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Bible Studies 聖經研究 >> B.19 Notes On Lamentations 哀歌箋記

哀歌箋記

 

哀歌簡介

  哀歌的希伯來名是Ginoth,希臘文為Threni,都是“哀歌”或“輓歌”的意思。拉丁譯本稱為“耶利米哀歌”。

主旨:

  猶大人犯罪,神藉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人民被擄分散。國破家亡,耶利米坐下,為聖城和聖殿悲悼,哀哭流淚。但他知道,這不是沒有指望,不是滅絕,神因祂的信實,必再施憐憫,賜下復興。

鑰節:

  第三章22至23節“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

書中的基督:

  哀哭的先知耶利米,預表基督。六個世紀之後,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穌,也為同一座城面臨毀滅的命運哀哭說:“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奉差遣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太二三:37-39)
  耶利米像基督一樣,與耶路撒冷和人民的災難認同,為他們悲哀。他忍受傷痛(一:12,三:19);忍受仇敵的藐視,譏笑(二:15-16,三:14,30),成為背負全民罪孽的羔羊。

  先知不僅有詩人“哀郢”“國殤”的悲國悼亡情懷,寫出離騷的詩篇,他更知道,是人民的罪,招致神的震怒,而有失去國權被擄的結果。他更知道,因為神的信實和慈愛,當悔改歸向神,仍然有蒙恩的光明盼望。單有悲國愛民是不夠的;必須明白神的心意,為國人禱告,並引導他們歸向神。


  聖城何竟荒涼

  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哀一:1)

  以色列經過幾許滄桑,有得勝的歡愉,也有失敗的悲哀;從所羅門榮耀的巔峰,落到分裂殘存的兩個弱國,最後北國先被亞述征服,南國猶大也隨而淪於亡國被擄的低谷。
  先知耶利米,雖然生值猶大國的末季,已不復是大衛,所羅門的黃金時代;但在他事奉開始的早年,也曾見到過青年有為的約西亞王,帶來宗教的復興(耶一:2-3)。狂飆忽來,摧折了他們的棟梁,也毀滅了國家的希望:約西亞王的英年早逝,使猶大的歷史,急遽的翻到了末後的一頁。
  撫今追昔,耶利米不勝傷感。他開始寫著: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
  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
  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現在成為進貢的!

  當猶大國的盛時,通往錫安的大道上,有許多去守節期的旅人;甚至外邦人也來參與熱鬧(哀一:4)。現在,那路徑早荒涼無人走了。耶路撒冷再也沒有誰願意看上她一眼。
  到西底家登上王位的時候,微弱的猶大,已經到了日薄西山。但鄰近的幾個小國:以東,摩押,亞捫,推羅,西頓等,在埃及主使之下,還尋求與猶大結盟(耶二七:2-3),目的自然是共同敵擋巴比倫。但人的謀算,終歸於虛空。最後,人人把耶路撒冷當作污穢,撇棄不再理會她。

  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為不潔之物;
  素來尊敬她的,見她赤露就都藐視她;
  她自己也嘆息退後。她的污穢是在衣襟上。
  她不思想自己的結局,所以非常的敗落…
  (哀一:8-9)

  當然,周圍列國對於罪的觀念很淡薄,不是因她犯罪離棄她。但神不能容忍罪惡:她背離耶和華她的丈夫,與外邦行邪淫,污穢沾染了裙裾。這是因為她只顧眼前的歡樂,不顧念將來,神的審判超過她的眼界,所以任意妄行。
  但一時之間,她的審判就來到了。“她榮耀自己,怎樣奢華,也當叫她照樣痛苦悲哀;因她心裏說:‘我坐了皇后的位,並不是寡婦,決不至於悲哀。’所以在一天之內,她的災殃要一齊來到…”(啟一八:7-8)公義的神,必要施行審判:不分別為聖,作淫婦的結果,要遭受痛苦,陷於敗落。


  上主何竟發怒

  主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哀二:1)

  古時人民聚居,在周圍築造城牆,把城內和城外分開,以保護社區的人,免受野獸的傷害,敵人的侵掠。
  詩人歌頌耶路撒冷的華美說:

  錫安山,大君王的城,
  在北面居高華美,為全地所喜悅;
  神在其宮中自顯為避難所。(詩四八:2-3)

