈的智慧。可見主耶穌的心,全放在父的事工上面,祂的言語,能使多年鑽研聖經的教師驚奇。
快二十年過去了,在加利利山邊的草地上。主耶穌面對著另外一批群眾,教訓他們說:“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太六:21)如果以神的事工為最寶貴,最重要的,人就不能不集注在那上面。主耶穌又說:“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路六:45)因此,屬神的人應當像耶穌一樣,以父神的事為念,不要思想在胃裏,只營求自己的飯碗,不謀取個人的紫袍,總以神的事為優先,時時思念,口裏就會流露出佳美的言語,表現於良善的操行,就彰顯基督馨香之氣,榮耀主的名。
可憐許多人“專以地上的事為念”(腓三:19),價值觀念錯誤,為了滿足肉體,行可羞恥的事,終於沉淪。
求主憐憫我們,使我們心在天上,行事像天國之子。
曠野的呼聲
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路三:4)
古時的交通狀況,通常是很不理想;特別是在鄉僻地區,常使人有“行路難”之歎。因此,在君王出巡的時候,前面要有先行使者,為他修整鋪平道路,也安排清潔的住處。
羅馬統治下的道路狀況,是有名的,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美稱,確實不虛;但人的內心,卻仍然不是平直大道。
猶太人在羅馬統治之下生活,看不見希望的光芒。
忽然,傳來了施洗約翰曠野的呼聲,是長夜將盡的晨星,是時雨之前的春雷。神歷代藉先知所預言的,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都要實現了:“在祂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路一:69)神所應許的王要來,坐在祂祖大衛的位,施行統治。施洗的約翰,是以賽亞預言預備道路的先鋒:
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
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
彎彎曲曲的地方要改為正直,
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為平坦。
凡有血氣的,都要見神的救恩。”(路三:4-6)
在當時猶太人所期待的,是彌賽亞忽然臨到,騎在白色的駿馬上,有大隊的軍兵跟隨祂。祂要戰勝敵人,消滅外邦統治者的勢力,在地上建立祂的國度。
但那不是神的計畫。因此,施洗約翰所作的,並不是為那樣的君王修築道路。他的使命,是為天國的君王預備道路。奇妙的是,那時他還不知道,那位要來的君王是誰,而且連天國的觀念也還沒有清楚形成;但他知道所要作的工作,也知道其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約翰是一個改革者。他信息的內容,著重在“改”字。他要人從悔改的心,結出公義的果子。人的心裏有虧欠的山窪,當作的事不去作,或作得不到標準;也有高傲的山岡,自己以為了不起,沒有誰可以踏在他的上面;又有許多彎曲的地方,待人作事有詭詐,從來不會存心正直;還有高低不平,對別人和對自己不一樣。這樣,自然會行罪惡的事,與他接觸的,總不免受虧損。所以必須悔改,預備天國的君王耶穌基督來臨,祂要用聖靈與火潔淨相信的人,住在他們心裏,在人的裏面建立光明的國度。
恩言與怒氣
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路四:24)
恩典是沒有條件的,但蒙恩的人有必需的條件。
今天的基督徒,多麼渴想能聽到主耶穌當面教訓;哪會想得到,拿撒勒會堂裏的聽眾,正是有這樣寶貴的機會,卻當面棄絕祂!原因在哪裏?
這事發生的那天,是個安息日。在拿撒勒的會堂裏。
耶穌被聖靈充滿,勝過了撒但的試探,凱旋回到本鄉加利利,在各會堂裏教訓人,祂的名聲傳遍了四方,當地山村裏的人,也都有所耳聞。
耶穌進到會堂裏,當站起來要讀聖經時,當時的聖經是分為許多皮卷,有人交給祂一卷以賽亞先知書。祂展開皮卷,特地選擇一段經文: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
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4-19)
然後,祂坐下教訓會眾,開始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這真是福音,會眾很滿意,反應很好,一致稱讚,並希奇祂口中所出的恩言。耶穌繼續教訓他們,效果不同了。
他們面上的笑容消失了,代替的是怒容升起。耶穌,這鄉土之子,竟直言告訴他們,欣賞講章是不夠的,聽了福音,要接受,知道自己的需要,求神的恩典,才是正確的態度。
祂指出:人都是有病的,是普遍的有犯罪的病,需要來到神面前求醫治。先知以利亞的時候,以色列犯罪悖逆,神使遍地乾旱三年六個月,有大饑荒,但人不肯悔改歸向神;只有西頓撒勒法的一個寡婦得蒙眷顧;因為她貧窮無靠,而且敬畏先知。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許多長大痲瘋的人,不曾得痊愈;只有敘利亞國的乃縵,雖然巍巍乎貴為將軍,卻長了大痲瘋,肯謙卑順從,下約但河洗七次,而得痊愈。
因此,單耳中聽了恩言不能蒙恩,必須謙卑接受,除去心中驕傲的阻擋,知道自己貧窮無望,投靠主,敬畏主,才可以蒙恩得福。(路四:21-30)
今天,這屬靈的規律仍然是如此。許多人只喜聽道,如果要他悔改,就諱醫忌疾,批了他的逆鱗而發怒。願主憐憫。
得人如魚
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路五:10)
人遇到了耶穌,接受祂為主,生命就有一個新的開始。
加利利的漁夫,承續他們先人的古老行業,每天跟小船魚網為伴,過水上生涯,不知過了多少年日。也許,他們有的人聽過主耶穌的講道,可惜,主的話像是種子撒在水面上,過後就忘了,又各自為生活忙碌去。但主不忘記他們。
又一天,平靜的革尼撒勒湖邊,傳來雜沓的腳步聲,許多人擁擠著,耶穌是漩渦激流的中心,祂到哪裏,眾人都湧來,包圍著,要聽祂講道。湖邊既然沒有可以站腳的地方,耶穌就上了一隻閒泊的小船,叫船主西門把船撐離岸邊,耶穌在那船上講道;這樣,西門彼得不去聽講,主把他的船變成了講壇。
學習聽主的話
講完了道,耶穌叫他“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彼得深水淺水都試過,下了一夜網,網網都是空的,他灰心疲倦的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竟然圈住許多魚,幾乎網破船沉。
醒悟自己的罪
西門彼得醒悟了。勞力打魚,為得不著魚煩心;滿網滿船了,心裏還是空虛。但耶穌的滿足是從哪裏來的?為甚麼自己早不曾想到這事?
