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Ecclesiatical History 教會歷史>> E.56. Uncle Cam 金綸叔

金綸叔

 

  金綸.屯送(William Cameron Townsend)於1896年七月九日,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洛杉磯附近的東谷(Eastvale),一間破舊的農舍裏,用布幔隔成臨時房間。
  他的父親維廉.屯送(William Townsend),一生沒有發財,卻持定誠實不苟的原則。他每天早晨,總要先讀三章聖經,主日則讀五章。早餐後,全家靈修--讀聖經,唱一首詩篇,然後禱告。維廉雖然耳聾,卻喜愛唱詩。母親嚴囑孩子,在父親唱詩走調的時候,絕對誰都不准發笑。維廉每次在結束禱告的時候,總是說:“願認識耶和華的知識充滿全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1917年,只讀到大學三年級的時候,二十一歲的金綸,到戈地瑪拉(Guatemala)去作聖經佈道推銷員。他略通西班牙語文,應付感到為難。
  他遇到一個青年,立即拿出學來的一套佈道法:“你認識主耶穌嗎?”那人一臉迷惘的神色,回答說:“我自己也是乍來本城,我不認得那個人。”原來西班牙語“主”(Senor)也是“先生”的意思;而“耶穌”(Jesus)讀如“哈蘇”,是他們平常的名字。金綸無以再說下去。
  金綸的西班牙語進步了,可以流暢的會話,也可以講道,並引人歸主。不過,中南美洲,有許多不同的部族,使用不同的語言,如果用他們各自的語文,他們會更感覺親切,易於了解,並接受福音。
  他的信心是活的,變成了實際的行動。他的信心會長大。他在一個小鎮住了下去,成為當地印地安基督教會的一部分,同他們一起生活,建立教會及學校,並且開始作翻譯聖經的工作。他第一本譯成的新約聖經,是凱奇圭(Cakchiquel)語文。在1926年,出版了凱奇圭語法手冊。
  1929年,凱奇圭語文新約聖經完稿。次年,由聖經公會出版。二十萬的凱奇圭人,有了他們自己語文的聖經。這是拉丁美洲印地安部族方言語文的第一部聖經。一個未受過正式語文訓練的人,在那時能有如此成績,實在難能可貴,可算是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以後的第一人。
  1934年暑期,金綸開始譯經人員訓練營,名為“威克里夫營”(Camp Wycliffe)。主要的教員,只有金綸和宣教士萊革特(Leonard Livingston Legters)。後來發展成為暑期語文學校,先後與數所大學合作,造就語文人才,並從事譯經工作。從戈地瑪拉,進而發展到墨西哥,秘魯,厄戈道爾,和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中南美洲國家。
  1942年,因為暑期語文學校這名字,並不能表示譯經工作的性質,需要分別建立機構,於是有威克里夫譯經會成立,基本譯經人員有五十名。
  少數部族的譯經工作,多需要在叢林旅行,耗時間既多,又不安全。金綸覺得有購買飛機的必要。1946年,威克里夫譯經會,有了自己的飛機,以後逐步增加,成為機隊,並組成叢林航空團契。
  到1971年,威克里夫譯經會的人員,增加到二千五百零四名,服事五百十個語文部族,分布於二十三個國家,包括各大洲。七十五歲的金綸.屯送,辭去總監督的職任。
  1982年四月二十三日,金綸.屯送離開了世界。

