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西番雅書:清潔的言語

清潔的言語

 

那時,我必使萬民用清潔的言語,好求告我耶和華的名,同心合意的事奉我。…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說謊言,口中也沒有詭詐的舌頭;而且喫喝躺臥,無人驚嚇。

西番雅書第三章9至13節

  陸游(放翁)曾有詩云:“近聞下詔通言路,已卜餘年見太平。”可見中國也不是不知道言論自由的好處。言論的自由,就是思想的自由,是文明社會的記號,也是文明的必需條件。古人又說:“言為心聲”。心裏所思想的,口裏就說出來。讓大家說出心所想的,才可以進步,去太平不遠了。
  可是,如果人心裏面是污穢邪惡,就會說出污穢邪惡的話,寫出來的文字也必然是一樣的;結果會造成精神污染,心靈污染,那麻煩才大呢!近年來大家都談污染問題,注重環境衛生的人,大談飲水污染,空氣污染的理論,加以重重限制,惟獨對於思想污染,沒有辦法;因為這是有關言論自由,在自由社會中,必須容忍別人的自由,這就是困難的所在。
  聖經中先知所豫言的國度,是人類的新希望,自然是一個自由的社會,也是理想的新天新地。在那裏,不用日月光照, 有神眾光之父同在,所以有光明而沒有陰影,是永晝而沒有黑夜(參啟二二:)。同樣的,有言論自由,而沒有人妄用這自由,妨害別人。這就是西番雅所豫言的。

    清潔的言語

  如果在污濁的空氣中住了一段時間,乍進到清潔的空氣裏,那種清新舒暢,只有體驗過的人才知道。這就是人從鬧市裏,進入林泉幽勝之地的感覺。有一天,我們的語文,都變成單一一清潔的,那將是多麼可喜的事。
  在日常的語文中,可以看到聽到許多負性的語文,是與邪惡的事情有關的。而這種語文的吸引力,比良性的語文更大。有人說,基督教出版機構,應該企業化,能以營利白存。是的,我們都知道盈餘比虧損為好;但如果教會以營利為唯一目標,以暢銷為價值標準,其正確性是值得懷疑的。因為人基本上是不愛清潔語文的。教會書刊及講論,所重的是品質,是對人有益的,卻不必一定是多數人所歡迎的。我們所要問的是,這是不是我們該說的,是不是人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這樣作;時時要自省,要白清。
  在美國立國前期,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是重要人物之一,他注重道德,期求能達到清潔的生活,也建議別人這樣作,甚至他與當時的佈道家有交往;但憑己力嘗試,不能達到目標,他自己也始終不能滿意。另一位是愛德務滋(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也是注重道德與聖潔;他常到幽靜的林間,向神默想禱告,倒空自己,讓基督充滿,能流露出基督的生命。他不但自己有清潔成聖的生恬,而且影響了他的世代,帶來橫掃全國的“大覺醒”運動,波瀾壯闊,延續了好些年,為美國預備了立國的良好根基。直到現在,愛德務滋的作品,還繼續造益許多人。
  清潔的語文是從神清潔的源頭來的。人必須認識神,有基督的生命,才能活出基督。“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二:14),那時,人就與邪惡污穢的思想絕緣了,完全浸沉在神的聖潔裏面。
  “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祂的榮耀要顯在你身上;萬國要來就你的光,君王要來就你發現的光輝。”(賽六○:1-3)蒙主恩典得主寶血潔淨的聖徒,有責任為主發光,流出潔淨的言語,使人的心靈得到潔淨。

