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家庭
目錄
人間第一家庭
何處是家
宇宙大家庭
家國傳承
治家之本
世界第一家
家庭生產線
人間第一家庭
人生下來,就自然有個家。今天我們聽到人說,有多少人是“無家的人”(Homeless),似乎駭人聽聞。實際上,一男一女,構成了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如果他們有了孩子,那孩子自然是生而有家。其實,那些所謂“無家”的人,他們中間很多是有家,不過是“無屋的人”(Houseless)而已。
有家無屋,是社會問題,值得同情;有屋無家,看起來生活得還舒服,頭上面有屋頂覆蓋著,周圍有良好的環境,但住在其中的人,感受可能不像在家。還有一個問題,是這些在同一屋頂下面的人,並不同一父母,是不同破碎的“家片”湊合在一起的同居者,是一屋多家,也會造成問題:因為這跟一家一戶的傳統不同。
甚麼是家?
聖經第一次提到“家”,在創世記第七章:
耶和華對挪亞說:“你和你全家都要進入方舟,因為在這世代中,我見你在我面前是義人…”(創七:1)
可見作家長的,對後代的影響和責任。
挪亞不僅像個男性的牲畜,負責繁殖和供應孩子的生活需要,保護他們;他更作領袖,給予屬靈的指引。
聖經說:“挪亞與神同行”(創六:9)。他聽神的話,遵從神的旨意。雖然普世罪惡滔滔,滿了強暴;他能領導家人,不僅使他們有屋頂,有食物,也使他們進入方舟,在洪水中不至滅亡,到洪水以後,承受新世界。
在全世界犯罪的時候,他給家人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他們走正路,不至滅亡;在新世界中,成為承受地土的好種子,是天下第一家。
在更新的大地上,挪亞築壇獻祭,敬拜耶和華。何等美好的見證!今天的父母,也有責任,把兒女帶到基督裏,得到救恩,有新生命,進入神的家。
你有家嗎?
何處是家
我們這一代的人,大概都不缺乏移徙的經驗。
不過,我們所經歷的,跟聖經中所記述的人和事,大都不會相同:
一.我們有現代交通旅住的便利,是古代的人所沒有的, 甚至是夢想不到的;
二.我們可能是集體行動,或是到集居的區域,這樣就減 少了文化調適的困難,相對的增加安全感;
三.我們常是有一定的目的地,對所要去的地方,有相當 的認識,至少是心理上較有準備;
四.有時是被迫移居的,天災人禍,兵燹饑荒,會造成播遷流離的原因,轉學,就業,有時也會迫使人移動。
雖然搬家的因素可能不同,現代人的搬家過程,也好了許多,搬家還是造成精神壓力。心理學家如此說。
聖經說到行信心道路的先賢,卻完全不同:
亞伯拉罕在迦勒底的吾珥的時候,神的呼召臨到他。
那時的吾珥,不僅是頗具規模的農居村鎮,而是有商業和文化的城市。神要他走的道路,顯然是“下放”的旅程,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人都不願意走。但那是神的吩咐;也許,亞伯蘭要先說服父親。他和妻子撒萊〔撒拉〕,跟父親他拉,並姪兒羅得,先到了哈蘭居住。在父親離世之後,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使別人得福。”(創一二:1,2)
這是聖經第二次提到“家”,是神給他預備一個新的家。當然,他必須先離開原來的家(來一一:13-16)。他就率同姪兒羅得,往神指示的迦南地(創一一:29~一二:5 ;徒七:2-4)。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他因著信,就在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來:一一:8,9)
亞伯拉罕明白神的呼召和應許,他就相信,就持守,就遵行神的指示。他所到支搭帳棚的地方,就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創一二:7,8 一三:4)。這是說,他帶領全家仰望神:家庭禱告的生活,是保守家庭最堅固的屋頂。在美國,離婚和破碎的家庭,成為感染性的瘟疫,造成社會問題;但經常有禱告和家庭聚會的,在幾百家中,才有一個離婚的例子。可見屬靈生活的重要。羅得看世界,看到了平原肥沃的土地,挪移帳棚,漸漸定居在所多瑪(創一三:10-12)。但亞伯拉罕住在神應許之地。
亞伯拉罕有他選擇的標準。他的方向就是神的方向。他可以說:
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的我杯中的分;
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
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美之處。
我的產業實在美好。(詩一六:5,6)。
亞伯拉罕總是要行主的旨意;總是要住在主的旨意裏。讓羅得去得世界的豐富,去坐城門口的高位;但當四王與五王戰爭的時候,羅得家跟所多瑪的人口和財富,一同成為戰勝者的俘虜,需要亞伯拉罕去把他救回來。
人類的失敗,是由亞當的第一家庭開始。神揀選亞伯拉罕由一個家庭成為一國,並要使世人因他的後裔耶穌基督得福。
亞伯拉罕雖然不知道往哪裏去,但他單純的信靠主,不看世界,眼目單仰望主,信靠祂,行祂引導的路。至終由信心的後裔,成為大國,並且耶穌基督由他而出,使多人得福。
誰是真正成功的人?
