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敘加婦人個人佈道

約翰福音第四章1至42節

 

 

對象

  在約翰福音第四章記載的事,背景是耶穌在猶太地有很成功的公開事奉。因為有廣大的群眾到祂那裏,招致施洗約翰門徒的不快;同時,也引起了法利賽人的注意(約三:26,27 四:1)。是在如此的境況,耶穌有意的離開眾人的視線,轉移向個人談道。這一切的安排,既然是在主的意中,我們可以想見個人佈道的重要,我們也該把視線移向少人着意的事工。
  耶穌要拯救的,是所有的人類:不僅是為了好人,也是為拯救一切失喪的人,不僅為猶太人,也為非猶太人,包括聲名狼藉的撒瑪利亞婦人。因為“人類”是一個觀念,包括許多不同的個人。
  雖然耶穌是要拯救所有信的人,但為了保持見證,有個原則,是謹慎聯繫的人。耶穌差遣門徒出去的時候,吩咐他們:“你們無論進哪一城,哪一村,要打聽那裏誰是好人(some worthy person),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時候。”(太一:11)當然,這是說有好名聲的重要,可以不給人以為是同流合污,天下烏鴉一般黑。“好人”這個字,也被當作尊貴,菁英分子。當然,我們要注意,這不是與“有病的人才用得着醫生”的原則違背。不過,耶穌與馬太的稅吏同事們同席吃喝,為使他們能夠聽福音;祂也到悔改的撒該家住宿;這都不同於沒有原則。因為避瓜田李下之嫌,還是必要的。想想看:與尼高德謨徹夜長談,不會招人非議;但在私室暗夜,與撒瑪利亞婦人談道,還像話嗎?
  何況基督徒在肉身之內,對於交接的對象,更要慎重考慮。有好些人以談道開始,卻因為對象和環境欠妥,因而受試探跌倒。
  這裏我們看見個人佈道的好處,是達到個人內心的深處,真正的幫助人,解決人的問題,得着人歸向基督。由個別談道而信主的,遠比群眾歸正的人數多,而且是實在的果子。所以,耶穌在回加利利的途中,“必須經過撒瑪利亞”(約四:4),實在是由於神子的先見,也是真知灼見。
  我們也必須效法基督,不存種族成見,着意拯救人;即使於自己有些不便,也“必須”這樣作。

環境

  耶穌基督有超越的智慧,不會授人以口實;何況文士和法利賽人時時在窺探祂,尋瑕抵隙找主的麻煩,主用不着故意增加自己的麻煩。因此,祂選擇與尼高德謨暗夜私室傾談,是可以的;但與聲名有玷,生活有問題的撒瑪利亞婦人談話,就不宜在私下隱密的地方。全知的主作了智慧的選擇:時間,是日正天中,光天化日;地點,是路邊的井邊,人人可見的公共場所。這預定的安排,是那麼的週到,那麼的自然;這比向對方說明好得多。我們該注意學習的榜樣,是不要公開告訴人,“我不方便與你私下談話,必須在敞開光明的地方。”那會使對方不好意思,也許改變其交談的情緒。
  雖然如此,個人談道是以對談的方式進行,沒有必要有多人在旁。因此,當門徒們去鎮上買食物,是最適當的時機。也許,有趣的問題:主耶穌一行是往加利利去,門徒中的多數是那裏人,伴同回鄉;他們幹慣了粗活,我們可以考慮到他們食量大些,但是否就大到需要集體採購?而且耶穌沒有指示盛大野餐的跡象,自然不必把半個超級市場買來;他們不可能需要買大批可口可樂或酒類飲料,因為雅各井的水質非常好,至今喝來從沒有人出過甚麼問題,既然耶穌能就地取材,那個門徒都沒有不可以取飲的理由。所以耶穌是着意安排:買食物,本來最多二人就可以解決,卻麻煩他們全體門徒出動!
  為甚麼?慈愛的主耶穌,願意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祂不僅“必須經過撒瑪利亞”,還俯就輔談的規律,不願多人在旁七嘴八舌。否則心直口快的彼得就不僅希奇,早就會表示意見:“你為甚麼和一個這樣的婦人說話?”
  敘加的撒瑪利亞婦人,不照一般人的習慣,在早晨或日暮出來打水,而是在“約有午正”的時候;她在午熱的時候口特別渴,必須冒着暑氣,上井取飲止渴嗎?還是她特別堅持“隱私權”,避免討論個人問題?

