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以斯帖記:歷史紀錄與改變歷史

歷史紀錄與改變歷史

 

  在聖經中,只有兩卷用女子的名字為名的書:一卷是路得記,一卷是以斯帖記。路得是外邦女子嫁於猶大人,外邦介入了猶大歷史;以斯帖是猶大女子嫁於外邦人,猶大歷史介入了世界史。因此,歷史是交織在一起的整體。
  浩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在他的名著巨怪Leviathan)第四十四章中,說到那黑暗的國度,用四種方法擄掠殘害人的靈魂:一.熄滅聖經的亮光;二.引進異教的文學;三.混入錯謬的哲學;四.編造虛妄的種史。以斯帖記不但記述神子民存亡攸關的歷史,也顯出了記述的歷史在這事件中的重要性。當然,這是與文字工作有關。本書中的轉淚性關鍵,都是由記錄文件串連著。

    移風化俗

  以斯帖記中的第一件官方文書,是王用各種文字所下的諭旨。故事開始時,權威蓋世的波斯王亞哈隨魯,擺設了豪奢的筵席,與權貴及人民同樂。這也是團結國人的一種宴會,以作為對外用武的準備。在筵宴的第七日,就是宴樂達到最高峰的時候,王命令太監去“請王后瓦實提頭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為她容貌甚美。”(斯一:11)在當時波斯的風俗,與伊斯蘭教規條下婦女的情形不同,所以這命令對王后不是一種侮辱,只是為了使這盛大的宴會,有個圓滿的結束。但“王后瓦實提卻不肯遵太監所傳的王命而來,所以王甚發怒,心如火燒。”(斯一一:12)
  接著,御前的國務會議,決定了廢黜王后瓦實提另立新后。當時的大臣,卻不認為這是國王鬧離婚的家庭事故又一章,認為是確立體制和風俗禮教的機會,建議王“發詔書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說本地的方言。”(斯一:22)由於這一事件的擴大,並另選立新后,猶大女子以斯帖,雖然不是出於波斯貴族,竟也被徵選入宮。以後,她蒙王寵愛,立她為后。(參斯二:)

    紀功崇德

   便雅憫人末底改,是以斯帖的從兄,以後作了她的養父。他因為記念以斯帖的情況,坐在朝門口。他在無意中知道了太監們陰謀醞釀對王不利,就把政變的內幕,託以斯帖密報給王。經過了查究證實,有兩個太監被處死,“將這事在王面前寫於歷史上。”(斯二:19-23)亞哈隨魯王雖然不是個以品德有名的王,雖然殘忍而喜怒無常,但也有其道德標準。到了夜晚睡不著覺,思索省察大事紀上的事,叫人讀給他聽。到他覺得末底改救了他的性命,應該報答他的功勳;歷史性的轉機就來到了。是這歷史的記載,使猶大人的歷史得以持續。
  基督徒在聖經之外,最應該多注意歷史──不僅是教會歷史,也應及於一般歷史。歷史可以給予我們屬靈的教訓,可以使我們把個別的事件,放在有關的背景,而明瞭整體的意義。同時,我們也應該有歷史批判的能力和標準:“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四:8)
  我們生活在世界上,都有不可讓棄的權利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也都有分於寫歷史。也許,我們所行的,所寫的,不被人注意,不被人欣賞,一時放置在旁邊;但在想不到的時候,會突然發生作用,改變歷史的軌跡。這樣看來,我們的責任是何等的大啊!

