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極限

有幾個瞎子,聚在一起討論,主題是:太陽是甚麼樣子。
一個說:“聽說太陽像一張圓餅。”那使肚子飢餓的流涎三尺。
另一個說:“太陽像一面銅鑼。”有的人以為準會響聲震耳。
又一個說:“太陽像蠟燭。”有人想,那至少要比手臂更長大,才會給許多人看見。
也有的說:“太陽像火爐。”
但沒有一個瞎子能夠理解,光是甚麼。因為他們的眼睛,都不能看見。
主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沒有甚麼能夠代替看得見的眼睛。

願望

據說,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時候,路經波斯王居魯士 (Cyrus)聖經譯為“古列”)的陵墓,在墓碑上刻著一句簡單的話:
“不要拒絕我的請求,讓這一抔土掩蓋我的軀體。”
亞歷山大駐馬沉思良久。然後,無言的揮一揮手,軍隊繼續行進。
原來赫赫一世的帝王,爭霸征戰一世,結局竟是那麼簡單的願望!

聖經說:“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7,8)

 

敗仍可用

春秋時代,秦穆公用孟明為將去攻鄭國,在殽地給晉軍殺敗了。三年之後,又用孟明率兵伐晉,在彭衙吃了敗仗回來。次年,這敗軍之將再領兵伐晉,渡河以後,燒毀渡船,將士誓死直前,取城奪地,直薄晉國京都,大獲勝利,晉國畏懼不敢出戰。這決定了秦國在西方的霸權。

耶穌用失敗過的人。祂對即將不承認祂的彼得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二二:31,32)

良馬遠征

有人把一匹良馬來,想要賣給當時的馬其頓王腓利 (King Philip)。管御馬廄的人,見它雄駿非凡,想要試一試它的腳力,但發現其性烈不能駕馭。十二三歲的王子亞力山大在場看見了,自請試乘。王勉強應允他;條件是如果失敗了,必須罰他相等於馬價的錢。很多人為王子的安全擔心。但亞力山大來到前面,迅速的掉轉馬頭,使它面向太陽;因他注意到是馬自己的影子,使其煩躁不安。這樣,他馴服了那名馬波駛飛路 (Bucephalus),顯明它果然是駿馬捷足善馳。

宮廷的眾人,起初擔心王子的安危,現在爆起熱烈掌聲。腓利王十分歡喜,說:“馬其頓對你太小了,去尋求另一個跟你才具相稱的王國吧!”“

盡心

猶太拉比亞奇巴(Akiba ben Joseph, c. A.D.40-135),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學者。他一生愛神愛人,把自己的財產分給貧窮的人。到九十五歲的時候,被羅馬政府逮去該撒利亞,囚禁在獄中,用酷刑對付他。老人都安然承受,似乎別有所思。施刑的人感覺奇怪,以為他有甚麼邪術。最後,到了誦念Sh’ma的時候,他竟然面上現出微笑。問他為甚麼笑。回答說:“我知道自己一生竭盡心思,意志,體力和財力愛神;但我對自己有疑問,是否竭盡心靈生命愛神。現在我知道了,我為祂竭盡生命。”然後,他安然含笑殉道。

Sh’ma是“聽”的意思。按照申命記第六章4節原文的次序是:“聽啊,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可見從心裏愛主是最要緊的。所以“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裏作。”(西三:23)

盡一點力量

慕迪(Dwight L. Moody, 1837-1899)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乘船橫渡大西洋的時候,暈船極為痛苦,整天躺在艙內。有天夜裏,他聽到外面喊:“有人掉在海裏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幫助;但他想:“至少我可以把我的燈放在船艙窗孔上。”於是掙扎著起來,把燈籠挂在那裏。

第二天,他聽到那個墜海的人獲救以後對人說:“昨夜,在黑暗的水中浮沉,最後力盡下沉;忽然,有人把燈放在窗孔上,照出來的光,使救生船上的水手,看見下沉前我伸出來的手,就伸手把我拉上來。”

有一個多年患病臥床的基督徒,很想向人傳福音。她的臥室在樓上,有一個窗口臨街。於是,她在紙片上寫:“神愛世人”,從窗口送出,任風飄落。

有一路人,看見天上飄下紙片,拾起來讀,就引起興趣問道,後來信了主。

非拉鐵非的教會,得主的稱讚:“我知道你的行為,你略有一點力量…”(啟三:8)盡自己的責任,使用你那一點力量。

 

撒種不空

王載講過他的見證:

記得有一次,內子寫信給一友人。我便在信封背面寫上:“信耶穌得救,不信被定罪。”她收信後讀了,回信問第二句話怎樣解釋;但她的回信失落了。沒接到信,自然沒有解答。但這第二句話,深入她的心。及至我在南京開奮興會,她來問我說:“那次的信,信內所說的,我全明白了;但信外所寫的“信耶穌得救,不信被定罪”,那第二句話,我不明白。

於是我對她解釋了,她便信道歸主,後來作了主的工人。可知為主勞苦,不是徒然的。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上,因為日久必能得著。”(傳一一:1)

法外施恩

紐約市長拉高第(Fiorello Henry La Guardia, 1882-1947)為人富同情心。當他在夜間違警法庭處理案件的時候,有一個人偷竊一條麵包,他承認有罪。拉高第判決:“罰款十元。”那人無錢可付罰鍰;他偷麵包正是為了全家挨餓。但違法有罪必須執行罰款。拉高第打開自己的錢包,掏出十元代付罰款;並請在場的人,每人出五角,幫助那貧窮的家庭。

“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羅五:6-8)

 

多疑好問的人

講道完畢,聽眾裏有人問牧師,他是否相信先知約拿真箇被大魚吞下肚中。牧師說,凡聖經記載的,他都相信。那人又問,吞下約拿的魚是否鯨魚。牧師說:“我實在不知道,因為聖經並沒有說明是甚麼魚,只說: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拿一:17)又說:“等我到天堂,見到約拿,可以問問他。”“

那人不捨,繼續問:“如果在天堂你見不到約拿呢?”“
回答:“那麼你自己去問他。”“
有人問奧古斯丁,在創造天地之先,神在作甚麼。
回答是:“祂在為了好奇的人預備地獄!”“

“人非有信,不能得神的喜悅。”(來一一:6)

 

芥菜子

亞力山大東征,他預期一個下午的鏖戰,就可以把波斯的主力解決。

波斯王大流士三世,送了一袋芝麻給亞力山大,意思說:波斯的軍隊眾多,難以數計。亞力山大回敬他一袋芥菜子,因為芥菜子更小,所以數量更多;而且芥菜子辛辣。戰爭的結果勝利歸於亞力山大。

主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太一七:20)

面對死亡

約在二千五百年前,印度有一個寡婦,她的獨生子死了,非常悲傷,去到一座小山上,尋當時的智者佛陀釋迦牟尼求安慰。釋迦聽了她的問題,叫她去到村中,找著一家沒有死過人的,問他討一把芥菜子回來。

到家家燈火的時候,那寡婦空著手回來了。她絕望的報告說:一把芥菜子倒不難找,但無法尋得一家沒有死過人的。

佛陀對她說:“既然如此,家中死人的不止你一人;有甚麼好難過的?去吧!”