方略

  “耶穌因走路困乏,坐在井旁。”(約四:6)那是最好的戰略位置。
  I.自然接觸點。祂看到婦人走來,先向她說話:“請你給我水喝。”她見耶穌是猶太人,照例是與撒瑪利亞人沒有往來的,竟然向他要水喝,顯明沒有傳統的敵意,而且態度也很友好。她以為主既不知道她的往事,戒備就放鬆了。耶穌就水汲引,有現成的話題。利用最自然的接觸點,是談道的最好方略。
  對群眾佈道,不妨如施洗約翰,直斥罪惡,大喊:“天國近了!要悔改信福音!”有時效顰的人,把氣力代替靈力,也偶爾叫“他們的聲音就得了勝”。但在個人談道的時候,用不上那些,而是態度要溫和,有理固然重要,有禮更不可缺少。因為請人吃一餐美食,可能不久就忘記了;對人無禮的言語行為,能使人久記不忘,增加與你的距離。
  II.意外的躍進。但耶穌並沒有長久停留在“水”這個跳板上面,更不能在跳板上建立永久據點。而且耶穌也沒有渴不擇飲的意思。從約翰的記載,好像沒有看見耶穌喝雅各井水的記錄。主耶穌立即說到人真正的更深的需要:“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祂,祂必早給了你活水。”(約四:9,10)在此,耶穌的話題陡轉,脫離了“求水”的被動劣勢,轉為能夠給予恩賜。
  現在,主耶穌的話,引起了婦人的興趣;不過,她還有她對傳統的倚靠,和對耶穌的懷疑。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裏得活水呢?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裏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約四:11,12)
  婦人的話,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一“你是誰”;她真的不知道耶穌是誰。耶穌並不需要證實祂比雅各還大,以後婦人自知。
  耶穌在回答她的時候,說明了“恩賜”的性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這有關解決實際生活,自然使婦人感覺到需要。她的懷疑變成期求:“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約四:13-15)
  III.因勢的輔導。引起了動機,耶穌接着恢復嚴肅的態度,因為照傳統規矩,猶太拉比不與婦人講話,很自然的,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裏來!”這要求完全是正規的禮數;照當時的律法,女人對宗教義務所作的承諾,沒有完全的效力,必須得丈夫堅立或否認。
  這使那婦人為難的說:“我沒有丈夫。”她以為這樣說,就可以有獨立的法律人格(民三:9)。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陌生旅人的話,使婦人大為驚奇,面對着無所不知的主,她不得不承認,暴露自己的真我:“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約四:16-19)這表示“你說得正確,算得精確”。不過,主不在乎表現祂的預知,而是要幫助婦人,對付宗教的罪和污穢,才可以領受恩賜。比起直接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有效得多。在那婦人的水準,並不必討論人生的哲理,應該儘快進入個人問題。
  說到罪,總難免有不愉快的感覺,人多半想規避。
  無論如何,婦人無法叫她的六個男人來開會,也還不預備見證領人皈信。她把話頭轉向先知的宗教問題,哪個是正統信仰:先知又如何?要看誰的信仰正確無誤。
  從聖經記載看,人罪慾的發展,在嫉妒和兇殺之外,就是多配偶。多妻的情形常見,人也見怪不怪;其實,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反常情形,都出現過,而且表示權威和財富。還有一種情況,是系列式的多配偶,就是在同一時間只有一配偶,離婚再嫁娶,而在一生中有多配偶;這不是說婚姻的一方死亡,而是由離婚造成。實在說來,這是多配偶變型,二者並沒甚差別。
  主耶穌說,起初神造人是造男造女,二人結合成為一體,只有女子婚前不貞(fornication),才可以構成離婚的條件(申二二:13-17),否則就是使女子無端蒙羞,被稱為“淫婦”(太五:32)。韋斯敏斯德信條第二十四章6條說:“婚後犯姦淫,清白者一方可以提出離婚,並於離婚之後,視犯罪一方如同已死,與他人結婚可認為合法。”更有人以為聖經所說:“人若娶妻以後,見她有甚麼不合理的事,不喜悅她”(申二四:1),是指不道德的事,也有人以為任何“不喜悅”,即成為難以偕老的理由。彌爾敦(John Milton)在其“論離婚”文中,且以為心靈重於肉體,如果心意不同,不必身體勉強在一起。近代人慾橫流,各種淫亂,更叢出不窮了。
