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撒母耳記上:文宣與動機

文宣與動機


  撒母耳時代的以色列,經驗著歷史上的轉變。撒母耳就是神豫備見證這時代轉移的人。
  時代的轉變,常是社會組合及人民生活型態的轉變。但如果我們更深探求,就會發現,更重要的是屬靈的問題。

    為甚麼神的言語稀少?──兩個祭司

  在以利作祭司的時代,以色列經歷著屬靈的昏暗。聖經說:“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三:1)
  這是屬靈饑荒的情形。敬拜的禮儀,仍然照常進行,其熱鬧的情形,也許並不遜色,可能還會更熱鬧一些。看起來人民在獻祭時會醉酒的,甚至婦女醉酒也不是不常見(參撒上一:13)。人仍然在講話,講得很多,也很動聽;但是“耶和華的言語稀少”!現今世代的情形,恐怕也是如此。有宗教活動,活動得有聲有色;但缺少改變生命的能力。出版事業的情形呢?
書籍的出版,一年比一年多;就是福音性與屬靈書刊,數目也比以前增加,印刷比以前精美,看來銷路也還不差;只是沒有深度,沒有屬天的信息!
  神願意不斷的向人啟示祂自己。但為甚麼“言語稀少”呢?我們在與人交談的經驗中,也許遇到“話不投機”,的情形,或說的話如同落在聾子耳中。以利本身也許沒有多大惡跡,但神的話到他那裏就止住了;神的話出不了家門。他的兒子犯罪,以至使人厭棄獻祭(撒上二:17);作父親的卻只說:“我兒啊!不可這樣!我聽見你們的風聲不好,你們使耶和華的百姓犯了罪。…”(參撒上二:23-24)乏力的敷衍語氣,“等因,奉此”,表現無遺。這就是“耶和華的言語稀少”的原因了。因為尊重人過於尊重神,看他的兒子重於耶和華,所以神不能用他。難怪神與他“話不投機半句多”!
  但神找到了撒母耳!撒母耳是個忠誠有原則的人,可以“為上帝奧秘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參林前四:1-2)他對於神的話不打折扣,不問人歡喜與否,總是誠實的傳說。從小的時候,就把耶和華默示他的事,“都告訴了以利”(撒上三:18),沒有討人歡喜的假話;不是像假先知,只講人所喜悅的吉言。“撒母耳長大了,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從但到別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知。…因為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這話傳遍以色列地。”(撒上三:19-21)有這樣合用的器皿,耶和華在他身上沒有難處,可以把話有效的傳出去。反之,人聽不到神的話,是因沒有合用的傳話的人,默示才稀少,人民也就放肆妄行。
  “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每年巡行…審判以色列人。”(撒上七:15-17)是一個遵行神的旨意,不洵人的情面的人。就是到了老年,仍然是剛強。當掃羅王違背神的命令保存亞瑪力王亞甲的性命,年老的撒母耳竟能自己動手,“在吉甲耶和華面前將亞甲殺死”!雖然他極愛掃羅,但當他知道耶和華“厭棄掃羅作以色列的王”,他“直到死的日子,再沒有見掃羅”;(參撒上一五:26-35)並且聽從神的命令去另膏立大衛作王。
  作文宣聖工,固然要善用文字為媒介工具,但那只是傳達的方式;而更重要的是有上面來的信息。唯有撒母耳這樣的人,才能作神的忠信使者。