這樣的安慰輔導,不會有多大效果:唯一的兒子死了,寡婦還有甚指望?

耶穌在世的時候,看見拿因城的一個寡婦,為獨生的兒子死去而悲傷。耶穌憐憫她,對死者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那死人就坐起來,並且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他的母親。(見路加福音第七章11至17節)

神的兒子主耶穌基督,是生命的主,復活的主,使那個家庭的光景,有何等的不同!

 

受苦不移

在十七世紀,由英國來美的早期清教徒移民,生活相當艱苦,氣候水土不適,還受到原住民印地安人的爭擾。

英國清教領袖徒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將軍,寫了一封信給弟兄們,大意說:聽說你們在那裏生活很困苦,十分同情,並建議他們,如果願意移往百慕達,將樂於協助。當然他們沒有接受他的好意,繼續忍耐住下去,後來建立了美國。

遇到苦難就轉移,必不能有甚麼成就。

“你們就是為這國受苦。”(帖後一:5)為了主的國度,必須忍受苦難,不可灰心退後。

 

錯誤安排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丘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1874-1965)作過義務戰地通訊員。有一天,他跟一位將軍約定晤見;那將軍派車在某十字路口接他去。丘吉爾由他的臨時住舍,步行了三哩,在一個路口空等了一小時,又踏著泥濘的路回去,一路上心中抱怨那將軍的失誤;回到住處,發現他住過的地方不見了。原來在他離去後五分鐘,德軍的炮彈炸毀了他的住處,同住的人已經粉身碎骨。

他的抱怨不滿立時煙消雲散。因為所派去接他的車,等在另一個十字路口。將軍知道了失誤的原因,再派車去丘吉爾新的住處接他。丘吉爾想到將軍在百忙中細心安排,約見他,不禁滿心感恩。

助人的果子

有一天,有個蘇格蘭的貧農,在田間工作。忽然聽道附近的水潭,有孩子惶急喊救。他急忙跑去,看見一個男孩子,滿身污泥,掙扎著,越陷越深,即將滅頂。那農夫把他救上岸。

第二天,一輛華美的車,來來到農夫的家門。一位穿著入時的貴族,自我介紹,說是那被救的男孩的父親,說:“你救了我的兒子,我願意給你報酬。”

農夫說:“我不能接受任何報酬。”正在這時,農夫的孩子從家中出來。

那貴族說:“那是你的兒子嗎?”農夫說:“是”。

“這樣吧,讓我帶他去我家,給他受良好的教育。如果他像他父親一樣的品格,將來必然會有成就。”農夫欣然接受。

後來,那農夫的孩子,進了倫敦大學的聖瑪利亞醫學院,成了醫生,就是醫學院的福來明教授(Sir 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在1928年發明了盤尼西林。

幾年後,英國首相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 1874-1965)患上了肺炎,在當時是不治之症,幸而有盤尼西林治療而得痊愈。原來丘吉爾的父親不是別人,就是幫助教育福來明的Lord Randolph Churchill。

聖經說:“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林後八:14)

 

微小的開始

在美國賓塞維尼亞州非拉鐵非城,有一所教堂,在主日學教室,懸著一個美麗的小女孩照片,旁邊則是和藹的康維勒牧師(Russell Herman Conwell, 1843-1925)。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主日早晨,恩典浸信會關心羊群的康維爾牧師,發現一個小女孩,在一邊哭泣。原來那所教堂很小,主日學教室已沒有座位。牧師設法安置她進去。

那天晚上,在睡覺的時候,小女孩思想,教堂裏沒有地方收容孩子的事。兩年後,這個小女孩,死在貧民區的的租屋。她的父母請牧師來主持喪事。

當移開小女孩的遺體,發現她身邊有一個殘破的小錢包,裏面有五十七分錢。還有一張紙條,是小孩子的手筆寫的字:

“這是為了幫助那小教堂造大些,使更多的孩子可以去主日學。”

到了主日,牧師把那女孩殘破的小紅錢包,帶到講台上,鼓勵執事們和信徒,效法那小女孩不自私的奉獻。當地的報紙刊載了這個故事。

有個地產商知道了,介紹他們一片土地。不過,地價太多些,那個負債的小教會,絕對無法負擔。地產商情願減價,把在當時,二十世紀初,二十五萬美元鉅值的土地,只收五十七分錢。

現在建立在那片土地上,是可容三千三百人聚會壯麗宏偉的殿堂浸信會(Temple Baptist Church),並且還有一所殿堂大學(Temple University)和好撒瑪利亞醫院。誰能想得到,這一切,都是由交在神手中微小的五十七分錢開始。

 

生命傳承

康維勒(Russell Herman Conwell)另有他自己的故事。

在十七世紀的英國,有個賣聖書的人,已經沒有人記得他的名字。這人把一份福音單張,送給了青年貝克斯特(Richard Baxter, 1615-1691)。貝克斯特信了主,後來成為傳道人,使當時最沒有希望的期德寺 (Kidderminster, Worcestershir) 變成全英國的模範教區;並寫了很多書和文章,其中有“勸告未信主的人,使千萬人受感信主。其中有個道瑞治(Philip Doddridge,1702-1751)信主作了來非國教(獨立教會)的牧師,並聖詩作家,其名著中有宗教在心靈的興起與進展。有一名英國富家青年,名叫衛博福(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 本來生活散漫,沒有目標,在游歐洲途中讀了本書信主,由一個自私的人,成為英國政治的良心,作了國會議員,一生致力於廢除奴隸運動。1832年,國會通過成為法案。在大西洋的對岸,美國非拉鐵非城的青年律師,出版家康維勒,在1872年,讀了衛博福的著作, 成為基督徒,並作了殿堂浸信會的牧師,殿堂大學的首任校長。

聖經說:“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得著。”(傳一一:1)

 

屬靈的家譜

1858年,波士頓有一個主日學教員欽保勒,帶領了一名二十一歲的皮鞋推銷員信主奉獻。那青年推銷員後來成為布道家慕迪(D.L. Moody)。

慕迪到英國去布道,在1879年,激起了一個小教會牧師邁爾(Frederick B. Meyer)的布道熱誠。

邁爾越過了大西洋,來到美國的校園講道,引領了柴普曼(J. Wilbur Chapman)皈主。

柴普曼作青年會事工,有一段時間,他請了棒球運動員桑岱(Billy Sunday)作傳福音的同工。

1924年,桑岱到北加洛林納州的沙洛開奮興會。當地有一些教牧及信徒蒙恩得復興,發起熱心,組成了一個基督徒團契。 十年過去了。在1934年的時候,他們約請了一位翰牧博士(Dr. Mordecai Fowler Ham)來舉行連續十一週的聚會。在那一系列的奮興會中,有一名十六歲的青年人,是附近一個農夫的兒子,他名叫葛培理(Billy Franky Graham),在會中決志信主奉獻。葛培理是歷來帶領最多人信主的佈道家。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

 

貌與德

許允娶了阮衛尉的女兒為妻,見她的相貌奇醜,不肯和她同室;經朋友相勸,才肯入內。

許允說:“女子有四德:德行,言語,容貌,工作,你有幾項?”