宇宙大家庭
人生下來,是進入一個家:不用申請,沒有選擇,就自然生在家裏。
同樣的,信主的重生之後,也就自然生在神的家裏。
聖經講到信從福音,從聖靈得生的人,“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弗二:19)使徒保羅在為以弗所教會禱告的時候說:“天上地上的全家,都是從祂得名”(弗三:15)。這是說,正如一家人是同一的血統,全家都跟著父親的姓,成為一個家族,所以姓就是“族名”(Family Name)。希臘文中的patria和拉丁文中的pater,以至papa,有共同而複雜的演變關係,幾乎全世界的語言系統,都有爸爸(papa),或稱阿爸(abba),嬰語作“爹爹”(tata)。這個大家族裏,並沒有種族,膚色的分別,只要信主有聖靈引導的,都有兒子的靈,而能呼叫“阿爸,父!”(羅八:15)。
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皇,跟許多歐洲王族有姻親關係,被稱為“歐洲的祖母”。不過,那些親戚之間,爭殺不斷,並不值得羨慕;而且那家的範圍終是不夠大。
聖經告訴我們,一個宇宙性的大家庭:
“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提前三:15)。我們應該有共同的族群意識,彼此相愛,榮耀父神的名。到這世界的末了,就是神永遠國度的開始,被羔羊血潔淨的人,要一同聚集在榮耀裏(啟七:9-17),是這家庭的大團圓。哈利路亞!
家國傳承
在我們的地方報紙上,有一幅漫畫:一名少年犯,被押到警長面前:“你被控犯有:偷汽車,破壞他人財物,殺人,放火,強姦,等罪贓證俱在。你怨父母造成你的犯罪行為嗎?”回答說:“啊,不,先生….他們從來不在我身邊。”
今天的社會,儘多這樣的破裂家庭,難怪有這麼多的社會問題。其實,家庭價值並不是現代人的新發現。
古希臘哲學家迪奧真尼(Diogenes)有一次在哥林多街頭,看到野孩子丟石頭。他說:“不要亂丟石頭,恐怕會打到你的父親!”當然,那是因為孩子不能確定他的父親是誰,才會有那危險。因此,在希臘文裏表達“淫亂”的字,是採取“哥林多”加上動詞形態。從這裏可以了解那是一種甚麼文化情態。
這類的情形,在現代社會中豈不也是會存在嗎?那麼,就難怪會有那麼多的倫理混亂,道德敗壞,以至家庭解體,社會解組了。
我們從聖經中,看出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警勸:叫他們不要照著那世代當地人的樣子行,又告訴他們說:“男子當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當各有自己的丈夫”;又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林前七:2 林後六:14-18)。
西方人非常注意個人的自由與尊嚴,所以對privacy極為重視。十八世紀的英國政治家威廉佩特(William Pitt, Earl of Chatham,1708-1778) 被尊為“偉大的平民”,和“英國的聲音”,曾說過:
最貧窮的人,在他自己的小屋裏面,可以藐視皇家所有的兵力。他那陋居可能並不牢固,屋頂搖搖欲墜–風可以吹進來,暴雨可以打進來;但英國的王不能夠進來!他所有的兵力,不敢越過那殘破小屋的門檻!
