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腓利門書:說項書信

說項書信

 

  常聽說文人相輕,有的也相妒。但偶爾也會有相愛相提摯的例子,就傳為美談。唐朝的楊敬之,就是這樣的人。有個無籍籍名的文士項斯,由江東初到首都長安,拿著作品向楊敬之請益。敬之見了,大為欣賞;不但不怕他將來有成就,越過自己,橫加嫉妒,反而贈詩揄揚:

  幾度見詩詩盡好,
  及觀標格過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處逢人說項斯。

此詩傳誦長安文壇,項子遷也就有了名聲,擢登上第。因此,說項成了介薦的佳話,並且延伸有說情的意思。
  現今的世道人心敗壞,特別是在官場中,請託關說,不但盡失舉才的本意,反而有徇私援引的嫌疑,不算是件好事。但對於基督徒來說,未嘗不可作為憑愛心而行的善舉,只要作得合宜。保羅在獄中寫給腓利門的書信,就是這樣的一個美好見證。

  誰向誰寫信

  楊敬之寫的介詩,如同一般的介紹信“To Whom It May Concern”但保羅寫的書信,是有特定的受信對象的。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寫信人與受信人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在一般情形之下,我們願意寫信給誰都可以寫,可以有自由,正如我們自己也常收到許多廣告信;但不一定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常要看是誰寫給誰的信。
  保羅是寫給“所親愛的同工腓利門,和妹子亞腓亞,並與我們同當兵的亞基布”(門:1-2),是在主內同心同工的;這與世俗泛泛之交不同。而且保羅對於腓門的靈性有認識:“因聽說你向主耶穌和眾聖徒有愛心有信心;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作的。”(門:5-6)
  既然所寫的信有特定的對象,這種個人的認識非常重要。對於一個不屬基督的人,或缺乏信心愛心的人,他只會自私顧己,寫這樣的信要他作好事,會使他勉強,叫他作難。另有一種人為善是看人情,是看人不是看神,他所作的在神面前不能蒙記念,對他是沒有益處的。只有知道“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作的”,這樣的人既不是為了自己得人的稱讚,也不是為了收買人心;存心對了,所作的才有永存的價值。
  至於寫信的人,是“有年紀的保羅,又是為耶穌基督被囚的”(門:9),是受尊敬的使徒,腓利門有責任也有心意要“伺候”他。保羅深信他“必順服,並且知道你所行的,必過於我所說的。此外你還要給我豫備住處”(門:13,21-22),這都確切表明相知之深。在主內這樣的交契,可以推誠信託,知道他不會虛假敷衍應付。
  這樣在主內的團契,如手如足,如兄如弟,有生命上的關連,是多麼的可貴啊!
  建立在雙方共通的團契與了解的根基上,凡事可以相共,然後可以談為第三者說項。

  為誰說項

  保羅在信中說明:“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阿尼西母求你──他從前與你沒有益處,但如今與你我都有益處──他是我心上的人。”(門:9-12)
  保羅把阿尼西母,腓門家的逃奴,比作他晚年所生特別疼愛的幼子。“這有年紀的保羅”,被囚在羅馬的監獄裏,看來很少有活到復得自由的希望;但他在患難困苦之中,用福音生了這個屬靈的兒子。並且從這青年人身上,看到了福音的大能給他新的生命,有了明顯的改變;保羅心靈上得了安慰,在肉身也有人可以陪伴服事。
  他特別強調這轉變的重要:阿尼西母(此名是“有益處”的意思)在舊生命中的時候,名為“有益”,實是無益,徒有好名而具惡行;如果這樣的人留在身邊,不過是眼中的刺肋下的荊棘,全無好處。現在神福音的大能轉變了他,使他的生命成為有價值的生命;而且他的價值擴展了,不但對原主人有益,也是對使徒保羅有益,這效用可以連鎖擴展,影響到全整基督的國度,激勵許多的人。
  保羅特別說明,他與所介紹的人結識的經過,也見證其生命改變的事實。在這裏,他用阿尼西母的名字,作巧妙的雙關語(Pun),使寫信的重點顯明而突出。在使用雙關雋語時,要記得需技巧而自然,不要特別去繞遠路,不要隱晦難明,或使人誤會;更不要顯得輕挑,謔而近虐,使人受傷害。
  寫信說項的人,也該說明他與所介紹的人間的關係:這不只是一項客觀的評價,而是加上主觀的參與:“他是我心上的人”,就是這樣的斷語。如此,可以引起以下的請託,受信者也好準備作不同的考慮。