  如果遇到對方引向爭辯的論題,非好辯也,實在他是要逃避問題。在這種情形,一般人常以為是“教導”的機會,或以為該“為真道竭力的爭辯”,指出撒瑪利亞派的錯誤。其實,抱持此態度的人,常是“自我”在作祟;如果陷入這錯誤,往往會贏得辯論,卻失去所對辯的人。這絕不是個人談道的正確戰略,要儘量避免。
  看耶穌的榜樣。
  IV.對抗化升越。婦人說:“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0-24)
  婦人提出的問題,是千年舊帳。原來在尼希米率被擄歸回的猶大人,建城修殿的時候,參巴拉要求參與重建工程,遭到以斯拉和尼希米拒絕,為的是分別為聖;這就惹起他發怒,在基利心山上另起爐灶,集資建立一座聖殿,立他的女婿為大祭司(尼一三:28)。就是撒瑪利亞人“聖殿”;後來那殿毀壞了,但其山仍在,撒瑪利亞人在基利心山禮拜,就是婦人指着說的“這山”。他們自以為純正,與耶路撒冷對立,只信摩西五經,不承認其他的先知;他們以為摩西所說“耶和華立名的居所”,並非指耶路撒冷,而所謂“弟兄中興起一位先知”像摩西(申一八:18),還沒臨到。
  當然,耶穌知道,猶太教的問題,並不比撒瑪利亞人輕;問題不在於禮拜的地方,而在於到那地方禮拜的人。換句話說,問題的中心,是心中的問題。
  耶穌總不把注意止於外面的東西。外面的東西,不能使人真正滿足。祂從水,說到生命的活水;把外面的禮拜,說到心靈誠實的敬拜。罪惡出去,活水才可以進來;不看外面的,才可以有裏面的真敬拜。
  也許,婦人為了避免與生活有關的話題,故意以神學代替宗教,耶穌還是告訴她宗教的中心:敬拜。神是靈,永恆的神,無所不在的神,並不受時間的限制,並不受地點的限制,甚麼地方,甚麼祖宗傳統,沒有啥價值。那麼如何敬拜呢?主告訴她:父要人用心靈和誠實拜祂。
  真正的敬拜,必須先重生;沒有生命,怎能夠敬拜呢?這也正是耶穌對尼高德謨所說的:“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三:3)
  在這裏,我們必須指出,原文該是:父“尋找”用心靈和誠實拜祂那樣的人;“尋找”比“要”有力,並且是主導的。真正的宗教(religion)是連結,是宗從和教導;但不人的發明,是主的尋找,與“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一九:10),恰是同一字。這是聖靈的工作。我們看見佈道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一真神共同的工作。
  V.圓滿的結論。婦人達到了結論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祂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祂。”(約四:25,26)何等的福分!耶穌親自向她證實:“這和你說話的就是!”
  耶穌指出她的隱私,她看出耶穌是先知;耶穌指出敬拜的實質,她才承認耶穌是基督:“祂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這包括敬拜的事。人敬拜的阻礙,是罪的攔阻,使人不能得到活水,生命缺乏滋潤,無以消滅私慾的火;沒有耶穌基督作道路,真理,生命,人無以到神那裏,所以禮拜是徒然的,沒有真實的敬拜。注意:“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這裏說的,不是拜神,是拜父。這是說,先要有父神相同的生命,也就是永遠的生命。
  VI.永遠的果子。歸信耶穌基督的婦人,立即加入收割的行列。受她的影響,好些撒瑪利亞人也信了耶穌。他們的歸信,也同樣有兩個層次:敘加的婦人進到鎮上,逢人就見證耶穌說:“他將我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這可以看出那人是先知;更多的人,來見耶穌;“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他們不僅是半路信徒,不是二手信仰,是因聽了主的道:“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約四:39-42)
  婦人的見證,也是今天個人談道的範例:說自己的經歷,只是開始,但千萬不要作為結束;更進一步,必須引人聽耶穌的話,就是聖經的話。同時,不要表現自己;因為人表現自己,就不能彰顯基督。所用的言語,以簡單通俗為原則,像使徒保羅,雖然學問太大,卻不用高言大智,只用粗俗的話,介紹耶穌給人:“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裏,是本乎神,神又使祂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如經是所記:誇口的,當指着主誇口。”(林前一:30-31)

