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與文宣 >> 約拿書:逃兵懺悔錄![]() |
|
逃兵懺悔錄
“Confessions”這個字,在中文譯為“懺悔錄”;但原意不只狹隘的懺悔而已,也有“承認”的意思,有時並包括讚美歌頌。在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354-430)的懺悔錄,所見的就是這種崇高的文體。至於盧騷(Jean-Jacques Rousseau, l712-1778)的懺悔錄,則似乎只是情感上的發洩:
不過盧騷的文字技巧方面,還是很高的。至於近年的所謂“懺悔派文學”(Confession Literature),則流於只是無恥的暴露,以吸引人注意的自白;有時這種“自白”,且是虛構的情節,出於幻想,更加沒有價值。 不遮掩自己的缺失 約拿書中坦白述先知的缺點,其坦白的程度甚至會使我們驚異,以為神所使用的僕人為甚麼會這樣;有時會覺得他簡直是小孩子在鬧脾氣。特別是華人,讀中國古時賢臣良將的故事,都是十全的聖人,像是不食人間煙火;但缺乏真實感。聖經是神真理的話,顯示約拿像以利亞和別的先知聖徒一樣,“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參雅五:17),如此,就越加生動,可親,有立體感;使我們覺得,如果在轉過街角時碰到他,也不會出於意外;而且他也可能就站在你教會的主日講台上。耶和華的話臨到約拿,叫他去向尼尼微的居民,宣告神的信息。他卻不向東走,而向西行;不走陸地,而走水路;不去梯山,反要航海。這顯明完全與神的旨意是相對的。他付船價,得艙位,都沒有經過困難;那知卻不是始終一帆風順。海中起了風暴。本來是水天相接碧波無堤,現在天空和海面,都成了沉鬱的鉛色。
相信約拿在搜索記憶,寫這自白的時候,仍然是十分痛苦的。就像我們讀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可以感受到他深沉的痛苦;絕不是輕易的,更沒有那種嬉笑的態度。但約拿在水手和乘客面前,公開宣佈他是個逃跑的先知,他所行的跟所信的違背,背逆所事奉的神;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何況那些水手們,可能大部份是腓尼基人。 不誇伐自己的成功第三章是約拿書中最短的一章,以寥寥數語,敘述佈道史上最偉大的事蹟。如果叫今人寫一篇“尼尼微宣道紀”,或“我改變了尼尼微”,不知該作多少渲染,搜集多少形容詞,來歌頌自己。這短短的幾句話,大題小作,只有約拿會這樣寫法。我們稱約拿書為小先知書,但不是說約拿是小先知。其實約拿是最大的先知。首先,約拿是唯一豫表主耶穌死而復活的人,這是說他的事奉意義大。主耶穌說:
原來照神的定旨和先見,約拿從魚腹中被吐出來,這件超然的神蹟,是豫表主耶穌從死亡中回來,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有的事。可見他的地位有多麼重要呢!
聖經又說:“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拿四:11)其規模之大,可想而知。但約拿宣告主震怒將臨的消息,只走了一日,竟使自尼尼微王以下,舉國悔改,改變了整個世代。這是何等大的能力!而且這個由死亡中回來的先知,必然是以最激切的態度,宣佈這急迫的驚人消息;他視死如歸,向罪惡挑戰,斥責人的過犯。只有這樣的工作,才會有這樣的效果,真是盡上最大的努力。尼尼微王的悔改,帶來政治與道德上的更新,延遲了對以色列的侵略;使以色列國得以有迴光返照的復甦,更顯明神的忍耐與寬容(參王下一四:24-27)。從人的方面看來,這位偉大的先知,也間接的作了以色列的救星。 榮耀要歸於神 約拿書第二章,是全書最榮美的一章,有信心的禱告,而用頌讚結束。在魚腹中的禱告,只有禱告者自己和接受禱告的上帝能夠聽到;當然大魚也可以聽到,但它不能領會,也不會表達。這懺悔的禱告記錄在聖經中,是從神來的。 在舊約聖經中,約拿逃避神使命的地方約帕,成為使徒彼得在新約時代,把福音宣揚到外邦的起始地方(參徒一○:)。那位“創造滄海旱地之上帝”(拿一:9),原來從起初就不曾棄絕外邦人。約拿終於明白了祂是隨自己的旨意行事;彼得也見證上帝“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徒一五:14)神藉著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使我們“藉著祂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參弗二:12-19)我們也該像約拿單一樣,寫出那樣的見證文字,頌讚神的救恩。因此,我們該除去種族成見,愛與我們意見不同的人,在政治經利益上與我們有衝突的人,甚至愛反對迫害我們的敵人。一句話,凡是把我們自己放在神旨意之上的,都是罪,都該悔改。願文宣士都像約拿一樣的誠實,言行一致。
|
|
-- www.AboutBible.net --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