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經與釋經
你的言語一解開,
就發出亮光,使愚人通達。(詩一一九:130)
每個戰士都有佩劍。聖徒應有“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為基本裝備。(弗六:17) 聖經,是基督徒不可或缺的武器—不僅有聖經,還必須能熟練正確的用聖經。
這句話,相信所有基督徒都會同意,也在實行—
傳道是用言語的道,
藉文字的道(聖經),
見證成爲肉身的道。
因此,也可簡單說,惟獨聖經,是傳揚基督的中心。
我們不能放棄或背離聖經;必須高舉聖經。不過,在使用聖經的時候,要知道聖經是雙刃利劍,不可任意亂用自傷,還要不忘記協同共進,分工合作。這在先知耶利米的事奉上,可以看得出來。
耶利米的事奉,可以作傳道的規範。猶太教把耶利米書放在先知書的最前面,不僅因是所有書卷最長的,其人的工作和生活,受苦的心志,影響的久遠,都是非常的。
在此我們來看他宣道事工的協同。(耶三六:11-21)
宣道有神的引導,分工合作,是“3-D動員”—
- 著述(Drafting):先知是神的代言人,必須絕對忠誠。神把祂的心意啟示先知耶利米,常有受衆不喜歡,有先知自己不明白,甚或不同意的話,也必須得忠心傳達,說出去,或寫下來,成為聖言—“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後一:21),為了要使人明白祂的旨意。
- 複製(Duplicating):巴錄把先知的話,寫在書卷上。古時的人,要一筆一畫恭敬抄寫神的話,輾轉傳抄。由皮卷,至蒲草本Codex,都是如此。到印刷機發明了,可以有效的複製書籍,成本也大大減低。近代傳播科技進步,可使用電子媒介,以更有效的複製,方便而且廉宜。而且即使遭受故意禁止或破壞,也可以立即增補。
- 發行(Distributing):原始的發行工作,是像巴錄宣讀;傳送,介紹,推銷,也都是發行的方式,是文字宣道的重要部分。再好的作品出不了門,像種子在倉裏,發生不了效果。
耶利米的信息,不得當政者歡心,遭受禁足。先知的代筆人巴錄,被迫擔當發行工作,站在殿門口,趁節日人多,發聲如同發行。像發行禁書,少不得準備遭麻煩。但這是不能避免的。傳道就是傳經。
廣義的發行—傳道
到了新約時代,耶路撒冷教會的執事腓利,不僅有個希臘名字,也通曉希臘文化。
腓利只是七執事之一,算不得教會的柱石,本來設立的目的,是為管理飯食。誰想他走出厨房,登上講壇!他沒有領薪,卻能正確回答問題,不曾讓太監停車,去找先知,講員。他未經查考研究,就可以開口講經;不待牧師使徒,就能下水施洗。有如此表現,因爲他懂聖經。
腓利成爲傳道人,是時勢使然。當時教會遭受迫害分散。不過,他們沒有散夥隱藏,卻是脫穎而出。
撒瑪利亞人本來與猶太人不合,難談到一起。但行神蹟,趕鬼,是無可爭論的。群衆看到腓利講道有能力,鬼被趕出去,疾病得治痊愈,大家沒話說,因此,“在那城裏,就大有歡喜。”(徒八:8)傳道如此,是滿有善果。
撒瑪利亞人只信摩西五經,對於禮拜的方式上,也與猶太人有分歧;但主的權能是真實的。
腓利沒有滿足於自己的成功,開設跨文化分號;他順從聖靈引導,南下走曠野路,當然不是尋求市場生意經。
在曠野路上,遇到埃提阿伯的太監,上耶路撒冷參加猶太人禮拜,在車上讀以賽亞書,卻不得其解。腓利順從聖靈,給他上了一堂釋經,就七十士譯本,講解耶穌的救贖,太監信受,並主動要求受洗歸主。(徒八:25-39)
傳道就是傳經,正確釋經結出持久的果子。
推銷福音的檢討
今天的商業化文化,以爲傳福音是推銷術。腓利不是如此。腓利的基本原則是“非利”。因此,傳經即釋經。
聖靈引導腓利,遇到一位要人,也是忙人。但此人正在讀聖經,是向道之人。腓利在車旁走,聽到那人出聲讀經。不多費話,腓利直截問:“你所念的你明白嗎?”
人若要蒙恩,必須先謙卑:“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徒八:30,31)
問題:他所念的那段經說—
他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
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
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他卑微的時候,人不按公義審判他;
誰能述説他的世代,
因爲他的生命從地上奪去。(徒八:32,33)
讀經的人所關心的,是人權和生命。這是人的基本需要。腓利是傳經與正確釋經,他沒把聖經作人本主義的書,開口就對了,而是“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聖經總是以耶穌為中心。(徒八:35)
正確的釋經傳經,收取好的效果。太監認信—“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八:37,38)
今天的教會,必須謹慎,不要輕信“基督推銷員”,更不要求速成,追求甚麽“發達”,“第一”;要忠誠的傳經,釋經。詩人如此說—
你的言語一解開,
就發出亮光,使愚人通達。(詩一一九:130)
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