西門彼得所想到的,只是每天營營碌碌,為生活打算,全不會想到屬靈的事,不會想到別人。雖然我們不知道彼得有甚麼特別的罪行,這樣在神旨意以外的生活,使他醒悟自己是個罪人,生命中沒有神,是污穢不潔的,不配與主同在一起。
撇下所有從主
人想到自己的生活方向不對,與主道不同,只有兩個方法選擇:或撇下主,或撇下世界和罪惡。主找到了彼得,不願他在追逐世界,立刻呼召他,換一個方向,走不同的生活路線,就是悔改的意思。主耶穌要彼得跟從祂:“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路五:10)
得魚的生活,是盼望下網得利,網取的魚越多,市場價格越高,可以發財致富。得人的生活,是否定自己,為要叫別人得益處,認識主,跟從主。這是西門彼得的新生活,最後是為主殉道。今天,誰肯撇下船和網,為主得人呢?
果樹與房屋
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路六:43)
信仰與生活,有其必不可分的關係。從生命方面說,信仰是樹,生活是所結的果子。從工作方面說,信仰是根基,工作是其上的建築。
主耶穌說:“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它來。”
有許多樹,如果我們單從外表來看,不容易知道那是甚麼樹;他們的根深埋在地下,不能夠挖出來檢驗,葉子的形狀類似,更會給人混淆。但是,從樹所結出的果子,或進一步嘗嘗它的酸甜苦辣,就可以確定那是甚麼樹。
同樣的,人生命的內涵不相同,人心隔肚皮,不能看見,難以分辨;他可能披著宗教的外衣,作謙謙君子狀,甚至點頭躬身,臉上經常掛著職業性的笑容,叫人難以估透,不知如何提防。但是,看他言語的果子,是否說苦毒的惡言,是否言而有信,是否造就建立人,對人有益;或看他行為的果子,是否有毒辣的行事,或自私利己,或良善愛人,就可以知道他是甚麼樣的生命。(路六:43-45)
人在亞當老根的舊造裏,都是壞種,結不出稱義的果子,達不到神的標準。因此,要藉相信耶穌基督而重生得救,得著新生命。保羅用同樣的語詞,稱這屬靈的經歷是接木,把野橄欖接在好橄欖上。(羅一一:17-24)
有了好的生命,也不是立即可以成功。人的品格和工作,都是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建立;既不是像蘑菇經夜長成,也不可能像樹結果子,一月或一年一度。耶穌把這時間累積發展的工夫,比作建造房屋。
聽了主的道以後,建造的經歷,有兩種可能:聽主的話就去遵行的,是建造在主磐石的根基上面;聽了主的話而不去行的,是“我行我素”,照他原舊的文化,觀念去行,就是建造在人本的沙土根基上。在一段時間之內,看不出甚麼不同,也許在沙土的上面,建造更容易,外表更美觀。但以後苦難的暴雨臨到,異教的風吹來,潮流的水沖來,房子就倒塌了。我們可以看見,那些出於人意的工作,沒有主道為根基的人,他們的品格,都經不起考驗,徹底的垮了下來,人不見了,暴露出品格敗壞,是何等重大的失敗。(路六:46-49)
蒙恩與愛主
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路七:42)
現代人對公平的定義,常以為就是平均。其實,二者並不相同:平均是上線的限制,公平是底線的平等,向上的發展,卻是沒有限制的。
主耶穌在一個法利賽人西門家裏坐席。那西門自以為高人一等,是宗教家,道德家,肯跟加利利的拉比來往,即使不算自己謙卑,折節下交,也只是接待遠道來的人,稍盡社交上的禮儀。卻有同城一個有罪的女人,知道了主耶穌在他家,帶著一玉瓶盛著香膏;當耶穌欹臥在桌前,她站在主的背後哭。她內心最深的情感化成眼淚,傾流出來,濕了耶穌的腳,就用代表自己榮耀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吻祂的腳,把極貴的香膏抹上。這顯明她對耶穌的愛。
西門的看法卻不一樣。他看不見那女人深心的愛,只判斷那女人的身世和名聲,以為耶穌如果是先知,又知道那女人,就不同那樣一個女人有任何的關聯。耶穌對他說了一個比喻:
“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路七:36-50)
主耶穌向法利賽人指出,人在神面前的情況: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並沒有差別;雖然他們欠債的數額不一樣,一個多些,一個少些,但“他們無力償還”的情形是一樣的;既然同是不能滿足律法公義的要求,怎敢五十步笑百步?而且債主憐憫他們的困境,“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現在他們兩人的底線是一樣的“零”了,蒙恩以後,前欠都被塗抹,不再記念。在數值上,兩個零字是一樣的,憑甚麼講哪個零大,哪個零小?
我們在神面前,需要蒙恩的情形既然是一樣的,誰都不該誇口比別人更好,要同樣的向主感恩。如果自己感恩的表現不夠,反而應該承認自己的虧欠,哪敢看不起感恩多的人?
