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馬可福音:記服事的人生

記服事的人生

 

  懸在半空的月亮快圓了,銀輝灑在大地上。是逾越節前二天的一個夜間。平靜的客西馬尼園,忽然傳來雜沓的腳步聲,橄欖樹叢深沉的暗影,被火把照亮;在門徒們的心頭上的暗影,卻愈加深沉。許多從宗教領袖們差來的人,帶著刀棒,緊張的捉住耶穌的雙臂。
  祂平靜的沒有反抗。祂的平靜,顯明祂仍然掌握著這風暴中的環境。但門徒們卻經不起這大風浪。他們都離開祂逃走了。藉著橄欖樹影的掩蔽,沒有多大困難,就溜入了暗影中。在這混亂的局面下,“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一四: 51-52)
  為甚麼在那麼忙亂的環境中,描述這個不相干的少年人?原來那就是馬可。在四福音中,只有馬可自己記載這件不體面的事,在主耶穌被捉拿的一刻,臨難苟免。
  馬可的母親馬利亞,大約是個寡婦(參徒一二:12),馬可是拉丁名字,他的希伯來文名字是約翰。彼得既與他的家庭相熟,待馬可與子姪一般,以後在工作上用他作翻譯。彼得也幫助馬可徹底悔改,因此馬可是他屬靈的兒子(參彼前五:13)。 彼得告訴馬可,自己畏怯失敗的經驗,主耶穌如何赦免他,並關切接納他。因此,馬可福音雖然簡鍊,但對彼得三次否認主的經過,記載的很詳細。在主耶穌復活的記述中,天使告訴到墳墓去的婦女們:“你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參可一六:7)。這“和彼得”三字,是馬可福音所獨有的。因此,我們在想像中彷彿聽見,那位痛悔的使徒向馬可述說,主耶穌如何體恤他的軟弱,他雖三次不認主,但痛悔後主仍記念他,並且特別鼓勵他。主耶穌豫知這些事,因此祂說:“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路二二:32)那麼,彼得記得主耶穌所託的,以同樣失敗又蒙恩的經歷,堅固了回頭的馬可,因愛主而牧養主所愛的小羊(參約二一:15-17)。
  馬可的家道富裕。據說,主耶穌在世最後一個逾越節的晚餐,就是在馬可家的大樓上;在主復活升天以後,門徒聚集禱告等候聖靈降臨,也是在他寬敞的樓上。男孩子在長成過程中,家裏沒有成熟的男人,豐富的家境加上豐富的母愛,似乎是馬可缺乏男性剛強的原因。他的表兄巴拿巴同保羅出外宣道,馬可也隨著前去;但到了旁非利亞,馬可就離隊回耶路撒冷去了(參徒一三:13),以後又到安提阿教會。為了他,保羅和巴拿巴起了爭論,以至分開,因為巴拿巴堅持再接納馬可同工(參徒一五:37-41)。在這次著名的爭執上,是否也可能參有屬靈領導上的原則問題呢?彼得寫道:“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你們升高。”(彼前五:5-6)他是否想到身旁這個屬靈兒子的經歷呢?
  這個馬可終於在屬靈上成熟了。他回轉以後,“到了時候”,終於得到保羅接納為同工,而且說:“祂在傳道的事上〔‘傳道’或作‘服事我’〕於我有益處。”(提後四:11 參西四:10)這樣看來,好像這個紈胯子弟的馬可,本來是少年氣盛,終於學得了“服事”謙卑的功課。也許,不是全出於偶然的,在馬可福音中寫道:

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一○:44, 45)

  服事的動力

  英國詩人洛西蒂(Christiana Rossetti,1830-1894)說,耶穌是“愛的化身”。因此,馬可福音所記載的,就是祂因愛而服役的記錄。用行動表現愛,比用言語說明愛容易。在這卷短短的書中,行動非常多,給人的印象是緊湊,簡鍊,很少長篇的理論。
  在耶穌退到靜地去的時候,祂也不是為了自己的享受,對眾人的愛,仍然縈繫在祂的心上。耶穌對他們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裏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可一:38)可見祂到世上來的目標,就是要服事;而祂從沒有迷失這個目標,沒有忘記祂的使命。
  “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來求耶穌,向祂跪下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這個人的信心很單純,他知道主耶穌“必能”,不懷疑主的能力;祂祈求的是“你若肯”。換句話說,他求主施出祂的愛。聖經記載說:“主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大痲瘋即時離開他,他就潔淨了。”(可一:40-43)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超乎言語的愛。長大麻痲瘋的人,照律法的規定,要住在荒僻的地方,遠離社區;他們要發聲警告別人,不要接近他們。有人憐憫他們,送食物給他們吃,也是放在一個指定的地方。但主耶穌不但肯讓他得潔淨,並且作一件他沒有要求的事:動了慈心,伸手摸他!這是從愛發出來的行動。那人從發現有不潔淨的病以來,役有人肯摸他過;但主耶穌肯。主不但治好了他的身體,也治好了他的心靈。那沒有人歡迎的待遇,被人厭棄,拒絕,使他的心靈受了累累的創痕;但主治癒了他。
  同樣的,稅吏們也是在猶太人社會被遺棄的一群。他們的特權,他們的積聚財富,引人羨妒;卻不受人歡迎。當主耶穌呼召稅吏利未悔改跟從祂,成了十二使徒中的馬太;他深願與他共事,同病相憐的人們,也得到救恩,因此,在家裏擺設筵席,向人作見證。

