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家

 

 

  我們這一代的人,大概都不缺乏移徙的經驗。
  不過,我們所經歷的,跟聖經中所記述的人和事,大都不會相同:
  一.我們有現代交通旅住的便利,是古代的人所沒有的,甚至是夢想不到的;
  二.我們可能是集體行動,或是到集居的區域,這樣就減少了文化調適的困難,相對的增加安全感;
  三.我們常是有一定的目的地,對所要去的地方,有相當的認識,至少是心理上較有準備;
  四.有時是被迫移居的,天災人禍,兵燹饑荒,會造成播遷流離的原因,轉學,就業,有時也會迫使人移動。
  雖然搬家的因素可能不同,現代人的搬家過程,也好了許多,搬家還是造成精神壓力。心理學家如此說。
  聖經說到行信心道路的先賢,卻完全不同:
  亞伯拉罕在迦勒底的吾珥的時候,神的呼召臨到他。
  那時的吾珥,不僅是頗具規模的農居村鎮,而是有商業和文化的城市。神要他走的道路,顯然是“下放”的旅程,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人都不願意走。但那是神的吩咐;也許,亞伯蘭要先說服父親。他和妻子撒萊〔撒拉〕,跟父親他拉,並姪兒羅得,先到了哈蘭居住。在父親離世之後,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使別人得福。”(創一二:1,2)

  這是聖經第二次提到“家”,是神給他預備一個新的家。當然,他必須先離開原來的家(來一一:13-16)。他就率同姪兒羅得,往神指示的迦南地(創一一:29~一二:5 ;徒七:2-4)。

亞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他因着信,就在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來:一一:8,9)

  亞伯拉罕明白神的呼召和應許,他就相信,就持守,就遵行神的指示。他所到支搭帳棚的地方,就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創一二:7,8 一三:4)。這是說,他帶領全家仰望神:家庭禱告的生活,是保守家庭最堅固的屋頂。在美國,離婚和破碎的家庭,成為感染性的瘟疫,造成社會問題;但經常有禱告和家庭聚會的,在幾百家中,才有一個離婚的例子。可見屬靈生活的重要。羅得看世界,看到了平原肥沃的土地,挪移帳棚,漸漸定居在所多瑪(創一三:10-12)。但亞伯拉罕住在神應許之地。
  亞伯拉罕有他選擇的標準。他的方向就是神的方向。他可以說:

  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的我杯中的分;
  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
  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美之處。
  我的產業實在美好。(詩一六:5,6)。

  亞伯拉罕總是要行主的旨意;總是要住在主的旨意裏。讓羅得去得世界的豐富,去坐城門口的高位;但當四王與五王戰爭的時候,羅得家跟所多瑪的人口和財富,一同成為戰勝者的俘虜,需要亞伯拉罕去把他救回來。
  人類的失敗,是由亞當的第一家庭開始。神揀選亞伯拉罕由一個家庭成為一國,並要使世人因他的後裔耶穌基督得福。
  亞伯拉罕雖然不知道往哪裏去,但他單純的信靠主,不看世界,眼目單仰望主,信靠祂,行祂引導的路。至終由信心的後裔,成為大國,並且耶穌基督由他而出,使多人得福。
  誰是真正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