因信得蒙主稱為義的人,都應該思想:自己是否像那罪得赦免的女人,把最上好寶貴的,獻在主前。如果不是,可能是不認識自己有罪的情形,自然也就還沒有得到主的赦免。那你需要的,不是社交,而是真正與主相交。(約壹一:6-7)
燈在台上
人點燈…放在燈台上,叫進來的人看見亮光(路八:16)
在黑暗中需要燈光。點燈是要照亮黑暗。但不是點了燈自然就能照明,還必須要讓光發射出來。
光天化日用不著燈。主耶穌是世上的光,祂來到世上,帶來光明的種子,使信祂的人,得著新生命,把祂生命之光傳播出去,照亮黑暗,使人信而就光,作光明之子,人生有方向。
主耶穌給屬祂之人的使命,是要作照在人前的燈。所有一切光的來源,都要經過燃燒;燃燒必須是一種犧牲。太陽能發光,是因為它在燃燒;一支蠟燭,一把火炬,都是在燃燒。燈光,也是由於燃燒才有的;古代的燈,燃燒的是油。燈自己不能發光,必須有油在裏面,並且經過燃燒,才可以發光。
為甚麼這屋裏點燈,隔壁屋裏不會亮?就是因為有壁隔,有不透光體在中間,阻止了光的傳播。耶穌說:“沒有人點燈用器皿蓋上,或放在床底下,乃是放在燈台上,叫進來的人看見亮光。”(路八:16)
器皿代表肉體;人如果體貼肉體,把肉體的欲求看得太重要,就遮掩了光,失去為主發光的功能。床是人睡臥的家具,如果人只貪懶睡臥,過夢的生活,就掩沒了發光的功能。
極端的靈魂肉體二元論,不是聖經的教訓。但我們可以看出,主耶穌在世的事工,多注重靈魂的救恩過於肉體的健全。祂治好了病人,常是切切吩咐不可告訴人,甚至長大痲瘋得到痊愈的重大病例,以至死人復活(路五:14,八:56),都不能用作張揚宣傳;復活的拉撒路,是出人意外的沉默,主在墓前叫他:“拉撒路出來!”他不曾應聲:“我來也!”事後,在伯大尼的筵席上,他是眾人矚目的中心,反而靜默無聲,並不曾起立致謝詞。(約一一:43-44,一二:2)而且在所有耶穌的使徒中,以至教會歷史中神所重用的屬靈偉人,沒有一個是重病得治好的神蹟。但被鬼所轄制而得釋放的人,耶穌主動的吩咐他們去作見證傳揚神的作為,這真是奇妙!(路八:39)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光。“進來的人”,是願意就近光的人,不是喜歡在黑暗裏,甘心作“門外漢”,卻又反對光的人。不就近光而反對的人,是屬於黑暗,甘心在救恩上無分無關。聖徒蒙恩作光明之子,雖然總是遭受反對,卻歡喜快樂,盡發光的責任。
工作與工人
門徒就出去,走遍各鄉宣傳福音,到處治病(路九:6)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要作的工作很多,但肉身受空間的限制,不能同時在不同的地方;受時間的限制,不能延遲或提前當作的工作。為此,祂需要差遣門徒,分擔祂的事工,而且藉此訓練他們,在祂離世以後,可以繼續完成神的旨意。
門徒既然是主的代表,工作的原則與模式,必須跟他們的主相同,不可走調離轍。(路九:1-6)
權能的工作:傳神國的道,不是靠賴屬世的才能,不是謀求屬世的成就;而是蒙主差遣,靠聖靈權能,勝過魔鬼作為。
信心的工作:主的門徒不貪慕財利,仰望神的供應。只有不愛地上財富的人,才可以不為物慾蒙蔽,傳天國信息。
真理的工作:在主的真理上,絕不可妥協。如果人反對不接納,不能改變真理以適應環境,求受人歡迎;要不合則去。
主耶穌所要拯救的對象,是全人類;所面對的問題,是莊稼多,作工的人少。但主對於選召工人,卻是絕不馬虎,不是以多為勝,不要濫竽充數。從祂所淘汰的人,可以看得出主所定的標準。(路九:57-62)甚麼樣的人,是主所拒絕的呢?
意存幻想:有人以為主耶穌的君王事業快要成功了,要趕快來附驥尾,可以升官發財,所以申請參加追隨:“你無論往哪裏去,我要跟從你!”主告訴他不要幻想,受苦的主,貧窮到上無片瓦之覆,下無立錐之地,發財無望,有“發達神學”幻想的,是錯投了門路。
心有延遲:另一個人說,他想跟從主,但要慢慢的來,等給父親養老送終之後,再來獻身作門徒。主耶穌說,你如果等著埋葬死人,恐怕要等到你自己也被埋葬。有生命之道需要傳揚,何不讓沒有生命,沒有盼望的人,去作埋葬的日常事?
志淫旁務:又一個人說,跟主離鄉別井,可能要相當久的時間,要求先回家把事務交代清楚,訪問親友告別,當然還要接受幾個光榮的歡送宴,參與一些社交活動;結果,辭別家人的託辭,可能變成辭別耶穌。主告訴他扶犁耕作,目標要專一注定在前方,優先不弄清楚,道路必然歪斜,辭退他為妙。
無論一個軍隊,學校,或機構的前途,不在於它有的人多少,而在於它不要甚麼人;組成分子的素質,決定其前途。這就像製造業的品質管制,決定成品的效能,工業的興衰存亡。
可喜的事
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路一○:20)
工作有成就,是可喜的事,無論如何,總比處處碰壁,徒勞無功好得多。因此,誰都喜歡成功。但那所謂“成功”,是對自己好,還是對許多別人好,其效果能耐得多久,都是該注意的事。那麼,到底是否值得歡喜,也就該另作衡量了。
福音是好消息;對信的人是好消息。有好消息來,人會歡喜慶祝。在以斯帖記中,哈曼設計殺害猶大人,猶大全民就都悲哀;但神在暗中運作,哈曼自己反被殺了,猶大人就定了亞達月的普珥日,“在這兩日設筵歡樂,彼此餽送禮物,賙濟窮人。”(斯九:22)腓立比城的禁卒,是管監獄的,但他自己也被囚在憂愁罪惡的捆綁中,直到保羅和西拉,“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這是接受福音而有的喜樂。(徒一六:30-34)主耶穌呼召利未,使他成為使徒馬太。他多年貪污積財,仍然缺乏歡樂,現在得到救恩之樂,竟“為耶穌大擺筵席”(路五:29),歡樂慶祝他的重生,也藉機會把耶穌介紹給朋友們。
得救是該歡樂的事。不論是從危難中得拯救,疾病中得救治,雖然不過是肉身短暫的安全免死,都是歡樂的事;至於從滅亡中得救恩,並且重生作天父的兒女,更是該歡樂了。
主耶穌從跟隨祂的人中,“設立七十個人,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在祂前面”,賜給他們權柄,出去往各地醫病趕鬼。他們回來歡歡喜喜的報告,奉主的名工作非常成功。耶穌說:
“我已經給你們權柄,可以踐踏蛇和蠍子,又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斷沒有甚麼能害你們。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
奉主的名出去,工作有成效,那是意中的事,是應該歡喜的;但有的人心裏竊以為是自己的成功,因而歡喜。主耶穌告訴我們,更應該因為名記在天上的生命冊,那才是更可歡喜的事。(路一○:17-20)這是神的恩典,完全是神作的。
聖經中的舊約人物,因為順從愛神,得到應許屬地的成功和豐富,是可歡喜的事。在新約中,主應許信祂的人,得屬天的福分,在世卻不免患難困苦(彼前四:13;太五:11-12)。因此,要知道甚麼是更大的福分,是更應該歡喜的;因為名記錄在天上的人,當注目將來,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深宵切求是為誰
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祂的人嗎?(路一一:13)
半夜睡夢正酣,給人吵擾,不僅是殺風景而已,而是既不舒服,又不方便。如果有人不顧禮貌,作出這樣的事,簡直是難以原諒的。主耶穌講了一個比喻,正是這樣的作法;但主並不是加以指責,叫門徒引以為戒,千萬不好如此作,反而有些嘉許的意思(路一一:1-10)。
這個比喻,是主在教導門徒禱告以後,接下去說的:有一個人,半夜到他朋友家去求助:“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裏,我沒有甚麼給他擺上。”
這人去敲門的時間不對,深夜驚醒人家好夢,太也豈有此理!莫怪被吵醒的人反應不好:“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一副不好氣的樣子。他說“我不能”,實在是不肯。這顯明他找的對象不對,連區區三個餅,也要說借,還說那麼多的話,因為彼此的關係不夠深,友誼不夠厚,該吃閉門羹!