這描述出家的尊嚴,不可侵犯。這徵示著家的安全。
但是,今天的家,情形又是如何?且不去說家遭受著各個方向的侵入吧,單是電子媒介的傳播,就恣意越過了人家的牆壁,穿透了人家的房頂,毒化人的思想,混亂了價值觀念,進而拆毀家庭。今天許多國家在倡言和平,戰爭的危機減少了,國防開支削減了;但我們必不能忽略更重要的“家防”!這不是說防火,防盜,而是說防守家庭,保護神所賜的產業,就是兒女,不給撒但任意擄去。如果兒女進了好的學校,作了高的職位,賺得了全世界,樣樣功成業立名就,卻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在救恩的門外,就是最大的失敗!你若相信主基督耶穌的話,關心祂所交託的大使命:“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二八:19,20),就不會忘記使兒女相信作主的門徒,把主的聖道教訓他們,敵拒世俗文化的思想觀念,在神的真道上生根建造長成。
孟子說:“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 的是真知遠見。今天,在美國的華人,於各行各業,都有相當的建樹,幾可達到主流民族的水平,融合於主流文化;但在信仰上,卻根基薄弱,貧窮不堪。同時要記得,今天的美國文化,已經不是基督教文化了,已經迷失在世俗敗落之中。基督徒應當認真的實行主所交託的文化使命,由自己的家開始,進而改變社會;否則罪惡的社會,要改變你的家。
今天我們的當務之急,是以基督的信仰,作為生命生活的根基,先鞏固家防,進而靠聖靈爭戰,“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它都順服基督”(林後一○:4,5)。
治家之本
進到基督徒的家裏,常見牆壁上當眼處,懸挂“基督是我家之主”的鏡框或藝術點綴。當然,這是美好的見證,說明這家的信仰和理想,也常能流露這樣生活的香氣。
聖經說到人類的始祖犯了罪,被逐出樂園,跟著來的,是“第一家庭”出了問題,哥哥殺了弟弟(創世記第四章)。這是罪在人心裏,產生了苦果。
一直到現在,家庭問題,常成為問題的根本。當然,破壞家庭,也是撒但魔鬼的戰略重點。即連所謂基督教國家,也不能免。且不說寡民小國,就美國和英國而論,其“第一家庭”也是問題第一,足為不良的表率。
至於中國呢?本世紀初的反基督教運動同時,也掀起反孝道,反倫理運動,結果造成空前的社會混亂。
記得,在好多年前,曾讀過一篇文章。作者說,他不認為“齊家”跟“治國,平天下”有甚麼必然的關係。誰都知道,國與天下的情形怎樣了。恐怕那是最能迎合當政者的作品。
幾年前,美國的球星辛普生(O.J. Simpson),涉及其離婚妻子的雙屍命案。不論庭審結論未定,都不難判定不健全的家庭關係,總不會產生快樂結果。不過,這僅是有名的人物,戲劇化的行動,才引起這麼多的注意。
在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有個父親,在孩子們眼前動手,殺死他們的母親;其中一名孩子,動手把父親擊倒,終於致死。顯然的,這都是家庭問題溢於牆外。
現在,一般社會學家,心理學家,都已有更深的覺悟和認知,看得出許多社會問題,盤根錯節,根源都在於家庭的不健全。於是,家庭的行情再看高,政客們喊:“Family Value!”人到底是要有根的。
宋朝大儒朱熹,著實有些見地,他規定把大學列為四書之首,開宗明義第一章說得不錯: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是說,要摒除物欲,必須先具有真理知識,而能誠意,正心,而後才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人總是難以求得真理知識,也就不能正心,也就無從達到這個崇高而不可及的理想了。
我們不能看其中某一理想為好,從中截取。正像我們不能只欣賞花好花香,就截取花朵,以為我得之矣。無本之花耐不多久,就必敗落,更莫想其能結果綿延了。必須從根本開始。
這是個根本的難題。我們都作不到。
要根本改變,必須有新生命,這就惟有靠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穌基督。祂本是神的兒子,為代替我們的罪受死,流出寶血救贖我們,潔淨我們;祂又復活升到天上,賜下聖靈住在我們心裏,使信祂的人得新生命:“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裏,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弗三:17)。