妻子說:“新婦只缺容貌。士人應有百行,你有多少?”

許回答說:“俱備。”

妻子說:“君子百行,以德為首要。您好色,而不注重品德,哪說得上俱備?”

許允覺得慚愧,以後互相敬重。

聖經論到容貌與品德時說:“婦女美貌而無見識,如同金環帶在豬鼻上。”(箴一一:22)又說:“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箴三一:30)

夜間歌唱

凱恩(Thomas Ken, 1637-1711) 英國國教會溫徹斯特的主
教。1673年,他給學院的學生,寫了一本禱告手冊, 其中有早禱,晚禱,午夜禱告的詩歌各一首,勉勵學生要在靈修時使用。每首詩歌的最後一節相同,是對三一神的頌讚。那首夜禱的詩歌,從開始就少人歌唱,只是其最後一節,成為教會最普遍的頌歌,就是“三一頌”:

讚美真神萬福之源 天下萬民都當頌揚
天上萬軍頌讚主名 讚美聖父聖子聖靈

凱恩幼為孤兒,被一位名學者收養。 1661年,受任為牧師。1679年,為宮廷牧師。英王查理二世,要他讓出住宅給他的女戲子情婦,凱恩一向反對宮廷的不道德生活,竟嚴詞拒絕。1585年,晉升主教。是他給查理二世行臨終聖禮。

1688年,英王雅各二世重頒宗教容忍宣言,用意在提倡羅馬教。凱恩和其他六位主教,拒絕在教區發布,卻發行反對的文告。因此,以“教唆叛亂”罪名,被送進監獄。但他實際上效忠英王。

1689年,“光榮革命”成功,荷蘭來的威廉王子即位為英王。凱恩拒絕向新王宣誓效忠,因而被免職。他生命中的最後二十年,在退休中度過。晚年坎坷的凱恩主教,儘多時間可以唱他的“三一頌”,但唱來不容易。

 

懊悔

在英國小鎮Uttoxeter,市場前的街上,一輛馬車停了下來。車上緩慢的走下一位年長的紳士,脫下帽,靜默的久站在那裏。天正下著大雨;他卻一動也不動。雨漸漸過了。他走回車上,回到住所,沉痛的啜泣不止。

他就是英國大文豪章生(Dr. Samuel Johnson, 1709-1784),也是有名的道德家。

五十年前,在家鄉Lichfield的小書店裏。外面正下大雨。十八歲的章生,正沉浸在古典拉丁文學名著中。他父親正強烈的咳嗽著。在咳嗽間歇中,要兒子把一些書拿去鄰鎮Uttoxeter市場去賣。章生聽見了父親的話;只是放不下書。載客的馬車來了。老人家咳嗽著冒雨上車,去二十哩的旅程。

這影像始終存在他的記憶裏。五十年後,他去表示懺悔。

由我開始

普里茂斯弟兄會領袖達秘(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年輕時極有才華,而好批評別人的短處。有一天,當著他父親這樣作。他的父親嚴肅的說:“我說,約翰,藉一個人的改變能使世界進步。”當然,那一個人是自己。

轉變後的達秘,由批評別人,而善於教導人。

 

不誇張

孔子可敬處之一,是他能看見人的好處。如果你以為他是個只嚴厲責備人的老先生,那是錯誤的。實際上,他該責備時責備,該稱讚時稱讚。

論語“雍也”章記載: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歷史背景是這樣的:

魯哀公十一年,齊魯交戰,魯兵敗了。魯國大夫孟之反,殿後掩護撤退。將到城門的時候,他故意鞭打他的戰馬快跑在前面,然後說:“不是我勇敢過人,有意斷後,實在是因為我坐下的馬跑不快啊!”這樣不誇耀自己,不居功的人,太難得了。所以孔子稱讚他的謙德。

在我們今天看來,為了謙隱而虛言,似乎有些過分了。不過,現代人的問題,是太喜歡自己作廣告。

聖經說:“要別人誇獎你,不可用口自誇;等外人稱讚你,不可用嘴自稱。”(箴二七:2) 只述說自己的“見證”,實在是可厭,更犯了遮蓋主榮耀的罪。

翻譯的誤會

帕爾摩(Arnold Daniel Palmer)是二十世紀美國最佳高爾夫球選手,世界最有名的球手。

有一次,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邀請他去表演,極為欣賞他的精湛球技;問他要甚麼報酬。他想了一下,說請國王陛下給他一支“Golf Club”(球棒);他以為刻有王徽的球棒,放在家裏客廳中,該是很好的紀念品。

第二天,國王差人送了一個信封來,裏面會是球棒嗎?不是,“Golf Club”(高爾夫俱樂部) 的產權證明:包括十八洞的球場,和一所俱樂部房子。

 

君王的慷慨

亞力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 of Macedonia, 356-323 B.C.)同一位哲學家交好(據說,是他的老師希臘名哲學家亞理斯多德 Aristoteles, 384-322 B.C.)。他授命管理府庫的大臣,無論那哲學家要多少財物,都要照給他。

有一天,那管庫大臣來見王,說是哲學家向他支取一個數額,他以為是大得不合理。王說:“他要得數額大,是因為他看偉大的王,足能夠慷慨付給。”即下令照他所要的給他。亞理斯多德用來作科學研究,包括採集標本的費用。

遠比亞力山大和所有君王更偉大的神應許說:“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詩八一:10)

知足無求

亞力山大經過哥林多,去見當時有名犬儒派哲學家迪奧真尼(Diogenes)。迪奧真尼住在一個木桶中,向著太陽取暖。

亞力山大說:“我是偉大的王亞力山大。”

迪奧真尼說:“我是迪奧真尼那條狗。”

亞力山大告訴他,可以要求任何恩惠,我必定為你成就。迪奧真尼說:“站開些,不要遮住我的太陽!”