屋子裏面的人,也不能算是熱情慷慨的人;對門外冷風夜露中久候的朋友,一再借詞推辭。如果換個人,遇到這種待遇,即使不惡言相向,大罵一番,也該知趣走回頭路。但門外的人,一直不肯去,他不看時間,堅持求,求下去。
他成功了!
屋裏面的那個不夠朋友的朋友,“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的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
“雖不因他是朋友”,是說明他們之間關係不深;但還是給了他。其實,不是他的“情詞迫切”感動人,也不是因“他需用的”。那麼,是為了甚麼呢?正是因為他自己沒有需要,而不辭夜深路遠,在不方便的時候,走上了這唯一的門路。他把別人的需要當作自己的,別人的飢餓,會使他的肚子感覺不舒服;為了別人,為了遠道而來的朋友,情詞迫切的直求。外面的朋友,能如此為了朋友犧牲,裏面的朋友還能睡得下去嗎?他感覺床不再是那麼舒服了,不能不起來把餅給他。
主耶穌這個比喻所說的,正是這為別人的心。這就是愛。那麼,求得了餅回家去,向朋友怎樣說呢?要記得:餅是借來的,不是自己有的,不是要靠自己,誇自己。(林前四:7)不要忘記將主當得的榮耀歸給祂。
聖徒三畏
我要指示你們當怕的是誰(路一二:5)
甚麼都不怕的人,是最可怕的人。人不能沒有所怕的,只是要分別甚麼是真可怕的,甚麼是不必怕的。
歷史中的一個時候,人類為了安全和秩序,世上產生了集體的組織;因為其遠比個人強大而持久,操縱的人就有了優越的權勢,使普通人無法抗衡。因此,人不得不懼怕他們。或是對於人所立的道德規範,既不能或不願遵守,卻不敢公然的反對,就只好假冒為善,作個表面。
懼怕人的結果,就是採取兩面人政策,有些話只在暗地裏講;異端秘教多是那種作法。法利賽人的假冒為善,就是由於懼怕人的原因,不要以為他至少作了一半好,其實,比全部壞更壞。他們的教訓像酵一樣,放在麵裏面的,外面看不見,卻有發酵作用,會使麵膨脹起來。但主耶穌不是那樣。當大祭司盤問祂,以為祂是聚眾反對誰;耶穌回答說:“我從來是明明的對世人說話…我在暗地裏並沒有說甚麼。”(約一八:20)
主耶穌知道,在祂復活以後,門徒出去傳揚福音,自然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講。那麼,可能就被定為非法,難免遭受迫害;只是我們該明白,最高的權柄是屬於誰的,就能夠為主勇敢站定立場,不會懼怕膽怯了。主教訓門徒:
我的朋友,我對你們說:那殺身體以後不能再作甚麼的,不要怕他們。我要指示你們當怕的是誰:當怕那殺了以後,又有權柄丟在地獄裏的…正要怕祂。(路一二:4-5)
人的身體是暫時存在,靈魂才是你我真正的自己,是永久的,屬於神而歸於神。信主的人不是甚麼都不怕,而是怕得正確,怕所該怕的。基督徒有三怕:怕神,怕罪,怕永死。
怕神的,就不怕人。聖經說:“懼怕人的,陷入網羅;惟有倚靠耶和華的,必得安穩。”(箴二九:25)
怕罪,不怕得罪人,受迫害要站立得穩,靠主持守真理,抗拒罪惡,絕不妥協。因為將來要站在主的審判台前。
怕永死,不怕肉身的死。人今世的肉身,不久就必毀壞;因此,那迫害聖徒的人,把人囚禁在監獄裏,最多是殺了人的身體;到靈魂從身體分離的時候,他就無從囚禁了,更不能殺靈魂。靈魂是存到永久的,只有永遠的神,能審判人。把犯罪者丟在地獄永火裏。所以要敬畏神,怕犯罪,免受地獄永刑。
拯救的時候
你們要努力進窄門(路一三:24)
人多麼想一帆風順,凡事稱心如意,願到事成。但我們沒有注意,這樣會成為一個沒有理想,沒有原則的世界;而且如果每人都要求如此,那就是不可能了。人誤意天國是如此的。
許多人的想法,天國比地上任何機關都更容易商量,因為是以愛為宗旨,似乎是顧客至上,可以隨時申請,隨到隨辦,沒有時間限制。也許是教會為了愛人的靈魂,或為了爭取信徒的數額,都會給人有這樣的錯誤的印象。
這樣的印象必須轉變過來。如果現在不轉變,有一天,也會覺醒錯誤,不過,那時就太晚了。主耶穌說:
“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及至家主起來關了門,你們站在外面叩門說:‘主啊,給我們開門!’祂就回答說:‘我不認識你們,不曉得你們是哪裏來的!’”(路一三:24-25)
主指示我們,人不得救不是因為甚麼惡行,只有不守時間的人不能得救。
使徒保羅說:“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林後五:20)是何等的詞卑情摯!但時候是有一定限制的。“因為祂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
這是說,要把握現在。有一天,不知是甚麼時候,只知道總是比人想像得更近:“家主起來關了門”!拯救的時候成了昨天,祂關了沒有人能開。那時,有許多人站在門外叩門,卻不得進去;門裏門外,成了得救和滅亡的差別。
挪亞奉神的命令造方舟的時候,是神忍耐等候人悔改的時候。挪亞勸人悔改進方舟,可以得救;但世人看青天無片雲,方舟太狹窄,不肯進入得救。到神的震怒臨到,天上的窗戶開了,大雨傾降下來,方舟的門關了,太晚了!(創七:16)只有在方舟裏的,可以得救。
主耶穌告訴我們:“要努力進窄門”。世人都愛奔跑寬門大路,不願意走艱難的窄門,遵行神的旨意。但窄門是“引到永生”的門(太七:14)。雖然少人進入,雖然人會譏笑,願我們順從聖靈引導,及時努力進去。
天國的筵席
在神國裏吃飯的有福了(路一四:15)
在不多年以前,我們收到的請帖上,還有“恕乏价催”的字樣。因為舊俗請客要有僕人催請,沒有僕人催請,是禮制有虧的,所以需要求饒恕。聖經時代的猶太人,也是如此。
古時一般設筵請客,要先預定日期,告訴被請的人,某年某月某日請來赴筵。不過,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時代,時計鐘表還不普遍,有月曆就不錯了;所以在入席的時間將到之前,要派僕人去被請的客人家催請,就是“价催”;早受邀約答應赴席的人,有依約光臨的義務,如果臨時藉辭推託不到,是對主人極為藐視不敬的事,是不能接受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主耶穌講了這比喻(路一四:15-24):