  為何請託

  明顯的,寫信的人必須清楚說明,他希望受信人作些甚麼,如何去作。保羅所要求的,是腓利門准許阿尼西母脫離奴籍,作自由的人:

他暫時離開你,或者是叫你永遠得著他。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在我實在是如此,何況在你呢?這也不拘是按肉體說,是按主說,你若以我為同伴,就收納他,如同收納我一樣。(門:15-17)

  對於過去的劣行,錯已鑄成,保羅不為阿尼西母曲解強辯,更沒有諉過於舊主人,說在你一方面也有責任;卻把一切恩怨,歸諸於神的預定旨意,說逃奴的暫時離開,或是作成永遠得著的道路。用這種態度看人生,是最高的生活藝術,是相信神的表現。如果譯成簡單的定理,就是:“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這“得益處”的人,不只是阿尼西母,也是表面上的受損害者腓利門。因著同樣的理由,約瑟雖被他的哥哥們出賣到埃及,並不懷怨,卻:“從前你們的意思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參創五0:18-21)我們要看全面,不可拒棄構成整全的任何一部分;我們要達到完美的目的,但不可排斥過程。神是良善的,完全的,祂的旨意是如此;我們也該效法神的良善完全,饒恕別人。如此,保羅做發了腓利門饒恕的動機。實際上,我們在今世的生活中,面臨著數不清的“得”與“失”的抉擇;暫時的“失”換來永遠的“得”,是至大的得益。
  保羅的目的,不只是消極的勸說,更是積極的要求排利門愛心的接納。他所用的邏輯是:我既以阿尼西母為親愛的兄弟,你更應該以他為兄弟;我不以他為恥,你也該不以他為恥;你既接納我,也該接納他。如此,你失去了一個奴僕,得著了一個兄弟;“奴僕不能永遠住在家裏”(約八:35),兄弟卻是永遠親愛,並且同一生命。這彷彿是說:“那使人成聖的〔主耶穌基督〕和那些得以成聖的〔眾聖徒〕,都是出於一;所以祂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來二:10-11)如此,我們在基督裏同得基業的,都該是弟兄,也該彼此相愛。

  請託者負何責任

  保羅在此已立好了最好的釋奴理論基礎,是在基督救贖的愛,是極高明的;同時信者為弟兄,也是廣闊而穩固的。但愛心不是“我有愛心,你作犧牲”,慷他人之慨。在迦百農,四:個人抬癱子來見主耶穌求醫,因為人多不得近前,就想到上房;子,拆通了房頂,縋到主面前,得主醫治痊愈;他們不但要有信心,且要有愛心,想到誰負責賠償修補房頂。如果癱子治好了,他們感謝讚美主,揚長而去,他們的信心對房主的房頂漏水,不會有多大幫助。
  在林肯初時提出的解放黑奴方案,曾主張對奴隸主人予以財務賠償。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請託者,保羅寫道:

他若虧負你,或欠你甚麼,都歸在我的帳上;我必償還。這是我保羅親筆寫的。我並不用對你說,連你自己也是虧欠於我。兄弟啊!望你使我在主裏因你得快樂;並想你使我的心在基督得暢快。(門:18-20)

雖然以保羅在主裏的德望,他仍然彷彿親筆立據一樣,願意代為阿尼西母賠還罪債。這才是真實的愛心。在另一方面,他以行善愛人助人為樂,必須要付代價,那是個人的事情,別人未必以此為樂。雖然他可以吩咐腓利門這樣作或那樣作,他也知道腓利門會順服,但他不願代作主張,為要叫腓利門的“善行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門:14)“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詩八五:10)我們看見了真正的均衡與和平。這又是何等高潔的風度啊!

  從腓利門書,使我們看見了一封請託信的模範,洋溢著豐富的愛心;所表現的不止是字句,構思佈局,而是生命的流露。就屬靈的意義來說,聖徒的生命與生活就是“薦信”,是向人介紹基督(參林後三:1-3)。我們是基督的信,也是基督的信使,“替基督求你們〔世人〕與上帝和好。”(林後五:20)這自然包括用言語和用文字兩方面,更加上生活的見證。
  我們很高興,這麼一封最美最感動人的說項信,是在約二十個世紀之前的一位使徒,受聖靈的感動所寫的。教會的先聖先賢們,也相繼使用書信,介紹基督,勸人與神和好,並稱譽介紹同道同工,作了各種的美事。但在今天,我們常見的是說人壞話的,很多人似乎是“生平不解說人善,到處逢人藏項斯”,反楊敬之之道而行。這是愛心冷淡的結果。難道今天我們就沒有聖靈,豈不是也該把文字作正確的運用,來造就人,傳達使人和好的和平信息嗎?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