    仇敵惡謀

  以斯帖記中,記載著另一項文件,是哈曼以王的名義所寫的諭旨,要滅絕王國範圍內所有的猶大族人。
  波斯王亞哈隨魯忽然的擢升哈曼,叫他的爵位超過一切臣宰,在朝門的一切臣僕都跪拜哈曼。但末底改如中流砥柱,屹然不跪不拜。我們不確知末底改這樣堅持的原因何在;也許他鄙視哈曼的人格和品德,但很可能與他的信仰有關。“因他已經告訴他們自己是猶大人”,所以哈曼不但要對付末底改一人,要洩一己私怨,更進而策劃滅絕所有的猶大人。哈曼對王說:“有一種民,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王若以為美,請下旨意滅絕他們,我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掌管國帑的人,納入王的府庫。”(參斯三:1-11)王顯然是被哈曼口頭的效忠所感動,於是把猶大人全民族交在哈曼手裏。哈曼就用王的權戒蓋印,定期滅絕猶大人,掠奪他們的財物。
  在今天,黑暗的勢力也同樣的要以文字摧毀神的子民。他們看到我們是與萬民有分別的;他們不喜歡神兒女們有高越的道德標準,因為那正顯出他們的罪惡;他們更不能忍受的是,我們不向他屈膝跪拜。因為我們“不屬世界”(約一七:16),因為我們顯明世人的行為是惡的,因為我們不妥協,世人必要除滅聖徒而後快。雖然,敵人不一定使用諭旨,憑藉政冶勢力,以達成除滅神子民的目的;但不論使用何種文字,不論在甚麼地方,甚麼時代,他們惡毒的目標是一樣的。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陰謀。譏刺攻擊基督教信仰的文字,豈不是多見嗎?

    衛道保生

  文字可以殺人,文字也可以救人。
  哈曼毀滅性的文字,用王的諭旨發出,似乎註定了猶大人絕滅的噩運。如果仇敵的詭計得逞,耶穌基督也就不能照預言生在猶大家,人類的救恩也就落空了。但轉機來了:猶大人集體禁食祈求;以斯帖違例晉見王代求;神自己管制王的心意,叫他因讀史而榮升末底改。以後,接著是哈曼的敗落滅亡。末底改奉王的名寫信給全國“一百二十七省的猶大人和總督省長首領。…諭旨中王准各省各城的猶大人,在一日之間,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十三日,聚集保護性命,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為掠物。”(參斯八:9-14)
  這諭旨是傳揚救恩的文字,給人生命和喜樂。我們可以想像,那坐在黑暗死蔭裏的人,是何等的需要,何等迫切的期待,這大好的信息!我們也可以想像,假定在某一個遠僻的角落,“這信息沒有傳到,哈曼毀滅性的文字效力沒有被抵銷,猶大人.不知奮起自保殺敵,就要有相反的結局,這又是何等的悲慘!再試想,假定在這整體的文字戰線上,有人忽略了某一區域人,或是傳達的人延誤了,懈忽了,丟失了他負責傳遞的信息,後果又是何等的嚴重!
  王國疆土本來廣大。哈曼奉王的名所寫的毀滅性諭旨是在正月十三日;末底改奉王的名所寫的救濟性諭旨在三月二十日日。遲了二個月又十天!怎麼辦?同樣的,今天我們要承認,聖徒救恩的文宣工作,也是太遲了,落在仇敵的後頭。
  末底改和以斯帖知道事情的緊急性。他們代表王的權威,把諭旨“交給騎御園快馬的驛卒,傳到各處。”(斯八:10)知道文宣的緊急性,就要把一切可以動員的資源完全奉獻擺上去。連“御園快馬”也出動了,不保留為了自己的享樂,肯犧牲,派去邊遠的地方,要趕在死亡的使者的前頭!
  你看得見這幅異象嗎?以斯帖在深宮禱告,末底改在望樓上眺望;極目天際,地平線的盡頭,山隘的缺處,御園白色的健馬,默載著生命的使者和福音文字,超越前面騎黑馬的哈曼的滅命使者。看哪!他和他的馬都因長途馳驅而顯得那麼疲倦,人和馬都被汗水濕透。但城鎮中聽到這美好信息的人們,都歡呼喜樂,使他忘記了旅途的孤單和辛勞;也許,這滿足的忠心使者,他的生命要傾倒消失在他所事奉的人群中,雖然,他們從來不認識他。
  這就是文宣工作的圖畫。
  親愛的主內肢體!你感到這時代信息的緊急性嗎?