“有一個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預定赴筵的人,答應了受邀到場。
然後“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不料,所得的反應是:“眾人一口同音的推辭。”不能享受恩筵的原因(路一四:18-20):
世界的牽纏
一.“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田地代表世界。以地上的事為念,不以神國為優先考慮,失去了蒙福的機會。
事業的營碌
二.“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有人把事業代替神,甚至於把自己的宗教事業代替神。要先試組織,耕作,忘了莊稼的主。
肉體的吸引
三.“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按照律法,新娶妻的人,可以不必從軍出征(申二四:5),在家清閒一年,正可以參與社區婚筵,沒有推辭的理由。這表示注重肉體的情慾,阻擋人不能享受神的恩典。
蒙主呼召的人,應該把主放在首位,不要讓任何別的事,代替主的地位,以至失去天國的豐盛。主豐盛的恩典是免費的,卻不是無意接受的人所能得到的;必須要知道自己是貧窮,瞎眼,殘廢,瘸腿,一無所有,一無所能,才可珍視主的邀請,享主的筵席。
兩個兒子:浪子與良子?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路一五:11)
聖經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這樣說來,兩個兒子也無一例外。聖經說義人存在的機會不高於零,我們不能說有百分之五十。“不用悔改的義人”,只是假定的狀況,實際並不存在;自以為義而不悔改的,倒不缺乏。
浪子的改心
浪子的墮落,不是從離家才開始;當他心裏一有了“我應得”的念頭,就已經離開了父親。在外的放蕩,流離,困苦,使他學會了一件功課:知道“我不配”(路一五:12,19),是改心的開始,使他轉向,歸回,進到父親的愛和父家的豐盛。放蕩,耗盡所有,窮苦,放豬,飢餓,吃豆莢,都還不夠,必須知道自己不配。因為不配得而得著,正是“恩典”的意義。
慈父的愛心
父親不是不知道兒子,但他愛兒子,願意兒子知道自己;“就把產業分給他們”。父親尚在而要遺產,是很忤逆的事,但慈父沒有攔阻。浪子窮困歸來,父親遠遠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相迎擁抱。父親不加責罰,而且“快樂起來”慶祝設筵(路一五:12,20,24)。
良子的狹心
大兒子行為良好,只是弟弟離家他不曾尋找,弟弟回家他不肯見面。他對父親的抱怨是,我服事你(我應得),“你並沒有給我”;“你這個兒子”(不配稱先生令弟)敗壞,在外流浪歸來,“你倒為他”(不配的他)宰牛歡慶!(路一五:29-30)以為別人不配,自然應得是法利賽人的心理。但父親不管他的不認兄弟,仍然說:“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一五:32)
兩個兒子都是浪子,並沒有差別,沒有一個是良子;所差的,只是悔改的浪子,與不悔改的浪子。如果自以為是良子,那就是走上了浪子的道路。
今天,你是真的回家了嗎?是否已經穿上了華美的義袍,戴上了權柄的戒指,上面有父親的名字?是否腳上穿了福音的鞋,有分於享受神家的一切豐富?如果不,是甚麼攔阻不能得到神的恩典呢?自知不配,才可得恩典;如果自以為應得,恩典對他就失去了意義,是邁上作浪子之路的第一步。
有深淵限定
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路一六:29)
錢財可以使萬事應心,也可以改變使用者對它的觀念,忘記有一天,會到錢財無用的時候。
主耶穌所說財主和拉撒路的故事,為我們揭開了永世的帘幕,使我們可以看到時間的那一邊。(路一六:19-31)
“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他的生活過得很好,穿著尊貴,豪華,必然是很有名聲;但在天上沒有記下他的大名,主不曾提到他。
相對的,“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幫助”。他是“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說明失去行動的能力,需要人幫助。他沒有飯吃,要得財主殘剩的零碎充飢;又渾身生瘡,狗來舔他的瘡。如此淪落人,偏偏名叫神幫助!照發達神學講,如果神喜悅他,幫助他,怎麼會不發財呢?他在財主門口的圖畫,真會成為發達神學家的笑柄。
如果看得遠,就不作如此想了。拉撒路死了,沒有成為新聞,可能也沒好好埋葬。但他“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裏”;照猶太人坐席的規矩,是親近主人的高位,像約翰可以欹坐挨近耶穌懷裏一樣(參約一三:23)。拉撒路不在了,財主的門口清淨了些時候。但不久,財主也走上去而不返的路。雖然,可能風光的殯葬,不少人哀哭,說些言不由衷的假話把他捧上天,卻是下到陰間受痛苦,等候審判和永刑。
在這裏,是主耶穌唯一的講到死後的情形:靈魂有感覺,有記憶,感情。財主還帶有世間的觀念,認為拉撒路是低賤可以差使的;而且他發財不是偶然的,頭腦很聰明。他建議:如果讓拉撒路由死復活,向人宣揚見證,必然可以轟動一時,有促成群眾悔改的效果。但主的原則不是捨本逐末,用肉體得醫好的神蹟吸引人,而是要信聖經神的真理。信與不信神的話,是在永世裏深淵的分隔。而且人死了,靈魂與身體分開,靈魂絕不能單獨顯現,要等復活以後,才有永恆的歸宿。如果人活在世上,拒絕聖靈的感動,不及時認罪悔改相信耶穌基督,陰間的火焰,絕不能煉淨罪污造出聖徒。
