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有脚

 

  先哲有話説:“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劍戟。”這是說對人忠告的寶貴,可以使人得益。至今還流行“臨別贈言”。這自然是好事。但若用之於贈人好書,會更合宜。不過,得自己先讀,也知道分辨何為好。   

教牧贈書

   英國在十七世紀,有個最成功的教牧,其人叫焙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1)。他持守聖徒應該有内心的改革。“歸正的牧者”(Reformed Pastor)像使徒保羅一樣,關懷群羊,盡心盡力,以真理餵養他們—   

 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我在衆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裏,我都教導你們。(徒二0:20)   

  焙克斯特也是詩人,擅於文辭;不僅登壇說教知名,且注重逐家探訪—不是社交性的訪問,是如同小型聚會,編排日程,不論貧富,每戶至少半年登門一次;還送書給他們讀。有人以爲贈書費用不少,何不叫會衆自己買來讀?他的理由是,教牧愛心選送的書,信徒更珍視研讀。

   不僅如此,在下次探訪的時候,他還會考問閲讀的成績,是否有甚問題。

   如此年積月累,幾年下來,本來荒涼的土地,結出美好果實—那個地區的居民,本來以品德敗壞知名,居然進步成爲模範教區。

受贈知感

   注重介紹讀書,會促成信仰的深入,改變文化。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就是這樣來的,他們以贈書為積德。年長的人記得,常見鄉間街頭向偉,貼有如此紙條兒:“敬惜字紙”。那不是由於環境衛生,也不是資源回收再生,是顯示對文宣事工的重視。

   從前讀過人引述王明道先生教訓,說收贈書必致謝。好心郵寄書給人讀,末說積德,不該沒有反應。王先生是傑出的文字工作者,必是自身感受而發。

   有一些基督教會的教牧,每收到人贈書,或許因爲太多了,事情繁忙,默然放在一邊,仿佛是不識字的人。那被不能證明自己偉大,少說也是不夠禮貌,更不是群羊的好榜樣。

   曾聽到教牧的見證,讀書使會衆靈命進步,此類事不止一端。如果牧人不關心群羊的進益,必然沒有好結果。

借書還書

   讀書是進德之道。大有學問的使徒保羅,有充分的學位,招牌很夠高大,仍然至死讀書。(提後四:13)

   自中世紀以降,教會成爲知識的來源。

   從前印刷傳播不普遍,書價頗貴,所以需要借書。

   正如所有的物件,都是越用越久越壞,絕不可能變得更好,書籍尤其如此。有書肯出借,是冒折舊損失之險,表明主人的慷慨。

   借書的都是文人,照理不應該有不文雅,不道德的舉動;可是偏有在收到還書後,發現書頁殘缺,竟然是被撕去!只好抄或印了補上。珍本藏書,更需要小心,常禁止帶墨水筆進入,以免意外污損。電子書也應該加意保護。

   有個愛書的教授說:“毀壞書的人,該下地獄!”可見其護書之切;自然不洽秦始皇御意,人作不得主。

   有話說:“借書一癡,還書一癡。”流露冷漠自私足矣。幸而有人追尋解釋,那是出於字音舛誤,應作“借書一瓻,還書一瓻。”(周煇:清波雜志)瓻,是可貯五斗的大型瓦瓶。如此翻案,表明文人明道知禮,借書在先,及在後還書的時候,禮物酒來致謝—未必是酒,糧食也可以,把書當作精神的飲食,使人覺得有些溫暖。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早年所受教育不多,但勤於進修讀書,成爲有名的智者。他在非拉鐡非本城,設立美洲第一所公共圖書館,對於啓發民智,促進文化,貢獻至大。

   教會建築設立圖書閲覽室,應與靜修室同樣重要。教牧不但要自己讀書,在介紹主給人歸信後,還要介紹會衆讀好書,是很要緊的事。有人如此說:“讀已見書,如逢故人;讀未見書,如遇良友。”豈止是樂事,更可能是改變人生的重大事件。   

讀書進步

   “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言語乏味。”相信很多人聽得很多。今天各類廣告,常見露牙齒的人,也未改善。

   屢次有人說,今天的牧師,不再“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4)更有些像是堂倌,是良好的推銷員—只是他們不推銷好書,原因是他們自己不讀書。

   懶惰不讀書的人,也有藉口—

 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誡:
著書多,沒有窮盡;
讀書多,身體疲倦。(傳一二:12)   

  讀書多疲倦,不待智者而後明,所羅門王哪會費辭!不可斷章取義,所說的是讀書不虛空,看是怎樣說的—

 再者,傳道者因有智慧,
仍將知識教訓人;
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説許多箴言。
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
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
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
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
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傳一二:9-11)   

  夠明白吧!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你不能盡讀,要謹慎選讀,特別是群羊大牧人上面來的真理,用以教人,使人得益,刺激人清醒求進,又使人在真理上穩定不移;如活水江河湧流,沒有窮盡了。

   據説,有一位名牧,受邀去教會講道。那裏的坐堂傳道人對他坦白說:歡迎您蒞臨講道,只是拜託,你發表過的講章,請不要講,因爲我已經講過了!

   這表明此人會欣賞講章,也懂得約束自己不亂講;可能間接對會衆有益處。卻也暴露他的習慣,不引述資料來源—不願意人家知道他讀甚書,最安全是不介紹讀書。

   在大學教書,有時會遇到進步的學生,問起教授讀甚麽書?有時指明,問對於在某學術期刊上,某文的意見。信徒也可時常如此,渴慕向教牧尊者問道—

 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的,都是有福的。因爲日期近了!(啓一:3)   

  好書有脚。讀書是為明道,明道可以行道,不只在於讀得多少,要看誰行得正,行得遠。遵行的有福了。阿們。

+a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