亞力山大感嘆說:“如果我不是亞力山大,我願作迪奧真尼!”

據說,他們二人在同一天去世。那是323 B.C.亞力山大年三十三歲,征服了大半個世界;迪奧真尼九十餘歲。

無欲也無求於人,可以過快樂知足的生活。基督徒不僅快樂無求於人,更能向神祈求,倚靠神果喜樂的生活。

“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7,8)

知足無缺

一位去非洲的宣教士,回國度假的時候,帶了當地的一名部族信徒同來。

當他們在美國的時候,有一天,宣教士帶他去紐約最大豪奢的百貨公司參觀。看了陳列齊全,有美皆備的公司後,問那土人的印象;那土人說:“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多無用的東西!”原來日用“必需”品,變成了無用的東西。

誰的價值觀念正確?二千多年前,有一位智者,說過類似的話。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Cocrates, 469-399 BC)相信,真智慧的人,不會為了世界的物質所羈絆。他自己生活簡單,用不著穿鞋。但他常去市上,注視那些名貴的物品。

有個朋友問他,怎會被如此那些東西吸引。他說:“我喜歡去那裏,看我可以完全不需要那些東西。”那是珍視他的真自由。

“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8)

找人

迪奧真尼在哥林多城,白天打著燈籠,在街上走來走去。有人問他在幹甚麼;他回答說:“找人!”“

他所找的“人”,可以解釋作完全的人,或正常的人,就是有人格的人。當然,在墮落的世人中,難免要失望:人作物欲的奴隸,就不能挺起腰來作大丈夫。

三百多年後,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祂是真正人的典型。祂在巡撫彼拉多面前受審判;彼拉多宣告:“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約一八:38)在釘十字架以前,彼拉多指著默然受苦的主耶穌說:“你們看這個人!”(約一九:5)

 

個人問題

盧益思(C.S. Lewis, 1898-1963)有一次徒步旅行,歸來的時候,搭乘火車。他那衣衫不整的樣子,使一位頭等車廂的年老婦人問他:“你有頭等車票嗎?”

回答:“是的,夫人。但我恐怕自己要用。”

以衣衫取人,不僅是初期教會的毛病,現在更是如此,絕不能免。(雅二:1)但在神的國裏,有新生命是最重要的。不過,重生得救是個人的事。

“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林後一三:5)

和解妙法

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作律師的時候,誠實而不貪,常勸人息訟和解。

有次,一個怒氣沖沖的顧客,為了兩元五角錢,而要控告洩忿。苦勸不聽,林肯要收費十元。來人照付了。

林肯拿五元給那被告;他付了二元五角給那要告他的人。結果息事寧人,皆大歡喜。

同乘

林肯在伊利諾州春田市的時候,有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一輛馬車經過。

林肯問那駕車者說:“你肯不肯幫忙載我的外衣?”

“當然可以。但我怎樣還給你呢?”

“那不成問題:我仍然穿著它。”

聖徒的盼望,是在主耶穌再來的時候被提見主。那時,要脫去現在這敗壞的肉體,穿上榮耀的靈體。“我們在這帳棚裏嘆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林後五:4)與主永遠同在,那是何等的喜樂!

 

息怒良方

在內戰期間,有一次,作戰部長司坦頓(Edward Stanton)來向總統訴說,他收到一位將軍的來信,措辭極為無禮。總統告訴他說,寫一封嚴厲的信譴責那將軍。

司坦頓回來復命,手中拿著那回信給總統看。

林肯問:“現在你要把這封信怎麼辦?”

司坦頓希奇的說:“當然發出去!”

林肯搖頭說:“不,你不想發那封信了。把它丟在火爐裏面。我就是這樣:在生氣的時候,寫一封信,就覺得好些了。那封信寫得很好。現在燒掉它,再另寫一封。”

“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箴二九:11)

領袖風範

在滑鐵盧戰役中,有人向英軍的統帥威靈敦公爵(Arthur Wellesley,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報告說,發現拿破崙在敵軍中,要不要射殺他。威靈敦禁止他,說:“統帥們不該彼此射擊。”“

同屬於主教會的領袖們,豈不更該彼此尊重?

化敵為友

福克司(Charles James Fox, 1749-1806)在當時英國議會中,以口齒犀利善辯著名,而性向獨立不群。1779年,他因攻擊諾茨(Lord Frederick North, 1732-1792)首相領導的政府,引起其支持者亞丹(William Adam)向他挑戰決鬥。

射擊的信號發出了。亞丹立即開槍;福克司靜立不動。公證人第二次要他開槍。福克司說:“我絕對不;因為我無怨無爭!”雙方走上前,彼此握手和好。福克司說:“威廉,如果你不是用政府製造的武器,你可能殺死我!”“

以後,亞丹成為福克司的忠誠支持者。

 

火的危險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一次在講道時,發現聽眾有人睡著了。他忽然喊道:“火,火!”“

睡的人驚覺站起來,倉皇問:“在哪裏?”

衛斯理說:“地獄的火,是為了那些聽道時睡覺的人預備的。”

“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帖前五:20)

 

識字苦樂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2790)在巴黎的時候,應邀參加一個餐會。席間有人提出問題:“在甚麼環境中的人最為可憐?”各人指出甚麼樣的人最可憐。

輪到富蘭克林,他說:“一個孤獨的人,在雨天,卻不能讀書。”

柴斯特屯(G.K. Chesterton, 1874-1936)在美國旅行時,一天晚上,有人帶他去紐約博樂匯,看夜暗中千彩萬色的霓虹燈景色。柴斯特屯靜默看了一會,慢慢的說:“對於不識字的人來說,那是多美麗!”

 

同心工作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有一小群兵士在修築防禦工事。那些兵長久工作,顯然已筋疲力盡了。有個軍曹卻盡坐在那裏發號施令,不肯動手幫忙。

一位便裝的中年人,騎著馬經過那裏,問起原因。那指揮者神氣十足的回答:“先生,我是軍曹!”