現在是為主作見證引人皈信的時候,不能等死後的機會,不能靠天使或靈魂,神用以人引人的原則,只使用生活在世上的人,向人作活生生的見證。
神國的盼望
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路一七:26)
每當世上有災變時,信徒就不免想到主的再臨。
當主耶穌回答“神的國幾時來到”這問題,把祂的再臨與神的國連在一起,為我們澄清了一些問題。(路一七:20-37)
現在成為神的國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好像沒聽懂他們的問題,竟然答非所問。他們是問將來的事;耶穌答的竟是現在神的國就已經來了。他們問的是一個外面的國度實體;但是耶穌說“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或“中間”)。這是說,不要盼望一個新政治實體,你們就是那國度的一部分。國家的成分是人民。除非你現在成為神的國,讓神在你生活中掌權統治,到神國降臨的時候,你仍然是“外人”,跟你沒有關係。
要謹防受人欺騙
在歷史中,歷代都有假先知,宣布基督在這裏,在那裏,以欺騙神的兒女。我們要謹慎防備。最重要的是,現在竭力追求認識主,不要跟人跑。看外面的熱鬧,容易被欺騙,東奔西跑,沒有定向;惟獨有主在心裏的,你現在就是神的國了,認識神了,自然遵主的真理,剛強行事。
須與主同受苦難
基督耶穌在世的時候,並不曾走一帆風順的成功路線,因為祂是真理,而傳揚真理,是光顯明黑暗,就被人棄絕,受許多苦,釘在十字架上。我們也當跟主的腳蹤行,好像基督的精兵,為主打美好的仗。神的國是榮美無比的,但現在“你們就是為這國受苦”(帖後一:5)。神的國不是給只為肉體享樂生活的人預備的,須要同主受苦,才可進入榮耀。
要儆醒仰望主臨
主耶穌自己說過,祂再來的時候日期,沒有人能知道,像夜間的賊忽然來到。我們只能從世上罪惡滿盈,如同挪亞和羅得的日子,知道主來的日子近了。主說,可能是夜間在床上睡覺,可能是早晨女人推磨預備食物,可能是白晝人正在田間工作;而且地球是圓的,各地有各自不同的時間,人無從為之預備。因此,應當隨時準備,各在自己的地位,為主忠心,作日常該作的工作,儆醒仰望主的再臨。
現在屬於神的國,對這樣的人,主的再臨是有福的指望。
蒙允的禱告
神的選民晝夜呼籲祂…終久給他們伸冤(路一八:7)
主耶穌所說的這個比喻,告訴我們,不灰心的禱告必蒙應允。這對於長久期待的心靈,是極大的鼓勵。(路一八:1-8)
有一個“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的官,他不但不是人民的公僕,也不會有秉公行義的觀念。但他是個官,有官斯有權。有一個寡婦,屬於他的轄區,不問她願意與否,這是她唯一的投訴地方。因此她常到那官的衙門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為甚麼要常去呢?因為一再得不到應允。
寡婦是在世上無所靠的人。她既不能自力報復,也沒有別人可以幫助,只得一次又一次的去求那不義的官,認定那是她求助的地方,遭拒絕駁斥她都不灰心,不由那官不管。
這正是禱告的態度:知道自己的缺乏需要;認定唯一可以得到幫助的地方,堅持祈求神。
那不義的官終於讓步了。也許那是他平生唯一的例外,作一件好事,滿心不願意而作的好事,為那寡婦伸冤。他多日不准所請,後來心裏說:“我雖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纏磨我!”這官沒有同情心,也不是想作好事;而是因為不勝其煩,他不得不讓步。寡婦得勝了;她的對頭受到處分。
這不義的官,跟公義的神,是極顯然的對比。不義的官全沒有公義,全沒有愛民如子的念頭;神的本性是公義的,祂愛祂的選民。但我們要注意,寡婦不是有煩擾纏磨人的習性,不是定意去示威;她常常去求,因為被對頭欺壓,因而有需要,有不得不去的理由,而且她深信那官有權能管,必須要他管,此外別無出路。她信對了。這也是祈禱必須有的正確態度。
我們最大的“對頭”是撒但。一切的惡,都是由它來的;惟有神的大能可以禁制它,可以為我們伸冤。神是愛,祂願意為我們伸冤。我們必須有寡婦的心態,知道惟有神是我們的幫助和盾牌,才會從心靈的深處,“晝夜呼籲祂”。
晝夜呼籲的禱告,是好的,是必須的;但必須先準備禱告的心,才可實行,那就是需要知道自己需要。
你禱告很久了嗎?你是否有寡婦的禱告心呢?要堅信神的公義和慈愛,祂“為〔選民〕忍了多時”是等待我們培養成寡婦的禱告心,就快快的給我們伸冤了。
蒙恩的失喪者
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一九:10)
耶穌走上祂在世的最後一段路程,面向耶路撒冷去。在那裏,祂要受苦受死,為全世界的人成就救恩。這是祂最後一次經過耶利哥。(路一九:1-10)
那城裏,“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這短短幾個字,已經說明了他是怎樣的人:如果本來就有很多的財產,沒有誰會去替羅馬政權向本國人民徵稅;一個不重品德和原則的人,雖然發了財,還是街巷鄙視,以他是聲譽不好的“罪人”,連和他交接的人,也成為清議不容的對象。
人只知對撒該避之若浼,沒有人注意到他心靈的需要。但是,撒該自己知道他內心的需要:錢財不能滿足他,肉體的享受不能滿足他,他需要耶穌。
只是有許多人要看耶穌。他們都是罪人;他們看撒該比自己低:身材低,品格低。誰也不肯讓撒該到前面去。但撒該不因此而灰心;有心就有路。有人白天忙碌,夜間去找耶穌,時間不是攔阻。撒該有法子,他知道自己的缺點,努力克服空間的問題,跑,跑快些,先趕在前頭,爬上桑樹,等在那裏,非見到耶穌不可!