這樣,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是展開新的一頁。
古語說:“明者不能自見其睫,勇士不能自舉其身。”這從聖靈而來的新生命,有從上面來的力量,在人看來,仿佛使你每天經歷“自舉其身”的生活,作超然的事。
現在,就禱告,求主耶穌進入你心中作主,使你過愛的生活,由愛的家庭開始。
想到家的問題,不是只想到自己的家,是想到許多個屋頂下面的家的情況。中文“家”字的形象表示,屋頂下有“豕”(豬,表財富),也像豬一般生活,不會抬頭仰望天,沒有生之目標。願我們都有基督作一家之主,使人人進入天父家中。
世界第一家
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記念。你們…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四:8,9)
美國沒有皇帝,既然大家都是人民,總統的家庭也自然就成為“第一家庭”。不過,這不是說,各方面都是第一。
如果說“第一家”是個牧師的家庭,大概還少人聽說過。
至於說“世界第一家”,許多人會茫然不知所對。
離開牧會工作已經十七年了,退休放下中國佈道會的總幹事,又是好幾年;七十三歲高齡的鄭果牧師,又再任牧師。牧師就是牧師。老牧師再牧會並不希奇;牧師到老不牧會才是希奇。但希奇的是,鄭牧師如何能夠去山景城(Mountain View)牧會?他家居帕城(Petaluma),到山景城路途迢遙近百哩。老人家就是在年輕時候,也並不是聖經中捷足善跑的亞撒黑。何況就算他是先知以利亞,也不是多次由北國以色列,多次作往返何烈山的長跑。那麼,鄭牧師如何每週去到那裏按時分糧?
有一次,跟鄭牧師一起坐下來,問起了這個問題。
鄭牧師說:“你知道,我不會駕汽車,也沒有汽車。十年前,我們全家沒有一部車,現在我們一家有二十五部車;五名兒女結婚後成為十人,他們在中國都生了孩子,這些孫子孫女都在美國讀大學,各都有車,也都能開車。這樣,問題來了:不是沒有車的問題,而是車太多的問題。他們都爭著駕車接送我們老人家。因此,我排定名單,每週一人接,一人送,並且首選兒女五人作‘首批司機’。”
鄭牧師說來那麼平淡,沒有炫誇“發達福音”的意思。這個我知道。我也知道,他的車隊並不是全新的RR。 但我卻覺得,這個故事極不平凡。實在的,我立即意識到是“世界第一家”。(“世”的意思是世代相續,“界”的意思是上下四方;合起來是是說古今的存在。)這樣的說法,是否太誇大了些?
完全不是!我相信過去不曾有過,因為過去歷史中找不到汽車;現在汽車自然是有了,更大的車隊也多的是,但沒有一家肯如此使用汽車,更何況要有人,有車,有心,才可以作得到,因此,就所知,現在也沒有別家。更重要的,這不是說物質的豐富;而是說,鄭家全家信主,以服事他們的父親祖父為事奉神,在主的愛裏孝敬長輩,在現今的工商業社會極之難能可貴,稱之為“第一家”並無過譽不實。當然,我很希望看到第二家,第三家。
這是多麼榮耀主的見證!如果有人妄指基督教不顧倫理,希望他能指出更好的典型模楷。
神叫孤獨的有家
初見鄭牧師,是在二十多年前,在新加坡。那時,他是菲律賓靈惠堂的主任牧師,是華人教會的“差傳先生”。他是孤身一人在那裏工作。
二十世紀的中葉,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亂時代。受到最嚴重摧折的是家庭維繫。一家人星散,難民難軍逃到海外的,會方便的說得到“神的啟示”,妻子已死亡,重行婚娶,不幸的是後來發現妻子仍然活著;留在國內的,經過了肅,反,和運動,連番折磨,有的被強迫離婚,跟丈夫“劃清界線”,真是各種亂世怪現狀都有。
生逢其時的鄭果,在1949年去福州讀神學院。 那時,他年近三十,已經結婚並生兒育女了。到了1951年, 申請出國到香港繼續讀神學;其餘的家人,未得到批准離國。
一個人,只有一元港幣,鄭果進入了香港。但他有天上的父供應看顧。
1954年,神學院畢業了。 鄭牧師被留在母院教書,並受邀在各教會講道。1959年,應聘到菲律賓牧會。鄭牧師說:
我想,若是妻子能來菲與我同工,那是何等美好;我便為此向主禱告,求主成全。主藉聖經給我話語:“神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篇第六十八篇6節)當時有人問我:“你有沒有把握申請家人出來?”我便在講道或與人交談時都大膽的說:“神必定帶領我的家人出來,與我團聚。”