    語文與心意

  人犯了罪,慣於同心作惡反對神;於是神使人言語混亂不通。(參創一一:1-9)今天,我們用語文表達思想,仍然是不容易的事。
  不久前,美國有幾個州的職業婦女聯合會,向法院控告州政府:要求“類同工作”(Comparable Work)得同等工酬。如果得到勝訴,政府要賠償數百億美元。但結果遭法院駁回;因為“類同工作”是難以界定裁決實行。可以想像的語詞,對於不同的人,看法可能大有差別,實在有執行上的困難。但一般說來,語文對思想的影響,是一項確定的事實。憂鬱孤獨的丹麥人期可葛(Soren Aabye Kjerkegaad,1813-1855)的思想,影響著世界上廣大的群眾,就是顯著的例子。在他死後二十多年,一個丹麥無神論者勃鑾滋(Georg Brandes),利用期可葛的作品,來作反基督教宣傳。到了二十世紀,弗洛伊德派心理分析者,瑞士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都推波助瀾,擴展所謂“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影響力。也許,其中撒特(Jean-Paul Sartre)的文學作品,對存在主義簡單通俗的傳播,有最大的助力。期可葛的父親幼年窮苦,曾憤而咒詛上帝,以後竟漸在物質上發達,終而富翁;他雖曾悔改,但罪咎的陰影,始終追隨著他,成為他兒子思想鑄型的一部份。這家庭的遺傳-反對神,物質的豐富,心內深處的罪咎也是我們這世代的靈性病徵,看來也將受到咒詛的結果。回頭看來,這同樣也是先知西番雅的時代背景,和他的信息。
  存在主義向絕對的客觀標準提出問題,自己卻沒有答案。如果勉強要下個界定,只能說,存在主義的教條是沒有教條。因此,絕不能產生“同心合意”的結果,也不會有統一的道德標準。
  從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出,撒但一貫的手段,最大的詭計,是分化。它分化神與人的關係,建議人可以有不同的標準,可以為自己的尺度。它在第一個家庭中,建議該隱和亞伯兄弟二人,各有自己的宗教尺度,由分化產生了凶殺(參創三:四:)。今天,它仍然在作同樣的工作。有時,甚至很好的人,也會成為它分裂的工具。它叫你迷信自己,以為只有你是對的;它鼓勵你堅持,那個“奉天承運”的看法;它建議你,如果不能一意孤行,就是不合孤意,為了“真理”的緣故,必須分裂出來。卻不知道服膺真理的人,常是少數的,主耶穌吩咐門徒,作“鹽”作“光”。鹽在世界上永遠是少數的;燈光是要照在暗裏,不是要在白晝與日爭輝。分裂就是撒退,是失敗的孤立主義,或是要另佔山頭,自己作王。結果只能退到深山密林,遁入修院,也就無以負起傳福音的使命了,而且是違背主的教訓。另外一個可能,是作偽欺人,只說自己好,凡屬我的都是好的,而不問實際,那簡直是出宗派而入幫帶派,不能算是主的工作了。因此,分裂是教會最大的悲哀,千萬不要輕易挑起分爭。要保持清潔的合一。
  作文宣聖工的,要注意語文的力量所帶來的後果。“用清潔的言語”,是除了與罪惡污穢分開之外,再不要製造分爭;而是要使人和睦,“不作罪孽,不說謊言,口中也沒有詭詐的舌頭”。這樣,才能同求告耶和華的名,“在同一軛下事奉祂。”(見耶路撒冷聖經)

    心意與行動

  語文影響心意,心意產生行動。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在一七七四年問世之後,影響很多青年人的思想,私淑書中主角,採取自殺的行動。在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今天,仍然有華人孩子,讀了劍仙武俠之類的小說,離家“入山學道”!這又是語文力量的例子。
  對於主的子民,思想也不是沒有結果的,而是“事奉”的行動:“同心合意事奉”。“神愛世人”是有行動的,差遣祂的獨生子主耶穌基督作成救贖的工作;(參約三:16)主耶穌愛天父,順從神的旨意,為愛世人流血捨命,成就救恩;(參腓二:5-11)聖靈愛世人,感動人相信救主,作神後嗣。(參多三:6-7;林前一二:3)同樣的,有了神的生命,藉聖靈的感動引導,能使聖徒“意念相同”(腓二:2),產生行動,而不是閒懶不結果子。就是到了新天新地的永恆中,也是有事奉的。因此,當亞當受造,在伊甸園裏,神要他“修理看守”(參創二:15);到新樂園裏,仍然是“祂的僕人都要事奉祂。”(啟二二:3)只是在陰間“沒有工作”(傳九:10),只有永恆的追悔(參路一六:28),更增加無盡的痛苦。因此,在神的宮廷中,沒有閒散的人。在地上的教會裏,所有的肢體,也該盡各自的本份,互相配搭,作聖潔的事奉,敬畏神,領受祂的訓誨。
  看見了語文,心意,行動的關連,蒙召作文宣聖工的人,該怎樣追求聖潔,彼此相愛,同心殷勤的事奉呢!想想看,在一個環境中,只有神為中心,沒有負性語文,沒有負性思想,使人多麼舒暢!豈不是在地若天嗎?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