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耶利米哀歌:哀哭的時候

哀哭的時候


  悲哀是人的情感之一。有的聖徒以為信主的人該抑制悲哀的表現,那是不自然的,是受了斯多亞主義(Stoicism)的影響,多過基督教思想。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世的時候,就是一位感情豐富的人,祂曾為耶路撒冷哀哭,所以有人猜想祂是先知耶利米復出(參太一六:14),因為耶利米被稱為“哀哭的先知”。他曾說: “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九:1)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的 “哀希臘”(“The Isles of Greece”),是一首大家所熟悉的詩;曾經蘇曼殊,胡適等人譯為中文。不錯,它具有浪漫主義的熱情特點,而且拜倫也曾為了情感上的牽纏投身希臘的獨立戰爭,以至身殉;但其感情的層面,到底不夠高,也不夠深。
  倒是戰國時屈原的離騷,氣質比較高越,感情比較深純,文體也哀楚而壯烈。中國在一九三○年代,注重文學和聖經的時期,曾有人試將哀歌用騷體譯出,其中李榮芳的新譯已出版。

   劇變

  悲哀的產生,大多是由於變,由常而進入非常。人死了,是變;所以通用的安慰話是 “節哀順變”。國亡了,也是變;所以稱為國難國變。愛之越深,在詩流露出來,也越能動人。
  司文本(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曾列數英國文學中最偉大的哀歌或輓詩,推密爾頓(John Milton)的“Lycidas”,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的“Adonais”,和阿諾德(Matthew Arnold)“Thyrsis”,而希望他自己的“Ave Atque Vale”也可列入,成為四大哀歌。有人說,司文本的詩,至少可列名第三。無論如何,這四首詩都是為哀悼摯友而作的,所以有真誠的感情,讀來可以體會,朗誦可以聽受,不止是文字的技巧而已。
  在阿諾德的“泰西斯”(“Thyrsis”)的開始,就像聖經的哀歌一樣,提到了“變”的事實。
  耶利米因為滿有愛國的熱情,看到了聖城荒涼,人民所受的痛苦,不禁悲從中來。這是情感的宣洩,出於自然流露;見到“現在”的情形,追想光榮的“先前”: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
    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
    先前在諸省中為王的,現在成為進貢的!…
    錫安的威榮,全都失去;
    他的首領像找不著草場的鹿,在追趕的人前,
    無力行走。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時,就
    追想古時一切的樂境。 (哀一:1,6-7)

  耶利米親眼看到榮耀離開以色列的境況。一個離開神的國家,遭受亡國之禍,從列國之首,降低到被擄為奴的地步,是多麼的淒涼。詩人有多少的熱愛,也感受到多少失敗的羞辱。

    黃金何其失光?純金何其變色?
    聖所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
    錫安寶貴的眾子,好比精金;
    現在何竟算為窯匠手所作的瓦缾?
    野狗尚且把奶乳哺其子,
    我民的婦人倒成為殘忍好像曠野的駝鳥一般。
    吃扔孩子的舌頭,因乾渴貼住上膛;
    孩童求餅,無人擘給他們。
    素來吃美好食物的,現今在街上變為孤寒;
    素來臥朱紅褥子的,現今躺臥糞堆。”…
    錫安的貴冑,素來比雪純淨,比奶更白;
     他們的身體,比紅寶玉更紅,像光潤的藍寶石
    一樣。現在他們的面貌比煤炭更黑,以致在街上
    無人認識;
     他們的皮膚緊貼骨頭,枯乾如同槁木。
     餓死的,不如被刀殺的,
     因為這是缺了田間的土產,就身體衰弱,漸漸
    消滅。慈心的婦人,當我民被毀滅的時候,
    親手煮自己的兒女,作為食物。(哀四:1-10)

  這是從國民個人方面,觀察到價值的改變。本來分別為聖,現在淪為俗化;本來是貴重的器皿,竟成為卑賤的器皿。靈性的墮落,竟使人性有可怕的改變:由憐憫慈愛,變為反常的殘忍,如同野獸;由救恩的榮耀中,降卑到世界污穢。用這種對比的方法,可以看出今昔之不同,自尊心消失了,豐盛的生命枯乾了,愛心失去了,唯一的希望,只是為了存在而存在。還能降低到比這更卑下的地步嗎?先知敏銳的感情,受到了極大的刺傷,由內心的深處傷痛。

    主的烈怒

    主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
    祂將以色列的華美,從天扔在地上,
    祂在發怒的日子,並不記念自己的腳凳。…
    耶和華丟棄自己的祭壇,憎惡自己的聖所,
     將宮殿的牆垣交付仇敵。…
    耶和華定意拆毀錫安的城牆。… (哀二:1-9)

  雖然在苦難當中,先知看見了黑雲之上的神;這一切是神作的。
  神為甚麼向祂的子民發怒呢?

