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提多書:書信的交託

書信的交託

 

  使徒保羅奇妙的轉變,在大馬色路上歸信基督,似乎為教會歷史上的一個突然事件。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出,保羅很注意救恩的持續性,他相信神全智全能的奇妙計劃,過於相信“偶然”。因此,他是“憑著上帝選民的信心,與敬虔真理的知識,盼望那無謊言的上帝,在萬古之先所應許的永生,到了日期,藉著傳揚的工夫,把祂的道顯明了。”(多一:1-3)
  他對神有系統性的了解;他認識神的永恆性,也認識祂的啟示和工作,有其必要的持續性。所以我們看見他在工作上,非常注意繼起的接班人。訓練的方式之一,是在讓他們跟隨同工實習之後,把他們留在一個地方,交託他們獨當一面,給他們獨立發展的機會。當然,在初期教會工人缺乏,確有這種需要;現在也有,或更有這樣的需要。因此,保羅在以弗所工作了約三年的時間之後,因騷亂而不得不離開,就在"往馬其頓去的時候,曾勸〔提摩太〕仍住在以弗所。“(提前一:3)又在某次旅程中,把提多留在革哩底(多一:5)。
  保羅時常注意神給他福音的託付(參加二:7),知道“這傳揚的責任,是按著上帝我們救主的命令交託了我。”(多一: 3)他也知道,白己的年齡漸漸加增,必須培養繼起的人,因此,他告訴提摩太:“我照從前指著你的豫言,將這命令交託你,叫你因此可以打那美好的仗。”(提前一:18)這樣,這戰爭不會因他去世而停頓,正像神埋葬了摩西,即興起了約書亞,繼續祂的工作。保羅也看出,這福音的聖戰,不但不是要在明天結束,並且也不一定在下一代結束,而且必須更新而擴展;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告訴提摩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
  保羅說:“現在寫信給提多,就是照我們共信之道作我真兒子的。”(多一:4)是把他看作福音真道的繼承人。又說:“我打發亞提馬,或是推基古,到你那裏去的時候,你要趕緊往尼哥波立去見我。”(多三:12)也是基於同樣的著想,而作的安排。
  到今天,我們也看見在聖工上同樣發展的規例:一個領袖的離去,常是新領袖興起的機會;一個新領袖到新的工作環境,會帶來新的局面。
  文字的功能,在這交託的事上,極為適合。

  必先正行以理行政

  提多雖沒有極卓越的才能,或特殊的恩賜;(至少在聖經中未特別說到這些)但保羅認為他是忠誠足可交託工作重任的。可能是保羅在以弗所或哥林多居住的期間,開始了在革哩底的工作,然後把提多留在那裏,繼續有待完成的工作(參多一:5-9)。提多所負的責任,是廣泛而重大的,包括在各城的教會中設立長老(即是監督)。可見他是保羅的全權代表,有屬靈的權柄。提摩太前後書和提多書,在教會傳統上併稱教牧書信,是因為其中指示教牧的資格及工作原則;但提多和提摩太的職權,實在遠超過現今一般教牧的範圍了。
  在這裏所列長老(監督)的資格中,沒有特別可以吸引我們注意的;倒是未曾列舉的,值得我們注意。我們今天的標準,是要有工作的表現;因此,注重才幹,以無能為最大的羞恥。但這裏所要求的,完全未說到才能的問題;只是在消極方面,要求沒有敗德的劣事惡聲;在積極方面,要有愛心聖潔的品德。這樣,“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
  保羅是深信行為最為雄辯,生活上的香氣比教訓的聲音更響亮。如果教牧率之以正,必然收到不令而從的效果。作牧羊人跟放豬奴不同。放豬是要在後面用杖趕豬群前行;而好牧人是走在羊草的前面,羊群跟隨他的腳蹤而行。

  傳揚善道用以導善

但你所講的,總要合乎那純正的道理。…因為上帝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公義自守,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多二:1,11-13)

  作為神的僕人,沒有人可以否認教義的價值。保羅所說的“道理”“教訓”,當然遠比後世系統性的教條早了好多年;他所指的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提前六:3)這裏面不包含各種難以確定的猜測,也沒有哲學上的爭論,只是“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彼後一: 3)。“生命”的事,是關於救恩的真理,就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為人的罪釘在十字架上;“祂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信祂的人,得蒙稱義,得永遠的生命。“敬虔的事”是祂“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多二:14)。因此,聖徒應有與蒙召的恩相稱的聖潔生活,熱心為善,直到主臨。
  這些善道教訓,在當時已有初步文字的記載流傳;但保羅勸勉聖徒,要在生活上見證生命之道,使道在生活上表現出來(參排二:15),並有權柄能力作見證。

  不在理論而在倫理

  我們得救不是靠自己的義,而是在於信耶穌基督而得稱義(參徒一三:39)。“到了上帝我們救主的恩慈,和祂向人所施的慈愛顯明的時候,祂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祂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多三:4-5)
  這生命的改變,是“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豫備所要叫我們行的。”(弗二:10)不在於虛空的妄言,空談和理論,而要“使那些已信上帝的人,留心作正經事業〔留心行善〕。這都是美事,並且與人有益。”(多三:8)
  在晉朝的王夷甫(衍),喜愛清談,時人清談成風氣,以至不務實踐,不顧國計,終於神州陸沉,後人以為此為晉祚衰亡之因。近代科學進步,知與行分開;建築師不必會造門窗,像古時的木匠一樣,機械師也不必自己會各樣手藝,像文藝復興時代的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但在屬靈方面,行與知的分開,是不健全的現象,至於有知無行,更是嚴重的病態;事實上,有知無行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有言無行倒是不少見,但那不產生行的果子的言,是否是真的知,也很有問題。信心是生發愛心的,愛心很難離開行動的表現而單獨存在。
  在結語裏,保羅再次提到:“我們的人要學習正經事業,豫備所需用的,免得不結果子。”(多三:14)屬主的人,原沒有從事聖工與俗務之分,只要是為主名而作的善行善事,正經的事業,都是為主結果子。這不是宗教改革或清教徒運動以後的新思潮,實在是聖經早就有的觀念和教訓。
  在初世紀的教會,有一個特點,就是愛主內的肢體,關心別人的事。這不是注意自己的小團體,山頭主義,為要顯耀自己巴別塔式的成就;而實在有廣大的心胸,視各地的教會同為主的身體。“與人有益”,是與不要分門結黨的警誡相連的。在“結果子”這句話,指的是愛心捐輸的果子;因為在此以前,是提到“你要趕緊給律師西納和亞波羅送行,叫他們沒有缺乏。”(多三:13)顯然是指幫助他們,供給他們的需要,奉差外出為主作工,宣揚福音。求主憐憫,使我們會顧別人的事。

  說到這裏,想起華人信徒的缺欠,在於對教會真理,一般沒有深入的認識。因為所見太過狹窄,所以喜立小圈子,成了本位主義。因為所見太過短淺,所以只顧眼前歡,少為將來打算,往往人亡政息;一個領袖過去了,工作也衰沉下去。這是很可惜的事。更有的人,不但不培養繼起的人,反加以嫉妒迫害。在讀聖經時,我曾幻想掃羅協助培植大衛,作接班人,該是多麼理想的事!
  在這封書信裏,使徒保羅特別注意“交託”的事。當然我們知道,文字聖工不但可及於遠方,也可及於遠代,因此,他寫了“教牧書信”,實在就是“交託書信”。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