中年人一言不發,捲起袖子動手參加工作。到工作完成了,他去向那指揮者說:“軍曹先生,下次再有任務時,到總部去找我幫忙。”

軍曹醒悟了過來,卻為時已晚。那人正是總司令華盛頓將軍(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

聖經說:“同心合意興旺福音。”(腓一:5)

誠實的話

蘇格蘭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以懷疑論著名。他經常參加正統信仰的教會聚會,去聽一位嚴肅的教牧講道。講道者是名佈道家威特腓(George Whitefield)。有人遇到他,問他是否自相矛盾,聽這樣的講道。

休謨說:“我全不相信他所講的,但他相信;我願意每周一次,去聽一個人相信他自己所講的。”“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

 

觀友知人

從前楚國有個相士,他看的人從來沒有相錯的,以至全國聞名。楚莊王也去請他看相。相士向王道出他善斷吉凶,所言必中的職業秘密,頗為出人意外。

相士說:“我不是會看甚麼相,而實在是善於觀察人所交往的朋友。我見平常百姓,如果所交的朋友是孝悌忠謹的人,這樣的人家業必日漸發達,聲譽必日漸增榮,這樣的人就是吉人。我觀察作官的人,如果所交的朋友是誠實有善行的好人,這樣,他在朝事君,必然日有進益,漸漸膺任要職,對於國家有益,這樣的人世吉臣。我觀察作人君的,如果他朝臣多是賢能的人,左右都是忠臣,當他們的主子有了錯失的時候,大家都諍言勸諫;如此則國家日益安定,君主日益尊榮,天下日益敬服,這樣的君是吉主。實在說來,我不是能相人,是能觀察人的朋友罷了。”(呂氏春秋.“不苟論,博志篇”)

“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一八:24)

 

幾乎太遲

在1920年代,英國經濟衰退,很多人失業。工會發動罷工,人民生活愈加困難。在蘇格蘭勞瑞牧師(David Laurie)的教會中,有很多信徒是礦工。

連著兩個晚上,當勞瑞牧師禱告的時候,神告訴他去幫助一個家庭。他並沒有去。第三天晚上,勞瑞不能入睡。他跟妻子說過,就起身送一點錢給一個貧困的家庭。時間已經將近午夜,他並沒有驚動任何人,悄悄將錢投進那家門上的信箱,然後轉身回家。

半小時後,有人在敲門。他開門看見,正是他送錢去的那個人。進門後,那人說:“牧師啊,今夜我差一點犯下了殺人的罪。我有五個孩子,我和妻子三天沒有吃的;神好像是撇棄了我們不管,我不忍看孩子們繼續忍餓,所以決定如果今天半夜之前,神不聽我們的禱告,就是我們全家同歸於盡的時候。當我手中拿著剃刀,在屋裏走來走去,忽然聽見有腳步聲,又看見有甚麼物件從信箱送進門內:信封裏是三個金鎊,正好濟我們的急。我打開門看,認得是您的背影,您已經不見了。”“

這次的經歷,不僅救了那貧困的一家人,也改變了勞瑞的事奉,他明白了作神使者的意義。在聽從神的聲音上,稍稍遲延,幾乎鑄成大錯。

“我急忙遵行你的命令,並不遲延。”(詩一一九:60)遲延與違背的結果常是一樣的。

盡己責任

在特拉法加 (Cape Trafalgar)海戰中, 英國海軍大將納爾遜(Viscount Horatio Nelson, 1758-1805)在勝利號(HMS Victory)旗艦上指揮。納爾遜將軍問艦長哈第 (Thomas M. Hardy),照他的預料,這戰役能夠俘獲幾艘法軍戰艦。哈第回答:“依各項條件綜合分析,能俘獲十四艘艦隻就很好了。”納爾遜說:“要俘獲二十艘我才滿意。”他發出最後的信號:“英國要求每個人盡自己的責任。”(ENGLAND EXPECTS EVERY MAN TO DO HIS DUTY)

戰爭的結果,英國果然俘虜了二十艘法國軍艦。在海戰中納爾遜負重傷。幾小時後,那垂危的海軍英雄說:“現在我滿意了。感謝神,我盡了自己的責任。”然後,安然離世。

 

希望

在即將要進軍東征亞西亞的時候,希臘的馬其頓王亞力山大 (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關心部屬經濟情況,把自己王家的財產,幾乎全部分給隨從出征的將領們。當他的大將波迪克 (Gen. Perdiccas) 問王,他自己還剩下了甚麼。亞力山大說:“希望。”波迪克說:“既然如此,我們與王同甘苦的,也有分於你的希望。”他拒絕接受王分賜的財產,其他王的朋友們,也都這樣作。

信任

在東征途中,有一次亞力山大染病,甚為危險。隨行的醫生們,都不敢為他處方治療,恐怕一有問題,軍中將領會懷疑他們謀害。只有一個腓利醫生(Philip the Acarnanian)感於王的信任,來給王處方服藥。

當他在調製藥劑的時候,亞力山大收到腓利仇敵的來信,警告王說,腓利受波斯王的賄託,要毒死王。亞力山大看了,未告訴任何人,只把信放在枕頭下。等腓利調好了藥,亞力山大把信交給腓利看,一邊從他手中接過藥來一飲而盡。腓利看了誣告的信,又驚又怒,跪伏在王的床前。王向腓利保證,完全信任他的忠誠。三天以後,亞力山大病好了,親自出現在軍隊前。

 

團契

亞力山大帥領大軍,在乾燥的沙漠中行進。有一名兵士,找了水,用頭盔盛著,捧來跪在他面前,要王喝了止渴。

王問那兵士說:“這些水夠不夠一萬人喝的?”兵士搖頭表示不能。亞力山大就把水倒在地上。

聖經說:要“同心合意興旺福音”。(腓一:5)

 

生命的見證

亞力山大東征凱旋途中,死在巴比倫。當隨侍的人,準備收殮的時候,發現他的身上有十多處的傷痕,有的近於心臟,有致命的可能;但沒有一處傷痕是在背後的。

其他的領袖,有的全身沒有傷痕,只在背上有傷。這是亞力山大成功的地方。

聖經勉勵信徒信徒,要知道應當跟從的領袖:“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來一三:7)

 

死的見證

亞狄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將要離世的時候,差人去叫他的繼子來,就是後來的 Lord Warwick, 早年浪蕩不檢,對他說:“看基督徒的死有何等的平安。”之後安然離世。

“在主裏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啟一四:13)

忍耐

1553年,信仰天主教的瑪麗 (Mary of Tudor, 1516-1558)作英國的女王,在當時加冕禮的行列中,她異母妹妹伊莉莎白(Elizabeth, 1533-1603)的角色,是受命捧著王冠。她輕聲抱怨嫌太重了。旁邊的法國使者諾艾力(Noailles)聽了說:“忍耐!到戴在你自己頭上的時候,就覺得輕些了。”

以後,屬於更正教信仰的伊莉莎白,處境並不愉快,有一段時間,還曾在倫敦監獄中度過。但是,五年以後,她繼位作了女王(1558-1603)。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受愛戴的王。

“效法那些憑信心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來六:12)

 

鞋的來源

從前沒有鞋的時代,有一位王,當走在地上的時候,感覺他的御足很痛。臣僕們在他所到的地方,鋪上紅氈。但那使他的行動受到限制。於是王決定在全國普遍鋪地毯;那樣,老百姓也不必在走路時為荊棘蒺藜所傷,或受冬寒夏熱之苦。

