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帖撒羅尼迦後書:宣道雙翼

宣道雙翼

 

所以弟兄們,你們要站立得穩,凡所領受的教訓,不拘是我們口傳的,是信上寫的,都要堅守。

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二章15節


  當我們說“子曰”,並不表示我們見證親自聽見孔老先生講話;說“詩云”,並不等於聽過鄭風衛風,或雅,頌之類。這只表示看見過書對我們說話。
  對於基督徒來說,“經上記著說”,表明聖經“因信仍然說話”;“記”跟“說”是一件事。我們通常也是把“語文”當作一個實體。有“語言”而沒有“文字”,是文化落後的記號;“語言”跟“文字”差別距離大,會使教育文化的進展受到阻礙。這是早經證驗的事實。
  在研究教會增長時,發現一項事實,就是注重文宣聖工的,增長穩定而持久。另一種教會,開始蓬勃一時,但忽略文宣,教會增長停止了,由遲滯而停頓,並且衰退;原因是真理的根基不深固,所以易於枯萎。
  帖撒羅尼迦的教會,是保羅在第二次宣道旅程中所建立的。他和西拉在那裏停留的時間不長,只有三個安息日的公開佈道,不過是從十五天到二十七天之久(參徒一七:1-10)。照今天的標準來說,他們不但是新基督徒,簡直該幼稚得很。但在聖經中保羅達帖撒尼迦教會的書信,所討論的是追求聖潔及預備主再來的問題,是今天教會通常視為深奧的道理;至於他們的靈命,使徒保羅一再的稱讚他們,有信心,有愛心,有盼望,而且為上帝的國受苦(參帖前一:3 帖後一:3-5)。這奇蹟似的成因在那裏?
  因為他們在信心上站立得穩。信仰,不是信自己,是知道真理而信,而堅守。這教訓,有從使徒口傳的,也有使徒信上寫的。換句話說,有講述的語言,也有寫成的文字。保羅稱這是“使徒和先知的根基”(參弗二:20),意思是說,使徒和先知口述和筆錄的信息,是信仰根基之所託。這又如鷹之雙翼,齊舉並展,可以離開地面,沖霄上騰。對個人來說,是靈命的長進;對團體來說,是教會的增長。

  既有聖道又有聖靈

  福音的工作,無論是語言的傳道,或文字的傳道,都不單純是人的工作。“主所愛的弟兄們哪!我們本該常為你們感謝上帝;因為祂從起初揀選了你們,叫你們因信真道,又被聖靈感動成為聖潔,能以得救。”(帖後二:13)聖徒的得救,是因神的預知和揀選;人能信受,是由於聖靈的感動引導;福音是由於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流血代死贖罪。在人一方面所能作的,是作神的使者,見證宣揚主的聖道,告訴世人。
  實在說來,信而得救稱義,絕不是由於人的功德,而是聖靈使人進入聖道。二者調和協同,救恩就成了。如果沒有聖靈,我們失迷在罪惡中的絕望人類,沒有起信的動力;如果沒有聖道,傍徨無主的心靈沒有信仰的對象。聖道就是“基督的話”(參羅一○:17)。
  “基督的話”不僅指耶穌在世時所說的言語,也包括“基督的靈”在先知心裏,啟示福音的信息(參彼前一:11-12)。查考聖經,是明白這話(道)的起步。這又使我們看到文字的重要了。但沒有聖靈的啟導,人在理性的黑暗中,看神的話“如封住的書卷”(參賽二九:11 約一六:13),不能參透其中的真義,這是靈性上的實際“文盲”。所以,作文宣聖工,要靠聖靈的感動;讀的人,也要靠聖靈的感動,才能透過字面,而“進入真理”。

  信心增長愛心增長

  教會增長不是只人數增多,成為龐大的機構,一個屬靈的怪物,可能與神為敵;而是個別肢體的增長,在靈命上進展,自然的結果是群眾整體的增長。如果只有個體的增長,卻沒有整體的增長,似乎是畸形;但如果沒有個體的增長,卻有整體的增長,那在邏輯上與實際上都不可能,除非是人工的虛假形象,病態的虛腫。使徒的書信說:“弟兄們!我們該為你們感謝上帝,這本是合宜的;因為你們的信心格外增長,並且你們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充足。”(帖後一:3)
  信心是聖徒對神的關係;愛心是對人的關係。我們從神的話,知道信心與愛心的實際,卻在我們的生活上表現出來,成為在世人面前的一本書,給大眾去讀。主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約八:12 九:5);也稱門徒“你們是世上的光”(太五:14)。主耶穌離開世界以後,世人不再見祂,但教會繼續在世上為主發光作見證;教會自己不能發光,光源是來自基督,教會是反射祂的榮光。世人不會讀聖經;但他們會讀聖徒的生活,教會的見證。世人對教會的信條沒有多大興趣,只是為了尋找攻擊的理由;但他們對信徒的行動,不會忘記觀察與批判。主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一三:35)因此,愛是神家的旗幟。(參歌二:4)
  當教會注重口傳與文字的教訓,聖徒在信心和愛心上就長進,而且在思想上成熟。“把信和愛當作護心鏡遮胸”(帖前五:8)。不論東方或西方文化背景,都傳統的把心當作思想情感意志的根源。“護心鏡”是保護我們的心,使我們所思所好所決定,都是以聖經信和愛為依歸,而不受魔鬼思想火箭射傷,不受世界風氣和思潮所影響,而能日日“更新而變化”(羅一二:2),以至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現在遵行後亦遵行