耶穌在利未家裏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與耶穌並門徒一同坐席;因為這樣的人多,他們也跟隨耶穌。法利賽人中的文士,看見耶穌和罪人並稅吏一同吃飯,就對祂門徒說:“他祂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嗎?”耶穌聽見,就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看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可二:15-17)

  批評別人的毛病,比自己作建設性的工作容易得多。但主耶穌的論點,不在於他們能不能作“醫生”,而是在他們肯不肯顧念“病人”的需要。只有主耶穌可以為罪人成就救恩;但每個聖徒都該有同情罪人的愛心。

  服事與行動

  使徒保羅記念帖撒羅尼迦教會,“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信望愛都有行動表現出來。
  當耶穌在迦百農講道的時候,把一個家庭變成滿了人的教堂。“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是用四個人抬來的。因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穌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頂,既拆通了,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可二:3-5)人的 “信心”是可以看得見的,因為信心化為行動,表現出來。
  但有些宗教人,身在會堂裏表演熱心,實在並沒有愛在裏面。他們不是希望那枯乾一隻手的人得到痊愈,卻滿有興趣的 “窺探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不醫治,意思是要控告耶穌。”(參可三:1-6)甚至他們不惜與希律黨連手,商議除滅耶穌。為甚麼會有這樣反常表現?因為他們心裏面沒有愛。這種情形,引致滿有憐憫用愛心服事人的主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在今天,宗教圈子裏仍然不缺少這樣的人,對自己的圈子更有興趣,過於關心別人得益處。這些人因為沒有愛,就寧可“承接遺傳〔傳統〕”,“廢棄上帝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參可七:1-13)他們不惜用任何藉口,逃避自己當盡的責任,不奉養父母。這樣,宗教在他們就成了徒具虛儀,並沒有實際意義,因為不能引導實在的生活。
  看主耶穌的工作表現有何等的不同!“眾人又聚集,甚至祂連飯也顧不得吃。耶穌的親屬聽見,就出來要拉住祂,因為他們說祂顛狂了。”祂所到之處,“因為來往的人多,連吃飯也沒有工夫。”(參可六:20-21 六:31)但祂關心別人, “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不但滿足他們屬靈的需要,而且供應他們食物,行神蹟使五餅二魚變化,設擺萬人野餐,使他們都吃飽。(參可六:34-44)
  祂顧念門徒在海上搖櫓甚苦,逆風操船,絕不只是順路去看看他們;而是在無路可通的時候,在最不適合趕路的時候, “夜裏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參可六:45-48)這是何等愛的表現!祂愛有病的人,“凡耶穌所到的地方”,都帶去醫治的恩惠,使他們痊愈。(參可六:53-56)
  祂看人過於數字。為了使一個被鬼附的人得到釋放,看二千個豬淹死也是值得的。(參可五:1-13)祂不看人好像是 “行走的樹木”(參可八:22-26),而是要人看得清楚,知道人與植物不同的,是裏面有永恆的靈魂。
  祂偉大的愛,彰顯祂無比的偉大。祂不止於肉身的親屬關係,而說:“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參可三:31-35)世人只知道手臂向內彎;但主耶穌伸展愛的手臂,擁抱所有的世人。
  祂愛的最大表現是走上十字架。祂教訓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祭司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 (參可八:31-38)祂啟示了我們生命的奧祕,落在地裏死了的種子,要結出許多的子粒,看見勞苦的功效,並且延長年日,直到永生。

  服事的方向

  服事有許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層面,不同的範圍。有高山上變像的經驗,滿有榮耀,以至彼得說:“拉比,我們在這裏真好!”而且那種超越平常的榮美,使他們甚是懼怕,以至“彼得不知說甚麼才好。”(參可九:1-8)這是沒有經歷過,不能描述,不能想像的境況。
  但那不是經常的情況,還有下山的時候。在山下,還有受鬼壓制痛苦呻吟的群眾,等待著神的救恩。有半信半疑的人,有附著人的鬼,必須用持久禱告,要有人“堵住破口”,以至禁食,才能趕鬼出去。又有奉主名趕鬼的人,卻顯然不在我們的圈子內,不與我們走同樣的路線。只有主那樣寬大的心才能說:“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參可九:14-41)人內心的好惡,外面的形貌,行動舉止,各有不同。唯有愛才能凡事包容。
  愛心使人互相服事。愛是社會的維繫,也是家庭的維繫。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家庭,家庭最原始的基石是夫婦。如果沒有愛,連兩個人在一起也不能相處。主耶穌說:“但起初創造的時候,上帝造人是造男造女。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以分開。”(可一○:6-9)因為人離婚,若不是發現女子婚前失貞,就是使她因另婚而陷於淫亂,破碎的家庭,創傷的心靈,失去道德標準的兒女,成為整個社會的問題。愛心的生活,實在該從家庭中開始。
  只有主的愛,能使人改變,作成似乎不可能的事。人可以有各樣的品德,遵守誡命,作個好人,以至像那個願意行義的少年人一樣,“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參可一○:17-22)但他愛錢財過於愛神,就不得不憂憂愁愁的離開,敗興而去。只有靠神的大能,可以使駱駝穿過針眼,改變人的傾向,把愛主放在最優先;從喜愛作大,而甘心服事人。主說:

