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彌迦書: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在聯合國裁軍委員會的牆壁上,銘刻著這樣一段話:

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彌迦書第四章3節

  自從有人類歷史以來,就存在著各種複雜的社會問題。現社會既不如理想,人類就繼續的夢想一個理想社會。在中國,老子的理想是 “小國寡民”,“絕聖棄智”,以返樸歸真為途徑。但是小國修治內政固然容易,要抵禦外侮就困難了。在西方,以柏拉圖的共和國(Plato's Republic)為藍圖,不同類型的城邦政治理想,歷代迭出。其中謨爾(Sir Thomas More, 1477-15.35)的烏托邦Utopia),最為人所熟知。謨爾在他一五一六年烏托邦一書中,描繪一個小島國,篤造了“Utopia”這個字,從希臘文的兩個字 “ou”(無)和“topos”(地方)合成,意思是“無此地”;而中譯的“烏托邦”,可算是佳譯,因為音義兼顧。書中講到那個全以理性統治的理想烏托邦,又講到非理性的現實以為對比;讀的人很難分辨確定,謨爾到底是意在諷刺現實,或是在推倡一個可實行的理想模範社會。
儒家的理想社會,是大同世界的太平盛世。就是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理想。可惜,歷代先聖先賢用了不少方法,講治術,講教化,到底不曾達到那個理想,就是連小康的境地,也相去甚遠。
  至於聯合國成立了四十年,裁軍偃武的目標,始終末曾達到。本來以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是人類最後的一次大戰,從此將弭兵息紛,消滅戰爭;現在人們在談論,要有另一次大戰,來消滅人類。盼望在那裏?

  主的言語出於錫安

  先知彌迦所在的社會,也不是個理想的社會。他們是非顛倒,“惡善好惡”(彌三:1),人貪得無厭,只自私的追求物質豐富,不管別人死活(彌二:1-2),沒有了公平的標準;先知說虛假的話,討人歡喜;簡直成了人吃人的世界。(參彌二:7至三:10)
  社會不理想,是因為人連甚麼是“理想”也不知道。人各為自己的“理想”而爭論,又為了達到各自“理想”的道路而爭鬥;但現實刮越來越不理想。因此,先知的像言,指向“末後的日子”,就是主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 奔雅各上帝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 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為遠方強盛的國斷定是非。(彌四:1-4)

  多數的文學作品,看到現實他醜惡,想要歸返古時自然的黃金時代。中國的老子,就是懷念古時的一個例于。在西方,維吉爾(Virgil, Publius Vergilius Maro, 70-19 B.C.)的史詩哀耐德The Aeneid)中,就贊同古時流傳的思想,認為人類歷史是由金銀鋼鐵四個時代交遞,每下愈況。盧騷(JeanJacquesRousseau,1712?778)是抱持這種悲觀見解的一個。可是,在聖經但以理禹的豫言中,說到在四個王之後,主耶穌基督永遠的榮耀國度就要顯現,那就是彌迦萬所像言末後的情景。
  主的國度不但是完美的,理想的,而且超乎人的理想;因為有一個更高的標準:主的訓誨和主的言語。人有主的道,才是真正的“大道之行”的根據。

    我們的平安

  先知彌迦遠在六百多年以前,作了奇妙的豫言:

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互古,從太初就有。(彌五:2)

到主耶穌降生在伯利恆,這豫言就照字句應驗了。因為主是從太初就有的道,成為肉身(參約一:1-2,14;太二:6),來到世間;祂要來作首領,作牧者,並且“這位必作平安”(彌五:5)
  今天世界上的問題,可以遠溯到人類始祖的犯罪。“罪從一人入了世界”,平安與和平就失去了。該隱心存怨妒,殺害了當時唯一的親弟弟亞伯;那時全世界上只有他們一家人,既說不上政冶糾紛,也不是財富分配問題,更不是現代人所謂爭奪生存空間。犯罪之後,該隱心中失去平安,以為別人也會殺他;所以到他生了第一個兒子之後,“該隱建造了一座城,就按著他兒子的名將那城叫作以諾。”(參創四:1-17)從此人類把許多精力花費在防禦與戰爭上面,在歷史上,幾乎沒有昇平時期。
  主耶穌降生到世上,祂的名稱為“和平的君”(賽九:6);祂來是要作成平安與和平。祂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使神與人和好,成就了和平;而信祂的人,就可得到超然的平安,是人所不能奪去的(參約一四:27)。到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不但有普世恆久的和平,連萬有也都脫離敗壞的轄制,並且不相侵害(參賽六五:24-25羅八:21)。這將是何等美好的理想世界啊!