    你的先知為你見虛假和愚昧的異象,
    並沒有顯露你的罪孽,使你被擄的歸回;
    卻為你見虛假的默示,和〔成為〕使你被趕出本
    境的緣故。(哀二:14)

  這裏指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先知是以色列“被趕出本境的緣故”,是亡國的原因。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實!先知本來該為百姓作守望的,作百姓的眼目,警告他們將要臨到的事;因為人的罪惡,神要降刑罰。“他們輕輕忽忽的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參耶八:11,22)他們只是討人暫時的歡喜,麻醉人的良心,“並沒有顯露你的罪孽”。其實,罪才是最根本的問題。主耶穌不是無緣無故上十字架,是為了人的罪;沒有罪就不需要救恩。不過人實際的情形正是絕望的陷在罪中,罪使人滅亡,使國家衰敗,使人民被擄。假先知迎合人諱醫忌疾的心理,卻不想到這絕不能醫治人的病,只能使人不尋求救恩。
  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文宣聖工,是在遍地吹起角聲,讓人知道罪惡的可怕,悔改離開罪惡,才能得到平安。

    等候仰望主

  在人與神之間的真正阻隔,是人的罪使人與神斷絕,使人行在黑暗中。“神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壹一:5)既然知道所遇的劇變,是由於神的烈怒,除了神以外,誰能施行拯救呢?先知說:

    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
    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
     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
    我心裏說:耶和華是我的分。
    因此,我要仰望他。
    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求祂的,
    耶和華必施恩給他。(哀三:21-25)

  在受責罰管教之後,想到歸向主,是從困苦中得的智慧。就如同浪子的轉機,在於他轉念想到父家。(參路一五:17-20)就如約伯在極深的痛苦之中,發出信心的呼喊:“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伯一九:25)並不在於我們自己的義,是在於神的慈愛憐憫和誠實:“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我們的信心,我們的感覺,都是會改變的;但神是不改變的。我們不是靠改變的自己,不是靠可變的環境,而是靠不改變的神。
  我們好像在暗夜裏迷失方向的人,看到早晨升起的太陽,就燃起了希望,心中得到了溫暖和光明。因為這見證神的信實沒有改變;祂是永遠可靠的。那遮蔽錫安的黑雲,終要因公義太陽的出現而消沒,祂必再施慈愛。
  我們當深深思省,“考察自己的行為”。改變的是我們,不是神。我們當轉向祂,認罪悔改,祂必再照祂的信實而施恩。
  宣道的文字不是散播盲目的樂觀,不是鼓勵人存不能兌現的盼望;而是指向那眾光之父的神,告訴人悔改蒙恩的道路。

    倚靠人的悲慘經驗

  當神的兒女離棄永生活水的泉源,尋求人的幫助,他自己得意,以為是智慧之舉。那知所帶來的惡果,會使他無盡的後悔,噬臍莫及。首先,與外邦結盟,是一項出賣自已立場的行動,這事件的本身,就是價值觀念的改變,失去見證;跟著來的是引進世俗的方法;接著來的是喪失自己的主權。
  我們該時時記得,即使世人在某些事情上,可以對我們作某種限度的幫助,而所付出的代價,也遠比所得的幫助為高。猶大王亞哈斯去求亞述王的幫助,自卑自賤,稱作“我是你的僕人,是你的兒子”,結果作了人政冶上,宗教上,和文化上的附庸(參王下一六:7-16);但想得幫助,反受欺凌(參代下二八:19-21)。到主人自顧不暇的時候,以色列的情景就如同孤兒了(參王下二四:7)。耶和華稱這種混合,如妓女行淫,卻連妓女也不如;因為得不到罪惡出賣自己的利益(參結二三:30-49 一六:30-34)。先知說:

    我們仰望人來幫助,以致眼目失明,還是枉然;
    我們所盼望的,竟盼望一個不能救人的國。
    仇敵追趕我們的腳步像打獵的,
     以致我們不敢在自己的街市上行走;
    我們的結局臨近,
     我們的日子滿足,
     我們的結局來到了。…(哀四:17-18)

到結局臨到的時候,才經驗到人的幫助不可靠,可惜已經太遲了。
  這樣慘痛的經驗,好像並沒有多大的幫助。看看今天的教會,仍然忽視歷史的教訓,仍然走著失敗的道路。教會引進了屬世的東西,在裝門面,為自己壯膽,希望對屬靈的敗落有所幫助;其實比緣木求魚更糟。
  現今教會最大的危機,恐怕是心理學的侵入。心理學還算不上一種科學;但因了人的好奇,滲入了文學,醫學,教育,法學等領域。復因為教會面對著科學的挑戰,有嚴重的自卑感,像掃羅的部下,面對非利士的巨人歌利亞一樣惶恐(參撒上一七:11),於是心理學披著輔導的外衣出現,代替了信仰。本來主耶穌是“謀士”,主的道是“謀士”(參賽九:6 詩一一九:24);現在由人的話代替。“哀莫大於心死”,心靈對罪失去了敏感,失去了羞辱感,認為罪不是問題,那才是教會最大的問題。不幸的,外邦的“幫助”,正是進行對心的謀殺!

    回轉與復新

  感謝主!“祂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哀三:33)聖徒遇到苦難,正是復興的開始;在悲哀之中,蘊藏著轉機:

    我們心中的快樂止息,跳舞變為悲哀,
    冠冕從我們的頭上落下;
    我們犯罪了,我們有禍了。…
    耶和華啊,你存到永遠;你的寶座,存到萬代。
    你為何永遠忘記我們,為何許久離棄我們?
    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
    求你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哀五:15-21)

  當冠冕落下,人開始自卑的時侯,就是在升高復新的路上了。愁苦,悲哀,哭泣,要帶來聖潔與復興(參雅四:9-10)。
  文宣的戰士們,時代先見的詩人們!願聖靈感動你的心,願你的筆下湧流出愛的哀歌,指向復興的希望,為教會帶來屬靈的新春。現在是哀哭的時候,人不會哀哭,才是最大的悲哀。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