異床同夢三十年
信心,希望,總要經過考驗,經歷了多少的艱苦,嘗受了多少的悲傷。三十年,真是一條漫長的路。
1980年元月三十日, 鄭夫人在香港機場,投入了等候已久的丈夫懷中。等候,等候,多久的等候呀!是神的恩典,使他們有這重逢的喜樂。
這只是先嘗初熟的果子。以後陸續的有更多的家人出來。
鄭果在離國時,留下等是妻子和五個稚齡的兒女;兒女仍然是五個,幸喜沒有減少,當然加多也不好。兒女也都生兒育女。1980年開始移來,到1984年,來美的大家庭,共是二十七人! ( 一名傳道人收入有限,只能分批申請;先來的到達後 安頓就業,再申請第二批,現在俱各就業就學。)
1983年, 內子與我訪墨西哥歸來,經過加州,承鄭牧師約往府上午餐,見到了鄭夫人,他們有的兒孫還暫時住在“祖宅”。據鄭牧師說,一度曾是一枝一室。
信實的神果然使孤獨的有家了。不但有家,而是如此興盛的家,蒙福的家。
被囚的出來享福
留在中國大陸,擔當師母任務,在過去的年代,並不是值得羨慕的工作,甚至是最艱辛的工作,但卻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工作。
不明不白的給扣上了“美國特務”的帽子,證據呢?講證據就太落伍了,“牧師”的名銜就是罪證,家屬需要間接背十字架,受相當嚴厲的迫害。他們曾被下放到農村耕田 ( 是以人代畜力的耕田 ) ;在“文革”十年動亂中,更是遭受苦難:鄭師母及長子,次子,都被鬥爭過,被毆打,有的還曾被監禁。雖然,舊的創傷有時候還會疼痛,還有記憶的創痕,但是,感謝主的恩典,他們都出來了,長大了。
他們全家都出來了。是從無神論中出來,接受了基督;是從謊言文化中出來,進入了真理。本來被迫分散的家庭,不是適合兒女成長的環境。但那位作缺席家長的,天天為子孫提名禱告;作母親的則在艱難之中,用各種方法,把主耶穌介紹給他們,使他們聽受生命之道的種子。所以來美國之後,渠成水到,兒孫們分別在三個教會受水禮歸於基督,並皆參與教會事奉。“出來享福”,在物質意義上說,也許還彀不上大安福尊榮的水平;但他們得到了永生的福分,也照神應許祂僕人亞伯拉罕後裔的話,使別人得福。
這一家的故事,似乎是大時代洪流中的一個小泡沫,在歷史紀錄中,能讀得到這故事的機會不大。但歷史中有過這樣的故事嗎?這是得勝的紀錄,在天上會被記念,比名將的征戰更可夸耀。也許,看來這不過是他們各照自己的本分,作平常該作的事;這正是“倫”“常”的意義啊!現在,不正常的事太多了,正常的人和事才更顯得寶貴。這是我所知道的世界第一家,絕不希望這是唯一的一家。盼望讀者效法這蒙福的典範。
1993年
家庭生產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為了戰爭的需要,婦女們進入了工場,生產支援前線。婦女的地位,驟然顯得重要了許多。
聖經中早就指出,婦女們的家庭生產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僅是在經濟上重要,更是有屬靈上的重要性。詩篇把母親的工作,比喻作戰爭工業和農業的生產者。
詩篇第一百二十七篇說,母親的工作是造箭: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
少年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
箭袋充滿的便為有福;
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羞愧。
箭必須鋒利
箭必須正直,才可直達目標。
詩篇第一百二十八篇,說到母親也是農業生產者:
你妻子作你的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
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
看哪,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福。
橄欖可以食用,主要是作油;
葡萄主要是作酒;
這兩種產品和無花果,是以色列地最常有的,聖經說:“得酒能悅人心,得油能潤人面”(詩一○四:15)。這是說,供奉神,使人得喜樂(士九:9,13),所以他們的存在,是為了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