  許多人尊敬而親愛的稱他為“金綸叔”(Uncle Cam),其中包括國家元首及同工,都這樣稱呼他。
  近半世紀的同工語文學家派克(Ken Pike)說:“從第三世紀以來,沒有人像金綸.屯送一樣,努力想作那麼多的事,而在有生之年,親眼看見那麼多的夢想實現。”
  大佈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說:“在這個世紀為神使用以策進基督教宣道的,沒有人具有比金綸.屯送更大的遠象。他是我個人偉大的朋友,在大部分的事奉上給我啟發。”
  在離開工作的秘魯時,當時的總統泰瑞(Belaunde Terry)頒贈勛獎給他,稱他為“文字的使徒”。因為他不僅翻譯了聖經給部族人民讀,還創制了他們的文字,並教導他們讀。
  但當他開始作聖經推銷的時候,有一位資深宣教士,對他看了一眼,就下斷語:“那個瘦屯送,挨不過兩個月!”他錯了。幸而他的預言沒有實現。
  金綸看見少數民族的需要。他們沒有聖經,甚至連書寫的文字也沒有。他受感動滿足他們的需要。如果要完成主耶穌的“大使命”,傳福音給萬民聽,並教導他們遵守主的教訓,必須把聖經譯成他們的方言。“照聖經所說的”(林前一五:3)是基督福音的根據,沒有聖經何所根據?沒有聖經,怎知道甚麼是主的教訓?
  金綸絕不輕視非白人,甚至是沒有文化的人;他沒有種族優越感,能接受他們的風俗。有一次,金綸帶兩個土著新傳道人,去部族中間工作。有個鄉村婦女,在鍋上炒著螞蟻。金綸向她買了一些來,同去的年輕人看了有些為難;但金綸用手抓來就往嘴裏送,並且示意同伴照作。他們把從未嘗過的異味送下肚子,而且吃了不少。本來避開他們的印地安村人,也出來看他們,結果得到機會好好講了一場福音。
  他沒有受過神學教育。但他熟讀聖經,並實踐聖經中的教訓。他接受司可福(Cyrus I. Scofield)的解釋,並不是因為司可福是中美洲差會的創立人;他也不要求其他同工像自己一樣的接受。
  這樣,憑著單純的信心,沒有受過神學訓練的金綸,開始了這創新的工作,走在真理的古道上。
  有人說:“所謂‘新’的,不過是久被遺忘的舊東西。”在金綸來說,他的信念和原則,像聖經一樣的古老,但卻被認為是新的,至少走在別人前面十年。因此,遇到不少的反對:人總是抗拒新的東西。但後來,反對的人轉而為贊同他,支持他;也有的人採用了他的原則,雖則沒有公開聲明。
  金綸所創立的機構長大了。那孤單的道路上,漸漸有更多的人行走,荒僻的叢林裏,傳揚開救恩的信息,達到了許多被遺忘的角落,拯救了無數的靈魂。現在,暑期語文學校與威克里夫譯經會兩機構,合共有約六千名成員,分別來自約三十個不同的國家,非美國籍會員約佔其中百分之三十。工作範圍分布於全球五十多國家,已完成三百餘種部族方言聖經,在進行翻譯的近千種。
  神能使用一個平凡的人,作成不平凡的工作。這樣可以使我們看見,工作是神的工作,神是工作的主,神是神,人不過是神的器皿。

  威克里夫譯經會,至今仍然代表其創立者金綸.屯送的精神,遵照他所手訂的五大原則進行:
  1. 開拓新域。進到神的話還未譯成當地語文的地方。很多時候需要深入山野叢林,如使徒保羅“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羅一五:20)金綸非常欽佩中國內地會的創立人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作這樣的工作,不必顧慮熱衷名利的人競爭。
  2. 惟獨聖經。只是把聖經給沒有神的話的部族,不加注解,不推廣宗派。相信神的話會改變人的生命。1956年,有五名美國青年宣教士,在厄戈道爾被奧加(Auca)印地安土人殺害。威克里夫譯經會員拉結.聖特(Rachel Siant),是殉道者之一拿單.聖特(Nate Siant)的妹妹;金綸在事後不久,告訴拉結說:“你將要把那殺你哥哥的凶手,引介給厄戈道爾總統。”這聽來似是安慰的話,竟然成為預言。只在五年之後,拉結果然把奧加凶手之一欽茂(Kimo),介紹給總統;因為神的話把他改變成為基督徒。奧加本來是“野人”的意思,現在他們的族名改為“俄仁乃”(Waorani),是“人”的意思。
  3. 藉著語文。先有母語文字,是進入國語和主文化的橋梁。母語是在母親膝上學得“心的語言”,其他語言的基礎。世界上最好的文學是聖經。這是宗教改革後的教會所相信的。事實證明,宗教改革後的譯經,在許多地區促進各本國方言語文的發展。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曾訪問過秘魯的威克里夫基地,印象極深;他對新聞記者作證,稱許暑期語文學校的工作,“能使亞瑪遜河域的印地安各部族,熟習基本現代文明,以預備他們逐漸融合於國家整體生活。”
  4. 服事眾人。盡力之所能,服事所有的人,表現基督的愛,不問是敵人或朋友。秘魯的副總統,盛讚金綸的工作。事後,有人提醒他:“你不知道他們是歸正派嗎?”那位天主教徒回答說:“不要跟我提羅馬教和抗羅宗。事實是如果基督今天來到秘魯,像當年在巴勒斯坦一樣,祂會揀選屯送作為祂的使徒之一。”
  5. 信神全能。拒絕接受“不”作為否定的回答。他相信神能作人看為不可能的事,把一切所需要的,交託仰望神的預備。神供應人力物力。神敞開關閉的門戶。“要向著不可能嘲笑,並呼喊:‘必然成就’。”在金綸有生之年,看到不少這樣的事例:原來關得嚴緊的門,似是山窮水盡,毫無盼望;經過迫切的禱告,憑著信心踏出腳步,門就敞開了,耶利哥的城牆倒塌了,變成坦途。
  金綸.屯送離開了世界,但有許多後來的人,循著他所踏出來的路徑,向前走去。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