  保羅對人性的良善,道德的改進,並不抱著幻想;只想“主的道理快快行開,得著榮耀”(帖後三:1),以福音改變人的敗壞。他也知道教會在世上是處於戰爭中,“因為人不都是有信心”,所以難免遇見患難迫害。因此,可能在他傳道走了之後,音影俱杳,信眾的信心也失去了。他深知確信主會保守祂自己的人;他同時“靠主深信你們〔教會〕現在是遵行我們所吩咐的,後來也必要遵行。”(帖後三:4)這不是他盲目的樂觀。
  那麼,根據甚麼理由,使他對教會信仰的持續力不懷疑呢?他既對教會所處的險惡環境有所認識,還會相信他們“後來也必要遵行”真理的教訓嗎?他這樣相信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不但他盡心在真道上造就建立他們,在“面目離別”之後,“心裏卻不離別”(參帖前二:17),仍然以“信上寫的”教訓堅固他們。這就是文字宣道的能力,不但可傳至遠方,且可傳至遠代。
  這使我們想到主耶穌基督,在世上短暫的工作之後,就似是匆匆而去。如果祂不豫先知道,就不是全知;如果祂知而又遽去,就是粗心大意。全知全能的主,豈不知道祂的門徒們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嗎?(徒四:13)豈不知道他們缺乏宣道經費“金銀我都沒有”嗎?(徒三:6)豈不知道他們靈命幼稚,常發生各樣問題嗎?
  主知道門徒不屬世界,世界恨他們(參約一七:14),但祂把征服世界的責任,就交託給這樣一般軟弱而不成熟的門徒!主差他們到世上,因為父神既然揀選了,也會保守他們;同時祂求父“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約一七: 17);祂更向門徒應許賜下聖靈:“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一四:26)
  五旬節到了,主耶穌的應許成全,聖靈降下來,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的道;一次的講道,使幾千人悔改,奉主的名行了神蹟奇事,這是何等輝煌的宣道盛事!但聖靈工作的另一方面,不是這樣的顯著,是叫使徒想起主“所說的一切話”,指教“一切的事”。如此,聖靈指教使徒們寫出了新約聖經,向保羅啟示了奧祕的屬天真理,使以後的人“因他們的話”而信(參約一七:20)。這就是文宣聖工持久的效果了。

  主得榮耀我得榮耀

  言語宣道與文字宣道,都要靠賴聖靈的大能,攻破人心中堅固的營壘,使人的心意歸向基督,產生榮耀改變的效果。正如保羅所禱告的:“叫我們主耶穌的名,在你們身上得榮耀,你們也在祂身上得榮耀”(帖後一:12)
  人在未歸信基督以前,行的是“暗昧可恥的事”(林後四:1 參羅六:21),是“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3);因著福音的真理,蒙了重生,“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弗二:6),有分於神的榮耀。這是信徒在主的身上得榮耀,我們因信作祂的肢體。
  這不但是身分的改變,也是生命與生活的改變。信徒站在主一邊,持守主的真道,得勝撒但的試探引誘,使仇敵蒙羞;聖徒表明自己是光明的兒女,見證生命的道,世人“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6)因此,信徒生命長進,使主的名得榮耀,以至到主降臨時,“祂要按著那能叫萬有歸服自己的大能,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祂榮耀的身體相似。”(排三:21)

  中世紀的歐洲,學校教育掌握在教會的手裏,甚至出版書籍也得經教會批准;在教會以外識字的人不多。是多麼好的文宣良機!可惜那時的教會,只使用口傳的方式,甚至聖經的流傳也不普及。那段時期,教會沒有教導,忽略生命的長進,只流於外表的儀式,被稱為“黑暗時代”,實在不是沒有原因的。至於中國的情形,在十九世紀以前,士大夫注重文字,但沒有福音;而且語言跟文字脫了節,知識分子在舞文弄墨,濫用文字,成了他們所把持的專利品,平民則大多數是文盲。
  及後福音傳入了中國,為了各種不同的原因,教會中始終存在著反知識的暗流;加上大部份的教會出版機構,掌握在洋人手裏,他們有自己的去取標準,華人出版物數量既少,品質又低。這情形直到二十世紀的後半,才漸見改善。不幸,這又趕上了西方教會,特別是美國教會,由怕科學反科學,而轉為崇科學求妥協的時期;教會缺乏屬靈而深思好學的領袖,其作品在品質上也大率平庸。華人教會出版機構不經慎擇的翻譯,只有推銷西方思想文化的結果,並不多能在靈性上造就建立聖徒。因此,教會的選擇是,或則接納此類文宣,或則一仍舊貫,只重口傳。所以,教會不得已成了“獨臂英雄”(劉翼凌語),實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不但“獨臂”,且如“獨翼”,何能上騰?
  教會缺乏文宣,忽視文宣,但不能使人民大眾復歸文盲。人總是求知好新,有閱讀的興趣;如果沒有宣道的文字可以滿足這項需要,總會有別的讀物填補這個空隙。於是,非福音性的文字來了,差別是這些讀物,不是建立信徒的靈性,反而拆毀破壞,使他們的思想被污染,與世俗同化。這就是教會問題的癥結所在,是福音傳播的障礙。
  現在是回到聖經古老的智慧的時候了!信徒當領受堅守真道的教訓,不拘是口傳的,是用文字寫成的。教會要用言宣,也用文宣。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