  達秘(John Darby)在英國,常同一名沒知識的婦女談道;那婦人並不認識聲名卓著的達秘。後來,她對人說:“有幾位青年神學生同我談話,他們深奧的知識,我聽了不懂;還是那個上年紀的人,他所說簡單的話,我完全聽得明白。”當然,她是達秘個人談道的果子。福音信息的內容,是要人聽了明白而得救,所以越淺白,傳播的效力越大,通俗而不庸俗低俗,能夠把阻力減低到最低限度,是重要的原則。
  個人佈道,還有一個決定的因素,就是熱力。
  敘加婦人得到了基督,“就留下了水罐子”,載欣載奔,急急忙忙跑到她自己的鎮上。為甚麼這樣?因為有熱力,福音的力量在她裏面,歡喜顧不得水罐子,不需要傳統的方法了,不再怕人知道她的隱私了;她不躲避人,而是去找人,逢人就見證。
  我們今天多麼需要這樣的熱力呢!
  英國波茨(Bath)溫泉,從史前時代就在那裏,已經有萬年之久。溫泉位於一個死火山口,蘊含43種礦物質,從羅馬時代,就相信它的醫治能力,在那裏建有浴池。那裏有銘記:

醫治的水泉湧流遠自有史之前,
它的能力沒有失散,熱度沒有低減,
流量沒有降慢;這說明它的泉源,
使它能夠進展,應得記念
使波茨城銘感。

These healing waters have flowed on from time immemorial,
Their virtue unimpaired, their heat undiminished,
Their volume unabated; they explain the origin
Account for the progress, and demand the gratitude
Of the City of Bath.

見Rev. Thomas Spurgeon:“Salvation by Grace” in The Fundamentals: A Testimony
of the Truth, ed. R.A. Torrey, Los Angeles, CA: BIOLA., 1917.

  這幅圖畫,也可以說明個人見證的泉源,在於內在的恆久熱力,不是只一五分鐘熱度,必須持久,才可以醫治有病的人。
  個人佈道雖然是有效的方式,但不要只着眼在速效,更不要把數字作為報告的資料。聖經說: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上,因為日久必能得着。…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
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
或是兩樣都好。(傳一一:1-6)

  個人佈道,就像是憑信心撒種。如果只看眼前,計算所撒出的顆粒,恐怕世界上的人會餓死。但我們看不到的是,種子落下去,就生長成第二代;復播種,復收成,就會有繁衍滋長。人類文化,就這樣由農業開始,延續。基督教的滋長,天國的擴展,也是如此。
  當然,個人佈道像群眾佈道一樣,最好有良好的訓練,充分的預備。不過,預備不僅是技巧,口才;首要的不是外面如何表現,是內心裏面有的,自然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