主耶穌不棄絕這樣的人。他是罪人。他知道自己是罪人。他決心要找耶穌,救他脫離罪惡。耶穌知道他的需要;不必誰說甚麼,主就知道他。耶穌抬頭看他,招呼他:“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這不是因為主缺乏住處,更不是看他的官邸舒適豪華;是關心他,要幫助他解決心靈的問題。
撒該知道主關心他,非常歡喜。這個失喪的人,立刻找回了失落的良心。罪人的良心失靈了,靠不住的;惟有先有主在心裏,得新生命,良心才發生作用。撒該對主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主光照了他黑暗的心,他立即知道自己貪污,詐財,必須對付清楚,而且甘願承認自己是偷羊賊,照律法償還四倍(出二二:1)。至於無法一一追還的,他願把家產一半分給窮人。救恩是完全免費的,但得救的人不是說:“感謝主”就清楚了,必須悔罪賠罪。他因信立此心,主立即恢復了他“亞伯拉罕的子孫”的地位;接待祂的,主“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一:12)
人知道自己失喪,才可以得救恩之樂。
亦主亦僕亦子孫
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路二○:42)
主耶穌在世的時候,曾有些信祂的人,稱祂為“大衛的後裔”或“大衛的子孫”(太一二:23;提後二:8);但有些宗教人,不承認祂是基督,因為經上記著:“基督是大衛的後裔,從大衛本鄉伯利恆出來的”(約七:42)。他們只知道祂是加利利人,所以不承認祂。這是因為他們認識祂不夠深,只從肉身以外貌認基督。(林後五:16)
還有一個難解決的問題:因為祂是“父所分別為聖,又差到世間來的,祂自稱是‘神的兒子’。”(約一○:36)他們以為祂是說僭妄的話。他們想,一個平常的人,怎麼可以自稱為與神同等?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父子表明是同質同榮;他們承認耶穌作了不少好事,要他們承認有神更沒問題,甚至可以承認祂是先知,但總不能接受祂就是神,他們以為那太過分了。我們要記得,就是因為羅馬的統治者凱撒,自稱為神接受人的敬拜,猶太人誓死不肯妥協,以至戰爭流血,終究是羅馬政府對猶太人例外的讓步。現在,祂是誰?
耶穌的教學方法,是提出問題叫人思想。(路二○:41-44)主引用詩篇上,大衛自己說:
“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
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大衛既稱祂為主,祂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
使徒保羅被聖靈感動,仿佛當時在文士,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中,聽到了這問話,或從他老師迦瑪列知道這問題,提出了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答案,是聖徒榮耀盼望的根基。他寫道:
論到〔神的〕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3-4)
保羅揭曉了“亦主亦僕亦子孫”的奧秘。基督是神,所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是祂的先存性,舊約時代的先知,包括大衛,得“在他們心裏基督的靈”啟示(彼前一:10-12)可以預先講說祂的道成肉身,作大衛的子孫,祂才可以死,而且復活,坐在天父右邊,等時候到了,“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祂的腳下。”(林前一五:25)
讚美主!祂是永遠的神,才可以拯救我們到永遠。
屬靈的新數學
又見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路二一:2)
耶穌有許多特別的觀念,說出來叫人大吃一驚,認為不合理,不合邏輯,至少是不合時宜。不過,這些看來似乎矛盾的觀念,卻是最要緊的,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屬靈基本課程。想想看:跟隨的條件是,捨己背十架;賞賜的優先是,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得恩的準衡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奉獻的計量是,以多為少,以少為多。這些不止是使人好奇。
耶穌在聖殿裏,對著銀庫坐著,觀察眾人奉獻的情形。有財主進來,投進去很大數目的錢,弄出很大的響聲,不免吸引看熱鬧的人注意,也贏得當權的人尊重。說不得服務人員會來哈著腰致敬,看他舉手投錢太過辛勞,滴溜溜一轉,弄個位子給他落座休息一番,還連說服務不周;當然,沒有人會管他的錢來得清不清潔,他的道德生活如何。
不久,又畏縮的來了一個窮寡婦,她殘舊的衣裳,跟周圍華麗的裝飾顯得不相配;服務人員的笑容不見了,他們轉臉望著別的方向。但主耶穌看著她,見她把兩個小錢投入庫裏。她好像甚麼都沒作,轉身走開了。但主耶穌看得很清楚。祂說出了使人驚奇的話: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裏;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路二一:1-4)
主耶穌沒注意收支,祂只看底線:這窮寡婦甚麼都沒為自己留下,完全投入了!她不懂錢多權大的觀念,不管人是否看得起,只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神。“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為自己留下多少?甚麼都沒有留下!
