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文學的探討

 

 

  見證文學是以見證基督為中心的文學。中心不可偏離,但形式可以不同。所以千篇不妨“一律”,但同時要作到百花齊放。

  為甚麼要有見證文學呢?
  先說甚麼不是見證文學。
  一般的“見證”,是法律文件,但不是文學作品;說明了事實,但不會使人讀了有趣味。有人慣於大擺烏龍,把一生的故事都放進去,洋洋灑灑,成為多卷的冗長大作,卻失去了中心,只顯出膚淺和缺乏約制,還說是聖靈感動,真實見證。其實,既不能說是好見證,也難算好文學,殃及棗梨,又損失讀者的時間。真實的見證文學,單真實還不夠,必須是為主見證,而且加上文學處理。

見證文學的作法

  見證文學,自然是敘述事實,卻要用文藝筆法,叫人讀來感覺像詩一樣。當然,有人會說:“那要天才吧!”不必如此。不過,要相當注意,或說有適當訓練。一般的錯誤,是太乞靈於“靈感”,或自己解釋是“聖靈感動”,實際上常是感情衝動;那種熱情,有煙無火,不僅無益,反會有害。
  英國文學家梧德務滋(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有這樣一段論詩作的話,常為人所引用: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the emotion is
contemplated till by a species of reaction the tranquility gradually
disappears, and an emotion, kindred to that which was before the
subject of contemplation, is gradually produced, and does itself
actually exist in the mind. In this mood successful composition
generally begins, and in a mood similar to this it is carried on;
but the emotion, of whatever kind and in whatever degree, from
various causes is qualified by various pleasures, so that in describing
any passions whatsoever, which are voluntarily described, the mind
will upon the whole be in a state of enjoyment.

  William Wordsworth:“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

  簡單的意譯,約略是這樣:
  熱情洋溢冷靜處理
  情感昇華不着痕跡
  步韻遣詞經之營之
  融會貫通心暢神怡

  以上的話,不僅是寫詩的竅訣,也可以用於其他文藝創作。

見證文學的價值

  希臘哲學家亞理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認為戲劇(詩作),比起歷史(紀錄文件)更為重要;因為歷史是個別人物和事件,文藝作品是把一些原則,加上個別的名字,成為類型,影響更大。
  且以三國演義為例,只是歷史小說。如果把它作正史衡量,價值並不大,甚至還應該算很壞的,因其忽略了某些歷史人物,對另外的則加意渲染,刻畫,成為人物典型。今天我們說曹操,是個奸雄;諸葛孔明則綸巾羽扇,指揮若定,是智慧的化身。二人在戰場上對決,簡直像大人打小孩子一般,曹操絕不是對手。作者甚至不惜把他當時發明不久的新武器,提前給諸葛使用,一聲炮響,把曹公殺得落花流水。其實,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不吝稱讚“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但三國演義給讀者的印象,又是怎樣?在這裏,我不是要覈實歷史,那是另一番功夫;只是說明一個理想:見證以文藝形式表現,是最有效的。
  下面列舉的,是“見證文學”的幾個例子,包括所謂“懺悔文學”。也有的是隱約的自述,並且還可以用詩歌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