有一位智者向王說:那樣作耗費太大,也不太實際。他建議一個容易的辦法,只要把王的御足用獸皮包起來,就可以達到同樣的保護目的。這就是鞋的起源。

這是印度的傳說。

聖經說:始祖亞當夏娃犯罪以後,地因人犯罪而受咒詛,不再效力,卻生出荊棘蒺藜。恩慈的神,在把他們逐出樂園之前,“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創三:21)。 這是說,有獸被殺流血,作成給人蔽體的衣服。如果鞋也是同時,或稍後如此發明的,該是合理的推想。

主耶穌差遣門徒出去,並且應許說:“我已經給你們權柄可以踐踏蛇和蝎子,又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斷沒有甚麼能害你們。”(路一○:19) 這是福音得勝的應許。論到聖徒的全副軍裝,使徒保羅說:“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弗六:15)

願信徒所到的地方,都帶著這大能的福音,到處得勝,擴展神的國度。

 

最後機會

柏路克 (Bishop Philips Brooks, 1835-1893)美國麻省聖公會主教,在病重的時候,謝絕見客。但當他聽到著名的不可知論者殷格索(Robert Green Ingersoll, 1833-1899)來他家探病,立即破例接見。

殷格索感到榮幸,向他的朋友表示珍視;也許他以為主教看重他的財富或名聲,就問起特別厚愛的理由。

柏路克說:“原因是對於別的朋友,我確知在將來的世界會再見到他們,但對你恐怕是最後的機會了。”

“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來三:13)

 

見到父親

1893年,世界博覽會 (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在芝加哥舉行,紀念哥倫布登陸美洲四百周年。

佈道家慕迪 (Dwight Lyman Moody, 1837-1899) 舉行帳篷佈道會。有一個主日晚上,他的講題是:“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當講道完畢,有人帶一個迷失的小孩子到台上。慕迪把那孩子抱在手上,向會眾說:“這孩子找他的父親,但父親比這孩子更急切,要找到這孩子。我們的天父也是這樣。許多年來,祂要跟你相聚,祂追尋你,噢,罪人啊,祂仍然追尋你!”“

在這時候,一個倉皇的父親奔到台前;那孩子看見,立即伸出手,投入父親張開的懷抱中。在場的群眾一齊歡呼。慕迪喊著說:“這樣,如果你奔如神的懷抱,祂也如此接納你!”

 

悔改的人

有一位牧師,應邀去監獄佈道。

他到了那裏,面對著和他教會不同的會眾,竟想不出如何開口。顯然那不是他習慣的教會,不能稱“弟兄,姊妹”;也不該稱“各位公民”,那太像政客聲口了;當然也不能叫“罪犯們”…想著,想著,到了講壇的台階,不留意絆了一跤,跌倒在地。爬起來以後,他有了適當的開場白了:“人跌倒了,還要再起來!”接下去,他講了一堂自然感動人的講道。

“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二二:32)

真實的給予

托爾斯泰 (Graf Lev Nikolayevich Tolstoi,1828-1910)是伯爵,俄國作家,大地主。有一天,走在街上,有個乞丐向他伸手求周濟。托爾斯泰探手在身上所有的衣袋中搜索,想找一個錢給他,竟然一無所得。托爾斯泰是個基督徒。他不好意思的道歉說:“對不起,我的兄弟,請不要生氣。我實在身邊沒帶錢;如果有,我一定會樂於給你的。”

那乞丐的臉忽然笑容煥發,說:“先生,你賞給我的,過於我所求的許多。你稱呼我:兄弟!”

真實的施捨,不僅是財物,更要有施捨者的心。“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林後八:12)

 

神的護衛

柏倫納德 (David Brainerd, 1718-1747) 是美國早期向印地安人工作的宣教士。那位青年的宣教士,雖然患肺癆,卻深愛那些不認識神的土人,勤奮向他們傳福音,尤注重禱告。

有一天深夜,一群印地安人,手持戰斧,潛近柏倫納德的帳篷,悄悄從帳篷的縫中張望。他們看見那宣教士,跪在當中禱告。一條極毒的響尾蛇,爬到他的兩腳中間,昂首作勢要咬下去;他們預期那白人就要倒地死亡。但想不到,那蛇注視了很久,忽然垂下頭,轉身爬出帳篷離去。

這景象使那些印地安人敬畏,改變了加害宣教士的計畫,回去村中,向族人報告。

柏倫納德本來知道自己的危險,預期土人會殺害他;但發現他們對他甚為友好,接待他,對他尊重以至敬畏。在許久之後,才明白事情的原因:土人見到那夜的奇蹟,承認柏倫納德是那位“偉大神靈”[印地安人對神的稱呼]的使者,所以有祂特別的保佑。

聖經說:“耶和華的使者,在敬畏祂的人四圍安營,搭救他們。”(詩三四:7)

 

沒有空處

美國開國元老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在第三任總統之前,曾任副總統(1797-1801, John Adams任內),有多方才幹,極受人推重,而崇尚簡樸。

有一天,他穿著舊工作服,到巴勒摩的著名旅館找房間。旅館主人不認得他,推說沒有空處而拒絕。當傑弗遜離去後,有人告訴包亦敦(Boyden),他拒絕了給副總統住宿。包吃了一驚,急忙派人去追尋,告訴他隨意要多少房間都可以。那時,傑弗遜已經另在別的旅館安置;告訴來人說:“請回去告訴包亦敦先生,多謝他的盛意;但如果沒有空處收容一個骯髒的工人,他也該不能收容副總統。”“

聖經說到主耶穌:“祂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祂造的;世界卻不認識祂。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約一:10,11)

盜亦有道

孟高謨利(James Montgomery, 1771-1854) 英國詩人,聖詩作家和慈善家。他定居在舍斐德 (Sheffield),為當地居民普遍愛戴。他所作聖詩的名句:“求賜火焰的舌頭和愛的心,傳揚和好的福音”,顯明其注重宣道的熱忱。有一天,他家中遭賊偷竊,失物中有婦女們合贈的一具精美墨水盂。社區群情嘩然。

幾天後,那失去的墨水盂送還了,附有一紙便箋寫著:

“敬愛的先生:我們偷了你的家中的東西,不知道你寫過那樣美好的詩。我記得,當我年幼的時候,母親告訴過我你的詩句。從墨水盂上的字,我們才知道我們行竊的屋主。敬愛的先生,這是我分得的贓物,現在奉還。希望你和神能夠赦免我。”

“從前偷竊的,不要作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弗四:28)

怒氣與節制

司務德 (Gilbert Charles Stuart, 1755-1828),是美國的名畫家,其作品中包括有名的1795年華盛頓像。

畫像完成後,司務德向李亨利將軍 (Henry Lee) 提起,他可以觀察出華盛頓在端肅的外表下面,有威烈的性情。幾天以後,李向華盛頓總統夫婦說,他見過那畫像,並且說:“司務德說,你有很猛烈的脾氣”;總統夫人立即臉上泛紅說:“司務德先生大膽說這種話!”