主不看人奉獻的數目,祂看的是奉獻的心;在祂心目中的天平上,眾人所投入的加起來,還沒有那窮寡婦更有分量。
天國的會計方式,當然不會受當時的宗教系統歡迎;那些掌握著聖殿的人士,與耶穌的意見不同。當兩個觀點相反的時候,可能兩個都不對;可能一個對,一個不對;但不可能兩個都對。耶穌不會不對的,在祂只有一是;剩下只有他們不對。
教會如果搞不通主耶穌的新數學,要趕快學習;接受主的新會計方式,有屬天的正確價值觀念。
悔而須改
他就出去痛哭(路二二:62)
有不少人以為基督教所說的救恩,是便宜的事;只有當被人捉住的時候,才認罪悔改,就可以無事。但真實的悔改,卻不是這樣。
首先,真實的悔改,必須知道自己的錯誤,才有悔改的需要。如果老以為沒有錯,也就無從談到悔改。
彼得是耶穌門徒中最愛說話的人,聖經記載,他一個人所說的話,比所有其他門徒加起來還多。而他所說的那些話,除了認耶穌是基督得了個滿分之外,總是錯的居多。但他有很充分的自信,可以拍著胸膛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太二六:33)
彼得顯然不是第一任教皇,因為他不懂得“教皇無錯誤”的信條;他犯的錯誤可不少,這是最嚴重的一次。主耶穌快要被釘十字架了,祂知道在受死復活升天後,門徒需要接替祂留下的工作。在此之先,要經過復興:復興是從敗落中復興,敗落是要叫他們知道人的不可靠。主說:
“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彼得說:“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路二二:31-34)
這裏耶穌承認彼得是門徒的領袖;祂也告訴彼得,撒但的計謀,是對付你們以先,首先對付“你”彼得。領袖不是常堅強得勝的人,更不是靠自己的肉體的力量,甚至是肉體的最好部分來領導,必須經過屬靈的更新:認識自己的軟弱失敗,悔改,真正靠主堅固了,才可以堅固弟兄。
我們都知道彼得的剛強,真實的忠心;但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主認識我們更清楚,應該信主的話。彼得心靈願意,肉體卻軟弱了。當黑暗掌權的時候,主被逮捕,門徒四散,彼得只能遠遠的跟隨主;更不堪的是跟仇敵認同,“也坐在他們中間”。火的些微溫暖,烤不熱他寒冷的心。別人指認他是門徒的時候,他果然三次否認他的主。但主不忘記彼得。被捆綁的主,“轉過身來看彼得”。他想起主的話,“就出去痛哭”。先從不當同夥的人中分別出來,才痛哭;真的悔,必改行。
不是偶然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從鄉下來(路二三:26)
許多看來是偶然事件,卻每每有神安排,成就祂的旨意。
有個逾越節的前一天,在耶路撒冷,羅馬兵又押著犯人經過街上,去郊外釘十字架。像往常一樣,總是吸引許多人在旁觀看。其中有一個是古利奈人西門。古利奈位於北非洲,是羅馬的一省,有希臘人和猶太人聚居;我們頗難確定他是非洲人或猶太人,也許他是信猶太教,特地來守逾越節的。但這個西門,當時不是主的門徒。主奇妙的恩典臨到,並不論種族,身分;而且會是在人想不到的時候。
在背著十字架的犯人中,有一個是耶穌。祂因為連夜被押著,從大祭司府第,到彼拉多的巡撫衙門,又到希律行宮,再送回彼拉多那裏;而且屢次受到凌辱,毆打,鞭笞,早已疲弱不堪,因體力不支而摔倒。殘酷的羅馬兵,竟然表現罕有的仁慈,抓住本來是旁觀者的西門,見他強壯有力,就把沉重的十字架擱在他肩頭上,強迫他替耶穌背著十字架,到髑髏地。“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可一四:27);在門徒為了個人的安全,寧願選擇置身事外,都離開主的時候,西門陪伴著受苦的主,走完最後一段羞辱的道路。
是偶然嗎?從那時候,他被迫見證耶穌釘十字架,因而信了主。他的名字,從此就被永遠記在福音書中(路二三:26,可一五:21),當使徒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特別親切的問候他的家人(羅一六:13),顯然他們得到教會的尊敬。
當我們在生命路程上的某一點,遇到了主耶穌,從此以後就會完全不一樣了。那是受苦走十架道路的開始,但為主受苦不是徒然的,也不是偶然的,是蒙恩主特別的揀選。因為“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主耶穌告訴祂的門徒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約一五:16)與基督一同受苦,是莫大的恩典。蒙恩跟受苦是分不開的:“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祂受苦。”(腓一:29)古利奈人西門沒有揀選受苦,正如他沒有揀選蒙恩;但在一定的時候,神的恩典臨到他,使他從旁觀者,變成為主背十字架的人。從此以後,他永遠沒有後悔過,他見證羞辱的十字架福音。
感謝主,與祂一同受苦,也必與祂同得榮耀,都是恩典。
路上的陌生人
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二四:45)
從死裏復活的主耶穌,應該作些甚麼,以最有效的擴展天國的事工?向群眾顯現,行幾個特出的驚人神蹟,豈不是可以轟動一時,使許多人相信?祂沒有。開幾次大聚會,作些精闢警世的說教如何?祂連向不信的人顯現見證都沒有。
祂作了些甚麼呢?
復活見證
死亡和墳墓,不能拘禁生命的主。耶穌在七日的第一日復活了,按猶太人的曆法計算,是從禮拜六日落開始。在主日的清早,向門徒顯現,宣告祂勝過死亡的好消息。在以馬忤斯,向兩個門徒顯現。又向在耶路撒冷聚會的十一個門徒顯現。這都是堅固他們的信心,叫他們知道:“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2-4)神的兒子成為肉身,才可以代替世人受死,贖世人的罪;祂能耐死,勝過死,才可以將永生賜給信祂的人。(路二四:1-35)
差遣門徒
主復活了,還要升上天去,賜下聖靈保惠師來,與門徒同在,留下門徒們在地上,作祂未完成的工作,“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二四:47-49)主當然知道,門徒在幾個小時前,還是失敗軟弱,不能負起改變世界的重任,所以要裝備他們,有聖靈的充滿,可作主復活的見證。
講解聖經
主耶穌復活以後,盡量作最重要的事,就是講解聖經:以馬忤斯僅有兩名學生,祂也給他們講聖經;晚間十三個門徒在一起,也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於是“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二四:27,44-46)以後與門徒同在只有四十天,也是加強培訓,“講說神國的事”(徒一:3)。我們也應當記得:惟有明白聖經,才可以作主的見證,才可以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