    紀念感恩

  “十二月,乃亞達月,十三日,王的諭旨將要舉行,就是猶大人的仇敵盼望轄制他們的日子,猶大人反倒轄制恨他們的人。…下手擊殺那要害他們的人,無人能敵擋他們。”(斯九:1-4)他們的敵人,成了喜筵上的犧牲。因此,末底改和以斯帖一再寫信,“堅囑猶大人守這普珥日。”(參斯九:29-32)在波斯語文中,“普珥”是“掣籤”的意思,因為猶大人的仇敵哈曼,掣籤定亞達月十三日為滅絕猶大人的“吉日”──吉日是不錯的,但不是對於哈曼。這節日的名字,一方面是感恩,又隱然含有向仇敵誇勝的諷刺意味。“他們因這信上的話,又因所看見所遇見的事,就應承自己與後裔,並歸附他們的人,每年按時必守這兩日,永遠不廢。各省各城,家家戶戶,世世代代,紀念遵守這兩日,使這普珥日在猶大人中不可廢掉,在他們後裔中也不可忘記。”(斯九:26-28)
  文字工作的功能,不但普遍及於各地的當代人民,也及於他們以後的世代,使人紀念神的恩典。

  以斯帖記中,全然未提到上帝的名號。其原因,可能是因大部份取自原始史料。但我們可以看見,是神的手在掌管歷史,當代的歷史人物,“因所看見所遇見的事”,更會有確定不疑移的感受。我們身為基督徒,更該注重文字工作,著心研究歷史,紀錄信史。歷史見證神的恩典。
  有人問美國名史學家貝爾德(Charles Austin Beard,1874-1948):“你能不能用最通俗淺顯的方法,寫一本書,簡要的指出人類歷史的重大教訓,使平常人也都能了悟?”他回答說,他可以用四句極簡單的話,答覆這個問題:一.神如果要毀滅某人,便叫他瘋狂;二.神的磨子磨得很慢,卻磨得最細;三.蜜蜂盜採花粉,卻使花得以繁殖;四.黑夜深時,才能看見星光明亮。
  在這裏該順便提起,“以斯帖”這個波斯文的名字是“星”的意思。(屬於巧合)有一句常被引用的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四:14)
  對於基督徒來說,趁著還有今日,要興起為主發光,作文宣聖工。焉知主把你放在現今的地位,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在以斯拉,尼希米等人,返回耶路撒冷去,作建殿築城大工的時候,流落在異邦的以色列人,卻在異地同工,作轉移時代的工作,使以色列人免於種族滅絕之禍。
  以斯帖記中未提到神的名,但在信的人讀來,神大能的工作,留下了確實的證據,更是無法否認的。從另一層面來看,這是絕好的諷刺文學(Satire):哈曼在升高,在計劃,要把他所忌恨的人,掛在所豫備的五丈高木架上;結果,作法自斃,“請君入甕”!當敵擋主的惡勢力,如黑雲佈滿天空的時候,“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詩二:4)。有信心的人,看到他們的結局,也可與天上的主同發諷刺的微笑。主宰宇宙萬物全能的神,是最高明的Satire作家啊!
  至於亞哈隨魯王,像別的東方的獨裁者一樣,自我神化,以為自己像神一樣不會錯誤,所以他的旨意“永不更改”;但他決定行事之先,要召集謀士獻議;息怒之後,為自己所行的後悔(參斯二:1)。不但如此,他不能明察有人將加害於他,要靠無權無能的末底政救他(參斯二:21-23);而這一切,卻原來都是要成就神的旨意,這豈不是對意志堅強的專制君王的諷刺嗎?偉大的王算甚麼!“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箴二一:1)
  以斯帖和末底改,顯然他們在波斯王的首都書珊城,過著相當豐富安定的生活,也似乎未曾多想念回到神應許之地的事,未曾與上帝的百姓同受苦難;末底改策劃以斯帖的參加選美到立后,也不大可能出於屬靈的動機。但哈曼要滅絕所有猶大人的陰謀發動了,末底改發現“莫想在王宮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此禍。”(參斯四:13-14)原來人間的富貴尊榮,帝王的寵愛,都是虛空的,靠不住的。有這醒悟,使以斯帖和末底改,發動書珊全城的猶大人禁食三晝三夜(參斯四:13-17),向神悔改求恩。然後,轉機到了,神的拯救計劃成就。
  在整個故事的敘述過程中,沒有插入的評斷,沒有形容詞,全書只是史實見證。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多麼成功的作品啊!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