李將軍插口繼續說:“不過,他說總統有極好的節制。”華盛頓幾乎含笑說:“他沒錯。”

“當止住怒氣,離棄忿怒。”(詩三七:8)

 

聖經說沒說

有人對一位牧師說:“聖經告訴人,只有基督教能使人到天堂去,似乎太不公道了。”

牧師回答說:“聖經並沒有那樣說。在聖經裏面只記載著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一四:6)

有人去見陶睿(Reuben Archer Torrey, 1856-1928),表示他的看法:十字架的道理是愚拙的。

陶睿並沒有如他所預期的,跟他辯論;竟然回答說:“不錯,聖經也這樣說。”

那人驚奇的問:“是嗎?在哪裏這樣說?”

陶睿打開聖經, 找到哥林多前書第一章18節指給他看,並且讓他讀:“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再讀下去,結果那人信主得了十字架的救恩。

反其道而行

一位牧師在講道之後,有個人來跟他談話。

那人說:“我贊成墜胎的自由,也贊成廢止死刑,因為那是殺人的生命。”

牧師回答:“我不同意墜胎,卻贊成死刑,因為那是聖經中明文記載的,而且世上的政府,有必須執行刑罰衛護秩序的責任 (羅一三:4),不同於聖經所禁止的凶殺(申五:17)。 我們之間不同的是:我贊成保護無辜的人,制裁犯罪的人;你贊成殺死無辜的人,保護犯罪的凶手,讓他們活著。”

 

智慧

英國文學家詩人亞狄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任國會議員。有一個朋友,常同他暢論共同有興趣的問題。後來,他向亞狄生借了一筆錢;亞狄生觀察到朋友態度的顯然改變:凡事唯唯諾諾,與亞狄生的意見相同,不再像以往一樣,議論風發,該反對的時候,也不再跟他持反對意見,不能激發他更深的思考。亞狄生頗感不耐,喊著說:“先生,要和我反對,或者還我的錢!”“

朋友存在的價值,是可以聽到反對的意見。

聖經說到不同意見的價值:“你去打仗,要憑智謀;謀士眾多,所謀乃成。”(箴二四:6)

稱讚的試探

司布真 (Charles Haddon Spurgeon, 1834-1892)在二十歲前,即以善於講道著名,為神使用許多年。

有一次,講完道後,仰慕他的人對他說:“噢,司布真先生,這篇講道好極了!”

司布真回答說:“是的,夫人—當我走下講講壇的時候,魔鬼就在向我耳語,說過同樣的話。”

聖經說到要經得稱讚:“鼎為煉銀,爐為煉金;人的稱讚也試煉人。”(箴二七:21)

改過自新

晉朝時,陸機去洛陽度假歸來,乘船經過江淮,載很多行李;給當地游手好閒的幫會分子看見,要來行劫。領袖戴淵,在岸邊摺椅上,從容安坐指揮,看來英俊而有智度。陸機在船上面向他說:“你有這樣的才華,為甚麼作打劫生涯!”

戴淵聽了,立即涕泣改過,丟下劍歸從陸機,跟他談論學習,日有進步。陸機推重他,舉薦他,後來官任征西將軍。

聖經勉勵信徒:“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弗四:24)

 

分別為聖

三國時,魏人何宴,鄧颺,夏侯玄,要求同傅嘏作朋友,但傅謝絕跟他們來往。他們就請荀粲說合。

何宴相貌英俊,又有辯才,是當時的名人。鄧颺善交際,廣結人緣。夏侯玄則是貴族子弟。許多人都盼望跟他們結交。

荀粲說:“他們三人都是了不起的英才,是得罪不得的人物;如果你們聯合在一起,很可以為國家作一番大事。”

傅嘏說:“他們務虛名而無品德,為自己,嫉妒別人,佞口善辯,好大結黨,正是顛覆國家的人;疏遠還來不及,怕會遭禍,那能去親近他們!”後來果然應驗他的話,各人都沒有好下場。(世說新語

“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箴一八:24)

 

真實的偉大

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為英國執政,權威俱重。他請當時的名畫家萊黎(Peter Lely)畫像。萊黎的筆下,畫過不少英俊的貴族,和英王查理一世宮廷的美女,因此而有名。

克倫威爾坐下,先對他說:“萊黎先生,我希望盡你的才能,繪畫出來真的像我,不要絲毫的討好我;表現出粗獷,丘疹,瘢痣,就同你看到我一樣,否則我不會給你分文。”

聖經說:“責備人的後來蒙人喜悅,多於那用舌頭諂媚人的。”(箴二八:23)要幫助人看見自己的真相。

 

紀律

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一生獨身未婚,律己甚嚴,作息有定時。他每天總要出去,在居住的康尼堡 (Konigsberg)的林蔭道上散步,風雨不誤。後來那條路稱為“哲學家道”。鄰居看到他整裝出門,就校正鐘表,時間準是下午三點三十分。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五:16)

 

好詩好報

英國詩人司品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寫成他傑作仙后Faerie Queene) 的一部分,先親自送去給南漢浦屯伯爵(Earl of Southhampton)過閱。

那位有名的文學鑒賞家讀了極為傾往,告訴身邊的侍從,“快送給大詩人司品塞二十英鎊!”他繼續讀下去,愈覺得佳美,吩咐說:“再加送給大詩人司品塞二十英鎊!”他不能夠放下去,仍然繼續讀。他告訴侍從:“趕那傢伙走吧!否則我得破產了。”

仙后比喻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8603),仿史詩結構,敘述各樣品德。獻給當時的英國女王,很得欣賞,命財政大臣薄弗理(Lord Burghley),予酬一百英鎊。薄弗理認為太多;女王叫他給予合理的賞賜。但許久之後,仍沒有消息。司品塞寫了一首短詩給女王諷示。女王責備她的大臣,諭令立即撥給;後來並賜予詩人年俸。

聖經說:“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四:8)欣賞別人的成就,稱揚別人的成功,是最基本的品德;不僅對人有益,也可以滌除心中嫉妒的污穢。如果沒有得到人的欣賞,也不必灰心。

 

真實的艱難

有一位徒步旅行者展欽斯(Peter Jenkins),橫貫美國,全程五千餘哩,約合一萬七千多華里,跋涉歷時二百餘天。他寫了一本書Walk Across America。

當他走完全程的時候,接受電視訪問。有人問他:途中他有沒有想到過放棄?最困難的是哪裏?

他回答說:雖然走過無盡單調的中西部平原,雪峰層疊的山脈,和橫沙千里的酷熱,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困難的,不是大山難以征服,而是進到鞋裏面的砂粒!”

