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應得者施行

 

  如果張貼“尋人啓事”,徵求應得的人,施以幫助。大概不難有人擠破門,或許得加固邊防—拒“應得的人”!

   多年前,有今代的“東方博士”,渡太平洋來美,只略微看了外景,讚嘆說:美國真美!

   當然,他沒得晉見希律王,也不知道,在那裏被“自由”屠殺的嬰兒,已經比猶大地所有人口還多上許多。

   且不談“析義派”問題。

   也有人寫過“醜陋的美國人”。其實,該說是最美的國家,竟然有最醜惡的政府。矛盾在此。表現如此—

   那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以爲不需要進口的,正是需要幫助的人。

   想想看,有國家人口不到世界5%,擁有約世界40%的地表和地下資源,竟然關起心門和國門,不容納求助的難民。何況現在佔有那片土地的人,都是難民的子孫;而多數人民自詡傳統信仰的那本書,上面一直在說,要善待外人和寄居的!

   嘔!還加上時髦的口號—提倡人權!   

且收聚視域

   還是落實到聖徒的生活範圍。聖經賦予聖徒義務,是要及時行善—廣義是遵行神的旨意;狹義是要看見在自己周圍人的需要,不可視而不見。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三:27)

  人實際行善的力量,沒有可能達到所有的人,只能以自己判定:當得的人。

   學校獎助學金,規定合格申請人,須證明有“成績”或“需要”(Merit/Need)。成績達到優異是難事,客觀證明卻容易;只要交出夠好的成績單就行。至於甚麽是“需要”,多是在自由心證,需要和欲求之間,不易判決。

   就像美國好的私立大學,一般都很富裕;但在申請入學的時候,還需要證明具備經濟能力。有的學生滿足了這條件;但後來想要獎助學金,如何再改而證明自己缺乏?一年兩個父親死亡怎樣?莫怪喪失經濟支持!可是得校方支助的學生,就駕着豪華名車來領受。   

誰是當得人

   人的問題,是以爲自己當得—可惜這樣的人太多,他們的胃口又太大,神也沒辦法滿足每個人;特別是人不知道滿足,加上懶惰不自助。

   到底還是有近於客觀的判定條件,可以作爲濟助的優先,雖還說不上是標準。

   誰是應得施助的人?

   這問話聽來像“誰是我的鄰舍呢?”(路一0:29)

   不錯,主耶穌所說“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可以回答:是從耶路撒冷下來的人,受傷亟需要救助的人,不要分種族,復興後可以服事的人。    

恩典由來的人

   記念耶路撒冷的窮人。要記得,領受福音好處的本源(加二:10羅一五:25林前一六:1-3林後八:1-5,12-15)。這是第一世紀外邦人聖徒所作的。

   主耶穌說:“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

   那自然指基督的出身,基督徒該記得救恩的淵源。對於今天的聖徒,這不是要親猶愛錢,也不是為政治利益;但至少不好種族歧視,或有任何反閃族的傾向。

   救恩像活水的江河,必須得飲水思源,但也不可使水斷流,流注的水管,也勿加阻塞。至今仍然如此。還有,   

真正需要的人

   有一個原則:“濟需不濟欲”。

   因爲人的需要有限,貪欲無極。特別是某些人有“生活方式病”,消費刺激生產循環,永遠不會有所戢止。惟有“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二三:1)

   中國基督徒,有副古老的對聯—   

 無罪一身輕,
有主萬事足。   

  這是真正可貴的經歷。

   孔子有話説:“周急不繼富”。(論語“雍也”第六)弟子原思家貧任小吏,孔子贈糧,他知足辭謝;夫子叫他接受,說可轉贈別人。弟子公西赤任外交官,乘肥馬,衣輕裘,很為風光,贈糧是錦上添花,並不需要。

   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的準則。因某種原因,像患長期性疾病,或特殊環境,可能使人久困陷入貧,因而需要持續照顧—有時主為了要給屬祂的人學習耐心,會給予如此服事的對象。但要注意有希望復健而行善的人。

   即使你手頭有主託付的豐富資源,幫助非應得的人,也不是智慧;可能使他閑懶,至少忽略需要幫助,而且應得的人—不能作好事,是不好的事。道理如此簡單不過。

   但在另一方面,應該不計較私人恩怨,即使受者是忘恩,或傷害過你的人,若有急迫需要,也該伸出援手—

 若遇見你仇敵的牛,或驢,失迷了路,總要牽回來交給他。若看見恨你人的驢壓臥在重馱之下,不可走開,務要和驢主一同抬開重馱。(出二三:4,5)   

  這是仁愛關懷,不僅勿幸災樂禍,乘人之厄,更要及時援手,濟人之急,並愛及牲畜,而且不應該怨人及物,更勿株連家族(申二四:16王下一四:6)。

關懷別人的人

   耶穌在世時,有次進入耶路撒冷,對着聖殿而坐,找到一個給門徒的教材。

   窮寡婦雖然只捐助兩個小錢,投入庫櫃;但主特地指示門徒,以爲她比衆人所捐的更多,“因爲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面;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可一二:41-44路二一:1-4)

   我們必須知道,主稱賞這寡婦的特點,不僅在於她的孤注一擲,“都投上了”;是由於她“自己不足”,還看顧別人。那設在殿前的捐助櫃,是收集濟助貧困專用的。如此的人,是應得愛顧的人。又說: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   

  長久在印度工作的德莎修女,有一晚上,覺得深有感動,送了一碗飯給臨近的窮寡婦。到了那家,那寡婦要她稍等一下,匆忙出去—竟然把其一半,送給同樣需要的人。   

 要尊敬那真為寡婦的。若寡婦有兒有女,或有孫子孫女,便叫他們在自己家中,學着行孝報答親恩;因爲這在神面前是可悅納的。那獨居無靠真為寡婦的,是仰賴神晝夜不住的祈求禱告。(提前五:3-5)

盡自己的本分

   除非衰老殘疾,人都不應該仰賴別人,當各盡自己的本分。使徒保羅特地注意為信徒的榜樣。

 我們在你們那裏的時候,就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作工,就不可吃飯。因我們聽説,在你們中間有人不按規矩而行,甚麽工都不作,反倒專管閑事。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勸誡這樣的人,要安靜作工吃自己的飯...你們行善不可喪志。(帖後三:10-13)

  在教會裏,各人要勤勉發揮肢體的功能;人都盡力作工,不必等人幫助,可幫助別的人。

   還有一項,就是現代“憑信心”的人,募捐求助的信紛飛;但如此事例,從未見於聖經—只有使徒勉勵聖徒幫助需要的人。這該注意:“當得”不是自己主觀的意見。   

  這裏說到有兩件事:

   愛始於家—是信徒要看顧親人。

   心在於天—是如此的寡婦應得照顧。

  至於那些打打牌,逛逛街,販賣閑言閑語,逍遙自在!可哀!可說是雖生猶死,失去生活意義。(提前五:6)這不說當求速死,是說該效法女先知亞拿,好好活,忠心事奉,老而不廢。(路二:36-38)

   你手中有限的行善力量,要向應得的人施行。

   使徒保羅最後一次去耶路撒冷,要濟助那裏的貧窮聖徒。在途中,召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來,向他們道別。這勞苦的窮傳道人如此結束—   

 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二0:33-35)

  這句引述耶穌的話,未見於四福音書,想是路加查考聖徒普遍傳誦,不用文字。耶穌的榜樣(林後八:9),教會都知道,深信,效法—連挑剔的聖經批判者,也從無異言。

   善在於行,始自足下!

+a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