  耶路撒冷建造在山上,易守難攻,形勢雄峻。不過,山並不是高得不可仰攀,城不是堅到不能攻破;即使依當時的標準衡量,也遠不算舉世無匹的巨城大都。其地位所以重要,是因為有神立名的居所在那裏。積四十年的事奉經驗,使耶利米知道:人之所以能作“堅城,鐵柱,銅牆”(耶一:18),是因為他肯把寶貴的和卑賤的分別出來;人能經得乾旱炎熱的試驗,是因為倚靠神的膀臂(耶一七:7-8);怯懦的人會好像甚可怕的勇士,是因為全能的神同在(耶二○:11)。離開了主,人就不能作甚麼。那正是發生在耶路撒冷的事。

  主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
  祂將以色列的華美,從天扔在地上;
  在祂發怒的日子,並不記念自己的腳凳。
  (哀二:1)

  有一天,敵人所築的土壘,越過了耶路撒冷的城壕,巴比倫的鐵騎,衝破了城牆的缺口,踐踏著街道上的屍體;殘破的猶大國,面臨最後悲慘的厄運:“耶和華定意,拆毀錫安的城牆;祂拉了準繩,不將手收回…錫安的門,都陷入地內;主將她的門閂毀壞,折斷,她的君王和首領,落在沒有律法的列國中”(哀二:8-9)。太晚了,他們學到的功課:神撤去葡萄園的籬笆,她就只有被吞滅,踐踏(賽五:5)。
  耶路撒冷不分別為聖,將外邦的偶像污穢,帶進了神的城中,顯然城門已先失去了效用。他們的假先知,在那裏宣講虛假的異象和默示,說不出於神的預言(哀二:13-14)。因此,居民沉陷在罪惡中,不肯回頭,終於遭受神的烈怒。
  今天,教會的問題,是自己拆毀了信仰的城防,任由虛假的異端侵入;不分別為聖,跟外邦混雜,接受邪惡的習俗,還以為榮耀,不肯悔改。神能離棄祂所揀選的耶路撒冷,也可以將祂的燈台挪去,使教會荒涼。願我們知所儆戒。


  先知何以堪此

  因我本城的眾民,我的眼使我的心傷痛(哀三:51)

  國破家亡的亂世百姓,像是失去父母的孤兒,所經歷的患難,忍受的困苦,非是親自遭遇過的人,真難以體會。
  有國家存在的時候,對政治的敗壞感到失望;但失望的原因,是關心和寄望,感受到約束和不滿,是由於國家還在。到國家從地理名詞變成了歷史名詞,那是何等的失落感!
  先知比普通人的感性更銳敏,因為他是神設立的守望者,可以看得遠,早就看到地平線上升起的危機:當城中的人仍在沉睡的時候,他看見邊境的烽火,敵騎的煙塵。他發喊聲要喚醒人離開罪惡,所得的反應是嘲笑,怒罵,迫害,不肯回頭。反對神的人,把神的使者囚在地牢中,以為這樣就可制止神的忿怒,得到平安;實際上,只是神的僕人在受苦。不過,奇異的是神竟不管到底。現在,一切的理想和希望,都被徹底粉碎了。在對地上的事無望的時候,想到了呼求天上的神(哀三:41-45):

  我們當誠心向天上的神舉手禱告…
  你以黑雲遮蔽自己,以致禱告不得透入。
  你使我們在萬民中成為污穢和渣滓。

  神在人最無路可走的時候,竟然不給他開路,反是造成他困窘的原因:“我哀號求救;祂使我的禱告不得上達。祂用鑿過的石頭,擋住我的道,祂使我的路彎曲。”(哀三:8-9)
  神使屬祂的人受苦,與使世人受苦不同;神對於世人,是施刑罰,但對於兒子,卻是管教。管教中有愛,管教是有期望和目的。神要祂的子民經歷痛苦,使他們認識,失去神救助的結果,就成為污穢渣滓,就悔悟轉回,歸向神。那位父親的慈愛不會改變,長久的期盼浪子歸家,祂能等到漫長的七十年。
  先知在痛苦的現實中受煎熬:黑夜極深,泥土沉厚,要把生命的種子壓碎:不能把今天移去,但對著朝陽用信心歌唱:

  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
  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
  你的誠實極其廣大!(哀三:22-23)

  是這超越環境的信心,支持著先知,能夠堅強的為主作見證,不肯妥協尋求容易的出路。正如保羅所說的:“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7-18)


  危城何其可哀

  都不信敵人和仇敵能進耶路撒冷的城門(哀四:12)