聖徒走天路,任何大山險阻,靠著主都可越過;但最大的攔阻的是罪。“我們既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面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一二:1,2)

 

怒火

2002年六月八日,在美國柯羅拉多州的排克(Pike)國家森林裏,三十八歲的林業局職員芭頓 (Terry Lynn Barton)引起一場柯州歷史上最大的火災,燃燒達十多萬英畝的山林,燒毀許多家庭的住屋,無家可歸,使成萬的人疏散,要動員數千救火人員去救火,並造成傷亡。據她自己說,原因是她收到一封離婚丈夫的信,惹她動怒,為燒信而釀成大火。

聖經說:“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雅三:5,6)舌頭能造成比這更大的麻煩,都是由於私欲在心中發起,燃燒。所以應當求聖靈熄滅罪惡的火,免得墜入地獄永火的結局。

 

血的教訓

現代普遍應用的輸血,是醫學史上晚近的事。

遲至1920年以後,才發現血型的分類。1933年,德國的領袖希特勒 (Adolf Hitler) 當政,還發表讕言,說是日耳曼是最優秀的人種,具有最多A血型的人。其實,全無根據。但德國納粹黨人,推行種族歧視,殘害了約六百萬猶太人;而且窮兵黷武,掀起大戰,幾乎毀滅世界。

美國到1960年代, 才打破種族成見,白人和有色人種的血液,可以合存同用,不必再分開。這是經過大戰,為了救命的需要,白人接受非白人的血液,並沒有不良反應,才發現並證明而接受這科學事實。

聖經說:神“從一血造出萬族的人”(徒一七:26)。早接受聖經的真理,不僅可以各種族和樂同居,也可以救活許多的人命。可見種族歧視是愚昧的惡事。

 

積財於天

卡弗爾(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1864-1943)是美國著名的農業專家,特別研究花生的改良及工業應用。父親是一名黑奴。他奮力讀書研究有成。

在阿拉巴馬銀行破產的時候,他一生的積蓄七萬元,完全喪失淨盡。卡弗爾是虔誠的基督徒,處之泰然。他說:“我想有人發現那筆錢對他有用;因為我自己實在用不著。”

“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太六:19,20)

 

遇劫謝恩

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 1662-1714)英國著名的聖經注釋家,有一天遇到強盜,劫去他的錢袋。他在日記上寫著:

首先,我要感謝以前沒有被搶過;第二,他們只取去我的錢,未取我的命;第三,雖然他們全部搶去,損失到底不多;第四,我是被搶者,不是我去搶人。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五:16-18)

 

屢敗屢戰

曾國藩在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時候,常遭遇失敗,上表清廷認罪,坦白承認“屢戰屢敗”,有負朝廷託付,自請予以免職處分。他的書記建議改為“屢敗屢戰”,成堅毅不屈的意思。後來他果然打敗太平天國,成為清廷的中興名臣。

“義人雖七次跌倒,仍必興起。”(箴二四:16)

 

融化聖徒

英國在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在清教徒革命期間,任護國執政的時候(Lord Protector, 1653-58),國內缺銀子鑄造錢幣,唯一可以尋到的銀子,是教堂裏面的聖徒雕像。克倫威爾號不猶豫的下令:“融化聖徒,作流通的錢幣!”
今天教會的問題,有許多沒有融化的聖徒,使福音的流通受阻礙。需要融化,“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一:5)

眼睛單純

1801年四月二日,英國艦隊攻擊丹麥海軍艦隊,因為丹麥與法國的拿破崙聯盟。炮火非常激烈,持續三小時。英國艦隊統帥帕克(Sir Hyde Parker)升起39號信號旗,下令停止攻擊(那時沒有電子通訊,以旗語信號連絡指揮)。

納爾遜(Horatio Nelson)將軍“提醒”他艦上的通訊軍官說:“有時我有`盲目’的權利,實在看不見那信號。”(七年前在科西嘉(Corsica)海域,與法國艦隊戰鬥中,納爾遜的右眼受傷。)繼續奮戰,打敗丹麥海軍。

納爾遜借口視而不見,違命得勝,雖然英勇,卻不足法。但主耶穌說:“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太五:22於KJV譯本“瞭亮”作“單純”,讀為:“If thine eye be single, thy whole body shall be full of light.”聖徒的眼睛單純仰望主,必然得勝。

 

不嫉妒

維洛西奧(Andrea del Verrocchio, 1435-1488)是弗洛倫薩的畫家,雕塑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在十四五歲的時候,父親見他有藝術天才,送他給維洛西奧的店中作學徒。1470年,維洛西奧為一修道院作“基督受洗”圖畫,叫達文西合作左旁的兩天使。達文西盡心盡力,畫出來的二天使氣韻生動。維洛西奧認為他成功了。此後,維洛西奧不再作畫,只作雕塑,讓達文西獨擅勝場。1472年,達文西入畫家協會,但仍然繼續與師傅在一起五年。藝壇佳話,勝於政壇。

青出於藍是可喜的事。但大衛殺死非利士巨人歌利亞,以色列的婦女舞蹈唱和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掃羅甚發怒說:“將萬萬歸大衛,千千歸我,只剩下王位沒有給他了!”從那日起,掃羅就怒視大衛。(撒上一八:6-9)只想把持王位和榮耀,不為國家前途著想的人,多疑善妒,是多麼不智啊!

有何益處

查理曼(Charlemagne, 742-814)被稱為“歐洲之父”,羅馬帝國皇帝,有四個妻子,五個嬪妃,十八名兒女,統治疆域最廣,權勢無比。於崩逝之前,盛裝朝服,召臣僕主教等近前來,把手指向展開的聖經:“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一六:26)

 

真正的富足

黔婁是著名清貧的人物。他生在齊國(今山東濟南),修身嚴謹,不求富貴。魯恭公請他作首相,他辭謝不就。齊威王聘他為卿,他也不幹。死後,覆體的殮衾不夠長,不是露頭,就得露腳。朋友曾西想出辦法:只要斜一些就足夠長了。黔婁的孀妻說:“邪而有餘,不如守正的不足。先生一生的原則,是守正不邪,死後也不該違背他的意願。”

朋友們商議,該用甚麼名號稱先生。他的妻子說:“可以用康為諡。”曾西以為“康”是富足有餘的意思;黔婁生時衣食不足,哪能叫“康”?黔婁的妻說:“先生在世的時候,辭首相而不受,是有餘貴;賜他財物也不要,表明有餘富。這樣說來,滿足於所有的,豈不正是‘康’嗎?”

保羅說到馬其頓教會:

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一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林後八:1,2)

這是真正的富足,是由於神的恩典:因為有“耶和華為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二三:1)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