  以色列啊,你要聽!
  主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
  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可一二:29-31)

  愛心的迴應

  “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不是我們先愛神,是神先愛我們。我們不論如何服事,以至犧牲生命,也不足以還報主“捨命作多人贖價”的神聖至愛。但主耶穌願意看見,得到慈愛的人,作出愛的迴響與共鳴。
  耶穌看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在聖殿的銀庫裏。在那裏,同時“有好些財主,往裏投了若干的錢。”他們可能發出很大的響聲,作出高度的表演,贏得許多人的稱羨。但主耶穌說: “這窮寡婦投入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可一二:41-44)原來主耶穌的標準,不在於奉獻的多少,而在於有多少是捨己犧牲的奉獻。因為愛的本質就是捨己;捨己是對主的愛的迴響,是主所記念的。
  主所記念所欣賞的另一愛的迴響,是馬利亞用香膏膏主的事。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耍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可一四:3-11)為甚麼要述說這事為記念呢?
  如果以捨己的程度來說,她所作的不如那個窮寡婦。如果以財物的價值來說,一玉瓶至貴的真哪撻香膏,遠比不上尼哥底母以“沒藥和沉香,約有一百斤”,為主耶穌屍體使用的鉅大 (參約一九:39)。為甚麼要單述說這事?要怎樣箇述說方法?
  是在三天或一週的聚會中,有一次述說這事嗎?如果連每次的聚會,也耍述說一遍,那未免千篇一律,太單調了些。文字宣道又該如何呢?是否每本書也都該述說?每一單篇文章也都述說呢?
  原來主耶穌命令我們傳揚的,是“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豫先澆在我身上。”(可一四:6-8)這全不是偶然的,得到主的歡喜。因為她罪得赦免,感念主的大愛(參路七:47);因為馬利亞留心聽主耶穌講說祂為世人的罪釘十架死而且復活的事,所以能適時的“豫先”澆在主身上,而不是在主復活之後,才匆匆趕到空墓,卻遲遲恨已無及。這就是馬利亞坐在主腳前留心聽道,所得“上好的福分”(參路一○:38-42)。今天我們不論用言語或文字宣揚主的福音,都該這樣見證:主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而且為使我們稱義復活了。這是世人唯一的救法。這是我們蒙愛的迴響。
  這愛的迴響,也使剛強的彼得軟化,在他三次不承認主之後,想起主的話而痛哭。(參可一四:72)彼得在黑暗勢力籠罩之下,膽怯不敢承認是主耶穌的門徒,自然是可恥的行動。他實在是主的門徒,而偽稱不認識祂,自然是背叛的謊言。他不與主站在一邊,而與反對主的人一起烤火,自然是立場錯誤,失去見證。但最重要的是,主耶穌不是他所不認識的人,卻是以無比的聖愛薰陶化育他的夫子!
  是這無比的聖愛,使蒙愛的婦女們“跟隨祂,服事祂”直到十字架下。(參可一五:40-41)是這無比的聖愛,使軟弱變為剛強,使那“尊貴的議士”放膽去見凶殘的羅馬巡撫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他不但與新被處死的“政治罪犯”認同,且把祂葬在自己的新墓穴裏。(可一五:42-47)
  在主耶穌復活之後,祂的門徒們更受命去傳揚這信息:“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一六:15)以後使徒保羅,也被“基督的愛激勵”(林後五:14),參加這行列。他們到處見證,擴展愛的漣漪,從亞洲開始,傳到歐洲,非洲,美洲,而後傳回亞洲。這共鳴到處響應,要擴展直到永世。
  曾有一個牧童,有一天心中不愉快,在山谷中喊道:“我恨你!”他聽到對面也有個聲音說“我恨你!”他更用大聲的喊:“我要殺死你!”這次似乎有更多的人聲,從不同的方向回答同樣的話。他怕起來,匆忙逃回家去,以為有許多惡人藏在谷中洞裏。他的父親說:“你回到原來的地方,再說:‘我愛你’,看有甚麼結果。”這孩于照樣作了,得到愉快的回答。這孩子學得了迴聲的道理,也知道了如何與人相處。
  這就是那首小詩所說的:

  我去找朋友,
  朋友無蹤跡;
  我去作朋友,
  朋友處處是。

  許多人承認,馬可福音中譯本,是簡潔的白話文範本。我認為如果能有文字宣道士,寫出這樣的童話文學,該是最理想的事,而也是這個世代所缺少的。特別是主用愛心服務人的榜樣,真會使世人耳目清明,思想更新而變化,連思想最簡單的人,也會領悟。文宣士們,努力吧!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