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文化

   

  美國副總統凡斯(J.D.Vance),前不久,因爲對中國有意見,好像是阿Q給人抓住頭髮,突然又迸出粗口,說對方是“鄉巴佬”(Peasant)。雖暫時滿足發泄情緒不滿的衝動,到底欠缺風度,並獲報以“無知與無禮”的評語。

   這個涉足樽俎,卻動不動同人吵架的副元首,遠低於專業標準,仿佛是沒教養的人。對於這種不堪作頭面人物的,爲何不加以禁足,卻讓他亂抛頭露面,表現小人得志便猖狂的姿態,不會得到稱譽,只頻頻出醜現眼!

   作爲舛普的小弟,二人一唱一和,提倡粗暴作風,欺負上門乞助的外國首腦,很可鄙薄。哪知他們還以爲幹得好事。堂堂白宮,似乎給弄成“黑手黨”,高幹們在比賽誰更粗暴,更能表現傑出的流氓氣質;甚至在私設通訊網絡,説不定還標售情報;前不久還傳出高幹們互相吵架,以致表演肢體衝突。那跟精神病院沒多大距離,成啥話!

  連“村野鄙夫”都不如,至於品德,更談不上也。

   本世紀初,美國曾有過半文盲的總統,以智商低庸昭著,鄰邦直稱其為“蒙魯”(moron),他竟覥不知恥。遇到國情嚴重的時候,他只能“麻木不仁,假作鎮靜”。卻又無事生非,捏造假信息,誣指伊拉克製造“集體毀滅武器”為藉口,進行侵略,屠戮無辜人民數十萬!

   最不仁的,是連自己國務卿鮑威爾(Collin Powell)也愚弄,被利用去聯合國販售他的謊言,欺騙世人。

   鮑威爾的名言:“領袖是解決問題的。”可惜,智者為愚夫欺騙,成爲問題。所受傷害之深,使他終生潔身自愛,離開政治,甚至鄙總統而不為,國家受損末補。

   另一類形象,卡特總統(James Carter,1924-2024),二十世紀最偉大美國總統,世紀最好的政治領袖。這位唯一百歲領袖,誠實,和平,仁愛的風範,永為人紀念。   

  華夏變蠻夷

   文化(Cultura)一詞,來源於種植。中國農業文化,以傳統道德為基礎。不想近年興起一陣子“崇洋”風,以爲黃土文化落伍,要進入藍色的海洋。那可真是忘記根本的作爲了。水手幫的“藍禍”甚逾“黃禍”,悲慘史實昭昭。說來讕言惑衆的文人,也算是夠淺薄的,竟然肆意妄言,不知怎地,還無端扯上了基督教。

   其實,中國久以悠久文化自詡,澤及四鄰;所需要的是救恩知識。西方明哲深思之士,歷來從中國學習受益,並非百無一是,更沒有見不得人的東西。只是有些人所見者異,是因爲眼睛在地上,信仰在胃裏,一至連人家的臭脚,也奉承為別有風味,拿來狂捧。是可鄙的事。

   現在應該擦亮眼珠子看,清醒的想一想—黃土文化有啥見不得人的?

  霸道的文明

   照我們今天的詞彚,“霸道”與“文明”是相對的。但考其來源,就不作如此想了。

   文明(Cicilisation),字源與城市有關。聖經記載築城的起源,是該隱殺兄弟,罪疚產生了防衛意識,搞起小圈子以自衛。後來發展科技,享樂等文明。(創四:17-24)

   儘管來路如此,城市人還是以此自豪,看不起圈子外的“鄉下人”。

   説來蠻有趣的。今天人在講國籍(Citizenship),其實是“城籍”。為甚麽?是羅馬方式。原來是羅馬以城中人為榮,享有特權。這是承襲狹隘的城邦觀念。

   使徒保羅當然知道這起源,並利用自己的羅馬民籍,維護他人身自由的權利。(徒一六:37二二:22-29)

   古時的大國,少有這種歧視的不健全情緒。看亞伯拉罕飄流異邦,居無定所,並沒遭受嚴重的種族歧視。

   從十九世紀興起的邪説,“社會達爾文主義”,提倡白人優越,貶抑有色人種,造成二十世紀極大的悲劇,幾乎從地面上滅絕猶太人。今天的新納粹,且結合財閥,表露更大的野心,挾其武力和科技,非僅欺凌弱小,也想侵略“弱大”的鄰國,和遠方大島,試圖稱霸世界。這實在是“文明”的悲哀。   

  觀行知其性

   今天若講究端肅文雅,進退有度,似乎有些過時。但孔夫子觀察人的舉止行動,決定其可造就與否,可算是行爲心理學的先行者。有如此案例—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論語“憲問”第十四)   

  教育是為使人受造益。孔子自己的行爲規範,是“溫良恭儉讓”,那容得咋唬輕浮的表現!夫子觀察那個同鄉人闕里的孩子,見他就坐踞位而不遜讓,行路與長者比肩,不是“謙受益”的人;既然不能接受教導,只想快畢業;這種人不可能任命他作官出仕,既不能謙卑求進,只得下達遣送的命令,及早打發他回家,免得浪費時間。

  法基督聖範

   主耶穌道成肉身降世,與罪惡爭戰;絕不曾留下“見人咬”的形象。主教訓門徒—   

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爲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一一:29,30)   

  如此說,不僅是要門徒明真理,言表行為有禮,是必須要從内心改變,有新生命,誠於中而形諸外。

   美國前國務卿焙克(James Baker)是有修養的君子,與前蘇聯外交部長謝瓦納兹(Eduard Shevardnadze),雖多年處於敵國,卻相待以禮,並建立友誼。後來謝瓦納兹將歸囘新建格魯吉亞共和國時,二人最後晤面,並互贈禮物;焙克接受的禮物,是“耶穌為門徒洗脚”圖,可見含義深長,表明真實感情。

   有個字Gentleman,常並譯爲“君子”,實在就是溫和,有禮的人,與genteel相近。耶穌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一八:3,4)   

  耶穌美好的榜樣,多次被繪成圖畫,給人覺得溫暖。在教會長大,參加過主日學的孩子,長大成人,也難以忘記—

 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爲在天國裏,正是這樣的人。(太一九:14)   

  有話説:“狗與小孩子,知道誰是好人。”並不是人畜等列,而是說,有文化修養,可以勝過狗,並有助於得人。

   年長的中國基督徒,總會記得,内地會的宣教士,不單華人衣冠,也溫和爾雅,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生活就是見證,言語就是福音,絕非空談而已。

 

乙巳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