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歌羅西書:談天

談天

 

  戰國時,齊國有個騶衍,善於辯論。“騶衍之所言,五德終始,天地廣大,善言天事,故曰談天。”(劉向別錄)這給他贏得“談天衍”的雅號,也是現今使用“談天”一詞的由來,意思是聚集談論,大致是不重要的話。
  聖徒的生命時間是屬主的,是十分寶貴的,不該浪費作無益的閒談(參西四:5)。我們只當多談屬天的事,注心永遠。當然,對於“專以地上的事為念”(腓三:19)的人,他們會以為有關宗教的事,是虛空飄渺的,沒有眼前的利益,只合當作消閒的活動,不妨在有時間方便時談談,不必專誠尋求(參徒二四:25)。
  基督徒對於屬天的事的了解,使他有更好的地上的生活,樹立美好的見證。因此,保羅為歌羅西教會“不住的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上帝的旨意;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的多知道上帝。”(西一:9-10)
  用詩人的比論來說,義人(基督徒)像一棵樹,雖然腳踏實地的栽在地上,其根卻有隱藏的溪水生命泉源滋潤,就是主屬天的話在他的思想裏,以至能結出義的果子。如果我們承認,思想是行為的根,那麼這棵樹的根實在是在天上的了。這就是基督徒生活的隱祕。那麼,保羅與歌羅西的教會寫信“談天”,不但是實際的,而且最重要的了。

  天上的民籍

  根據羅馬法,一個完全的公民,有投票,任公職,與自由人結婚,並訂立合法契約(包括買賣奴僕)等權利;他的身體和所有產業,受到法律的保護。得到民籍的途徑,可經由出生,領養,釋放的奴隸,和政府的賜予。因此,新約書信中的比論,常是與這背景有關連的。
  基督徒的明信起義,不只是一項信仰的宣告,在靈裏說,實際是一項國籍的改變;有了新的國籍,和新的效忠對象。保羅寫道:

感謝父,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他救我們脫離了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裏──我們在愛子裏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西一:12-14)

相信主耶穌基督,得重生並稱義,是有了新生命;“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裏的人”(弗二:19)。救恩的效果,使亞當的子孫從罪中得釋放,作了“天上的國民”(腓三:20)。教會集合的說來,是基督的新婦;可以與基督同得榮耀,執掌王權。
  聖徒的救贖觀,是與宇宙觀相連。基督降世救贖人類,是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是神藉祂無限的智慧,在永世中所定的。“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日宙。”正與“世界”的意義相同──世,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界是指空間的;這是一個有秩序的整體,而基督是這一切的根源,都向著那榮耀的中心進行,就是基督再來,救恩的完全實現。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祂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裏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祂裏面居住。(西一:15-19)

  宇宙萬有既然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就解釋了宇宙來源的問題,也使我們對萬有的目的有了瞭解。為甚麼某些事件在歷史中發生?為甚麼在我的生命中有那樣的經歷?保羅對他所受的苦難有個解釋:我所遭遇的事,…顯明是為基督的緣故。”(腓一:12-13)可能有些事情,會叫我們失望;也可能有些錯失,是由於我們的愚昧;但要相信“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八:28)當然,“萬有”,“萬事”超過我們現在認知能力的範圍;但至終會發現,“為基督”和為“愛上帝的人”是協調一致的。
  萊本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的學說“預立的協和”(Pre-established harmony)也許太過極端,以至難於理解;但有天上國籍的信徒,必須相信一位有超然理性的神,和一個有意義的宇宙;這樣,我們的生活也就有意義。我們無法瞭解這複雜的系統;但我們相信,“上帝的奧秘就是基督;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裏面藏著。” (西二:2-3)因信得知,就是如此。

  天上的思想

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裏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裏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裏。(西三:1-4)

  沒有基督生命的人,沒有辦法思想上面的事;因為必須有生命,才能發揮這思想的功能。但對於有基督生命的人,思想上面的事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這能使生命長進。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因為他心裏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二三:7)可見人行為如何,是由思想決定的。屬地肢體的惡行,是由屬地污穢錯誤的思想發出來的。所以正本清源,必須由思想開始,就是思想天上的事。正如朱熹詩中所說的: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思念上面的事,會淨化人的思想,而產生清潔的言語行為: “少年人用甚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詩一一九:9)這清潔的言語行為,轉而使人在認識主的上面更清楚,而有真知識,有新人的表現。“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的主的形像。”(西三:10)
  這種更新是如何進行的呢?
  許多人都知道,思想影響言語,所以說:斯人也而有斯言也,或說:文如其人。但在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很難保持真空狀態,甚麼都不去想;思想的進行,是語文的運作,不論有聲的或無聲的進到思想裏去,或積存在思想裏的語文,另行類觸結集;這些經過都是十分複雜的。在人類的文化史中,有很多交互的影響是這樣發生的;在個人思想追尋與成熟的旅程中,也有數不完的此類例子。保羅從聖靈的啟示,告訴教會這個寶貴的法則:

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無論作甚麼,或說話,或行事, 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祂感謝父上帝。(西三:16-17)

  我們記得,主耶穌在所講天國的比喻中,曾把祂真理的道,比作有生命的種子,落在人的心田裏,可以發芽生長;但因為人心田的情況不同,所以結果也不相同(參太一三:3-30)。把語文比作有生命的種子,實在是恰當不過的。好的語文是好的種子,會長大結成好的果子;壞的語文會長大結成壞的果子。仇敵來,把類似麥子的惡種撒在田裏,就是錯謬的信仰,所以會長成裨子在上帝的麥田裏。我們必須儆醒,“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當然,集體的聚會是有幫助的;但最基本是熟讀用文字記錄下來主的話。為此,我們不論怎麼樣強調文字宣道,都不會過分的。
  教會應該省察,近年來在宣道上失敗的原因。教會把教育下一代的權利(也是神交託的任務),輕易的交給不信的人所把持的教育機構;讓電視製作人指導他們的道德生活,型鑄他們的價值觀念;而充斥在市面上賣的出版物,圖書館裏汗牛充棟的書籍,大部份是與我們固有的純正信仰反對的。在這樣的景況,你還會問為甚麼宣道沒有效果?為甚麼信眾靈命沒有進步?為甚麼世俗思想侵染教會,且污染教會領袖嗎?

  天上的主人

  信徒的眼睛,應該透過世界的迷霧,看到天上的主。詩人說:

坐在天上的主啊!我向你舉目。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上帝,直到他憐憫我們。(詩一二三:1-2)

  知道主的主權,尊崇主的主權,會使我們生活的向度保持正確。在交響樂團演奏的時候,不需要每個參加演奏的人互相觀察糾正,以求保持協調;如果那樣作的話,結果必然是越來越糟。大家所該作的只有一件,就是都仰望樂團的指揮者,各人間的關係,自然就會好了,可以達到協和統一。“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一四:7-8)
  不論我們的職務多麼低微,當知道“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參西三:23-25)。如果我們可以看見主,知道是主把你放在現在的地位,就可以透過人而見到主的形象,見到主的手;你還能不謙恭順服嗎?還敢隨便不知敬畏而發怨言嗎?
  不論你的地位多麼崇高,“地位”仍然高不到超脫“地”的範圍;另“有一位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傳五:8);要“知道你們也有一位主在天上”(西四:1)。就連世上的君王,也是神所命定的僕人。英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威靈吞公爵(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為全國所崇敬。但他的生活簡樸,絕無虛驕。雖然勛業聲望,俱臻最高峰,他常喜歡說:“我不過是人!”這迴響著那位初世紀使徒的話。當漁夫出身的彼得,受到義大利營的百夫長哥尼流崇拜的時候,他絕沒有擺出“教皇”的姿態,反而說:“我也是人!”(參徒一○:26)約瑟高居埃及的宰相,是最有權威的人物,也說:“我豈能代替上帝呢?”(參創五0:19)不論是屬靈的偉人,地上的領袖,都當在主的面前俯伏敬拜,知道一切權柄都是從主領受的,自己不過是塵土,是主手中的器皿。
  知道有主在天上,可以幫助我們謙卑,保守常在主的恩中。不可像掃羅一樣,開始王業時,知道自己是至微小的;但以後唯我獨尊,終於被神棄絕,可為我們的鑑戒(參撒上九:21 二二:7)

  文宣聖工的中心任務是:
  一.宣揚天上信息。福音使人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遷到神愛子光明的國度,得轉為天上的國籍;
  二.建立屬天聖徒,使人心意更新而變化,有新的價值觀,思念天上事;
  三.保守聖徒“天位”,不是地位,站自己當站的立場,敬虔度日,時時注目天上的主。願我們多正確的使用文字媒介來談“天”。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