    與神同行

  但從這罪惡的世界得蒙拯救,到進入邪更美的家鄉,中間是有一段漫長的路程的。正如以色列人出了埃及,須要經過曠野,才能進人迦南。在曠野的旅程,是神訓練祂兒女的順服,考驗祂兒女的信心。聖經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
  重生得救的人,要在地上過成聖的生活,彰顯主的榮美,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屬天生命的流露。人憑自己是不能作光作鹽的,是注定失敗的,歷史也證明了失敗,滿了悲慘的失敗紀錄。因此,基督教是一種新的文化,必須由更新的生命開始。聖經說:“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裏作主;你們也是為此蒙召,歸為一體。…無論作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基督的名,藉著祂感謝父神。”(西三:15-17)這就是與神同行的生活。神已藉著先知,用聖經的文字,把祂的心意顯明出來,“已指示你何為善”。因為有了神的話,用文字記載,人用不著去胡猜亂想,只要靠著在裏面神的生命,遵行祂的話。
  “行公義,好憐憫”,是十分平易的話,卻說門了人間關係的金律,就是愛別人如同自已,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提倡“權力意志”的人,無法同意這種原則;他們以為“超人”強者,就是要把自己的意志加諸別人。但公義的標準,如同度量衡的制度,必須是沒有偏私的,就是對每個人是一樣的;因此,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也要怎樣待人。但憐憫是更進一步;不但是以公義待人,而且超越公義的標準,看到不可愛,不配蒙愛的人,無力可以報答我們的人,仍然同情幫助,也就是憐憫的起始。這就是由“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推而恤養“矜寡孤獨”的愛心了。
  只有與神同行的人,才能表彰神所行的,活出生命之道(參約壹二:6,二:16)。這就是要“存謙卑的心”,讓主作王,讓主帥領,不是為自己活,而是讓主居首。

    另有一個心志

  彌迦是報傳福音的先知,豫言主耶穌的降生與再臨;但他不是一個只講好消息,討人歡喜的人。他自己說明,不是甘心作為肚腹而傳道的假先知,在極惡劣的環境中,仍不妥協。任憑假先知猖狂吧,任憑屬世的人得世界的稱讚吧,先知的立場堅定:

  至於我,
  我藉耶和華的靈,滿有力量公平才能,
  可以向雅各說明他的過犯,
  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惡。(彌三:8)

  在不理想的社會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傳出主所指示的信息,堅持不變的真理。這是主見證人的價值所在。今天的世界,需要這樣的人,需要這樣的聲音和文字。我們不需要去歌頌世界的繁榮,不必去熱鬧,點綴昇平;必須靠主聖靈的能力而宣告揚聲,指出人的罪惡過犯。單宣告末日將到,世界上享樂不永久,是不夠的;必須指出主要審判,人的罪使人與神隔絕,需要悔改而蒙恩。同時要有“公平”,無所避忌,不是要逢近某些有勢力的人。又要有“才能”,作得合宜,得收到最大的效果。
  彌迦警告耶路撒冷和猶大的居民:“因你們的緣故,錫安必被耕種像一塊田,耶路撒冷必變為亂堆,這殿的山必像叢林的高處。”(彌三:12)傳這樣的信息,必須有殉道者的心志,冒生命的危險去傳,才可以使人得生命,得復興。結果,這信息使希西家悔改,帶來猶大全國的復興。
  在黑暗的環境中,彌迦似乎也有灰心失望的時刻,似是要被反對他的惡勢力吞吃;但他知道神與他同在,因而仍有盼望:

  至於我,
  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
  我的神必應允我。
  我的仇敵啊!不要向我誇耀;
  我雖跌倒,卻要起來;
  我雖坐在黑暗裏,耶和華卻作我的光。(彌七:7-8)

  這信心的歌唱,洋溢著希望。正像保羅所說的:“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四:7-10)
  是這內在的力量,在支持著他,因信而有喜樂,仰望神的救恩,而夜間歌唱。
  出於人的理想,既然能激勵人寫出動人的作品,繼續的燃起“烏托邦”的希望,從古時直到現在;信徒有這永遠的真實盼望,有主堅定的應許,在支持著我們去追尋,豈不是更適於作文宣的主題,創作出燦爛的文學作品嗎?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