  許多人的錯誤,是把願望和信心混亂了。
  信心和願望不同。信心是根據神的話,信神所說的,必照樣成就。願望是出於人樂觀的想法,但願如此。全知全能的神是永活的,所以能夠為祂所說的話負責;人的知識有限,生命也是有限的,不能夠看得準,更沒有力量控制事情的發展。
  耶路撒冷所倚靠的,正是那種沒有根基的信心。他們以為自己是神的子民,有耶和華立名的聖所在他們中間,正像是抓住了質,保證神會負責。在另一方面,他們又進行外交,得到了埃及的應許支援(賽三○:1-7)。但等到巴比倫兵臨城下,埃及竟沒有照約應援。他們堅守候救,引頸南望,像在大旱中望雲翳。一年過去了,天空沒有一點雲的影兒:

  我們仰望人來幫助,以致眼目失明,還是枉然;
  我們所盼望的,竟盼望一個不能救人的國!
  (哀四:17)

  埃及向倚靠它的人,作了蘆葦的杖:正要扶住它,身體的重量使它折斷了。苦候救援的耶路撒冷,生機漸漸的減弱:糧食用盡了,孩子哭喊著要餅吃,聲音慢慢衰弱,最後,完全停止了;他們得不到食物,自己卻作了別人的食物。“慈心的婦人,當我眾民被毀滅的時候,親手煮自己的兒女作為食物”。正如神所預言的:他們在受仇敵圍困窘迫的城中,要吃兒女的肉(申二八:53-57)。水源也告缺乏,乾渴使人近於瘋狂。因飢渴無力倒在街上的人,枯瘦黝黑如同槁木,跟死人沒有分別(哀四:3-10)。這樣驚心動魄的情況,只有身臨其境的人能夠描述,卻是在進入應許之地以前,神早就預先警告他們了。

  地上的君王,和世上的居民,
  都不信敵人和仇敵能進耶路撒冷的城門。
  這都因她先知的罪惡和祭司的罪孽,
  他們在城中流了義人的血。(哀四:12-13)

  不可想像的事,終於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人都以為不可能的事發生了。耶路撒冷終於陷落了。從居高華美的地位,淪落到被人踐踏,以至成為萬民中的污穢和渣滓。這不僅是政治的失敗,而是宗教的失敗:背叛神的先知和祭司,引百姓走入迷途(耶五:31;彌三:11)。國之興亡,領袖有責,能不謹慎!
  願教會不作危城,追求聖潔,遵行神旨,傳揚福音。


  復新何時臨到

  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求你復新我們的日子(哀五:21)

  如果人以為行惡犯罪,再回到神的面前,是很容易的事,那麼,他再退後失落,也必不困難,因為他還未有過真正悔改的經歷。
  罪是有權勢的。“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約八:34),奴僕必須受主人的轄制,沒有自由可言。因此,犯罪的人想要脫離罪,難以得到主人的同意,不論你發表多少宣言,作多少努力,都不會有效果;即使你有心回轉,也是回不到正路,轉不了方向,即使你要復興,重新開始,也是興不起來,不能夠復新,卻是依然故我,真是積重難返。這就如在嚴冬裏凋零枯乾的樹木,想要自己回復生機,萌發新芽,完全沒有可能;必須春風吹醒大地,送入綠色的新生。
  要想回轉復新,必須有更大的能力。誰願意萎縮在冬天?誰喜歡作亡國的枯樹?但春風是喚不回來的,生命不是任何人能賜下的,必須是由生命的主。
  先知看到人民的罪惡敗壞,奉神的命,多次警告過他們,遭受反對,迫害,他仍然盡自己守望的責任;可惜,國人拒絕悔改,硬著頸項奔向滅亡。然後,先知身經亡國之痛,目睹殘破的城垣,他的眼成為淚的泉源,他向神呼求說:

  耶和華啊,求你記念我們所遭遇的事,
  觀看我們所受的凌辱。
  我們的產業歸與外邦人,我們的房屋歸與外路人。
  我們是無父的孤兒,我們的母親好像寡婦…
  冠冕從我們的頭上落下,我們犯罪了,
  我們有禍了!(哀五:1-16)

  但需要回轉是一回事,真正的回轉是另一回事。犯罪不僅失去神的賜福,蒙受物質的損失,更使神的子民失去榮耀,以至神賜的冠冕,從頭上墜落。不過,羞辱與失敗,並非復新的充分條件;看自己只有絕望,應當轉向神: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
  我們便得回轉;
  求你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哀五:21)

  漫漫長夜,人怎樣呼喚,總是無法引來曙光。只有神掌握著太陽的樞紐,祂略一轉動,就會全地大放光明。
  今天,我們不要以為黑暗是必須接受的現實,必須仰望那位掌管萬有的神,求祂,求祂賜下復興。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