    為甚麼不要神作王?--兩種標準

  在撒母耳年老的時候,以色列的長老們,聚集到他府上來請願:“你年紀老邁了,你兒子不行你的道;現在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參撒上八:)是的,他們抓到了二位公子貪污枉法的把柄。是的,撒母耳老了,這是自然規律。人的生命比制度的生命短。但父老,子不肖,這二件事,都是人的問題,不關乎制度的問題;而他們所要求的是改變政體,而不是換接班人。但即使是有了王,王是否也可以不行正道呢?很明顯的,事情不會解決,這不必待智者而後明;甚至他們也不是要打算解決那問題,因為他們只用作一個政治上的藉口,以後也不再提貪污枉法的問題。如此看來,他們所說的不是充分理由,甚至也不是真正理由;所以那一番說話,聽起來勉強得很。
  如果他們誠心誠意,為立王而立王,可以在聖經找到神應許的根據,應該換箇說法。
  耶和華上帝曾說:“到了耶和華你上帝所賜給你的地,得了那地居住的時候,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列國一樣,你總要立耶和華你上帝所揀選的人為王;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為王。”(申一七:14-17)神不要生命不同,觀念不同的人領袖祂的子民,免得他們信仰行為趨邪。現在以色列的長老領袖們,大可以引經據典名正言順的請求撒母耳,求問神的旨意,求神照祂的應許和命令,顯明祂所揀選的人,在弟兄中立一人為王。
  信實的神不能違背祂自己。在以上引的經文中,神原沒有不喜悅的意思,神的僕人撒母耳為甚麼會“不喜悅”他們求立王呢?為甚麼神會“在怒氣中將王賜你,又在烈怒王將王廢去”呢?(何一三:11)
  我們若再思想,就可知道:以色列人求立王是神所不喜悅的;卻並不等於“王”或“立王”是神所不喜悅的。不是制度的問題,不是動作的問題,而是動機的問題。道理很簡單,若問題是神不願祂的百姓有王,則一切所有的王,都該被否定,都該是神所不喜悅的,何既有言約於先,又承認於後說:“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徒一三:22)神既不會前後矛盾,又不會屈服於“積非成是”的方法。
  神所最不喜悅的,最傷神心的,是以色列人心裏迫切希望的,他們真正的目標,不過是“像列國一樣”!他們一再重複的說,要“像列國一樣”!
  神揀選亞伯拉罕,召他出來,是要他和他的後裔,與外邦分別。神領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是要他們分別為聖,作屬上帝的子民。他們“是獨居的民,不列在萬民中。”(民二三:9,參出三三:16,申一四:2)但以色列的歷史,幾乎全是一部背叛史,處處顯明人的悖逆敗壞,時時傾向於與世混雜。從出埃及一路來,從未與偶像斷絕關係;人出了埃及,心在埃及;把埃及的東西帶入了迦南(參徒七:39-43)。所以神向撒母耳說:“現在他們向你所行的,是照他們素來所行的。”──“素來”的意思是說,他們慣於這一套,多年的老毛病又發作了,並不新鮮。
  因此,神“在怒氣中將王賜給他們”,是因他們心思錯了,必要“像列邦一樣”,效法外邦;“又在怒氣中將王廢去”,是因為他們與外邦混雜,結盟結親,多娶外邦后妃,進口外邦偶像文化,與外邦徹底同化。所以神要他們分散被擄,國破家亡:“你們怎樣離棄耶和華,在你們的地上事奉外邦神,也必照樣在不屬你們的地上,事奉外邦人。”(耶五:19)
  今日教會的毛病,固然是千瘡並潰,百廢待舉;但基本的毛病,根源於忘了“不屬世界”的尊貴地位,而要像世界一樣。聖經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一二:2)文宣聖工的責任,先要廓清屬世的思想和價值觀念,不要被它所影響;揚棄世俗營利,數字,品質的標準,不要裨販心理學,搖滾樂等,把世俗帶入教會;更要積極的建立聖道思想,標準,和文化。
  我們對於所信的,應具有堅強的信念。神僕人是奧秘事的管家,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處於領導世人的地位,而不是被世界牽著鼻子走。我們應該注意世界的需要,以真理之光供應他們的缺欠,指引他們的方向;而不應該存心媚世,絲毫的迎合他們的喜好。我們不應有優越感,因為一切都是從主領受的,並無可誇口(參林前三:7);但卻應戒絕自卑,明白真理的超越性。建立了這信念,才能信守堅持真理。初期教會的聖徒們,敢於不怕孤單,與神站在一邊;以少犯多,揚起真理的旌旗。今天的文宣士,也應該善承遺規,跟隨先聖英勇的腳步,立定心志;不是要效法世界,是要征服世界!

    為誰辛苦為誰忙?--兩座石碑

…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的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撒母耳就把一隻喫奶的羊黑,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撒上七:7-9)

…掃羅擊打亞瑪力人,從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書珥。…有人告訴撒母耳說:“掃羅到了那裏,在那裏立了記念碑。…”(參撒上一五:1-12)

  這裏記載兩次戰爭,都關係著以色列的安危,都是與傳統的仇敵;一次是由撒母耳領導與非利士的戰爭,一次是由掃羅帥領與亞瑪力人的戰爭。兩次戰爭的結果,都是以色列人打了勝仗。當然這是由於神的大能。但有甚麼不同呢?
  撒母耳在聽見非利士人來了,臨戰以前,先獻上燔祭,先禱告耶和華。結果,耶和華發雷聲,使非利士人潰敗。以色列人所作的,只是追奔逐北,擊殺他們。撒母耳清楚知道這是神的能力,立一塊石頭,起名“以便以謝”,向以色列人作長久的見證,使人記念神的恩典,叫他們知道是神的手幫助,使神得當得的榮耀。
  掃羅是耶和華所膏立的以色列王,奉神的命令去滅盡亞瑪力人。出於神的命令,神自然負責任,結果是得勝了。但掃羅忘記了勝利的來源,只給勝利的果實沖昏了頭腦。他心中沾沾自喜,以為是自己眾望所歸,萬民效力;以為是自己運籌帷帳,設伏勝敵;以為是自己仁者無敵,通知基尼人撤離,減少了敵人的援力;又擅自表現寬大仁慈,比神更寬大,以至違背神的命令,留下了亞瑪力的王亞甲和上好的牲畜。有這麼多可以記述的豐功偉蹟,任它給時間淹沒沖逝,真是可惜!於是,在打了勝仗之後,掃公覺得實在值得歷史大書一筆,才算公道。可憐掃羅王,多麼勞苦功高!把亞瑪力人趕逐到沙漠南陲的書珥,又得匆匆忙的尋找御用史家,又重金禮聘石匠,雕刻家,趕工立記功碑,好忙碌得緊哪!既然是為自己立碑,少不得多講些光榮戰蹟,好個英明偉大的王!但卻不必說到如何違了耶和華的命令,更千萬要對為何違命的動機,諱莫如深。這就是世上的記功碑,只述說偉人的光榮,使自己得榮耀。製造“民族英雄”!
  這裏給我們看見兩種不同的文字:一是立碑讚美主,記得祂的恩惠,論到主所作的事,一切的好處不在祂以外,得勝在乎耶和華:“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得地土,也不是靠自己的刀劍得勝;“我們要因你的救恩誇勝,要奉我們上帝的名豎立旌。…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題到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詩二○:5,7)另一種文字是歌頌自己的功德,誇耀人的成就;他們的報告,也許不完全是虛假,只是掩飾了自己見不得人的事,誇張渲染了一些數字,其可靠性不會太大;在見證的末了,也許會插一句“榮耀歸主名”,但那不過是“副作用”,主要是使自己得榮耀。
  求主煉淨我們的雜質,才能作合祂心意的文宣工作。只有一個信念,只有純淨的動機,是為了主的榮耀。“耶和華啊!榮耀不要歸與我們,不要歸與我們;要因你的慈愛和誠實,歸在你的名下。”(詩一一五:1)

   甚麼是合神心意?──兩位君王

  “合神心意”似乎是一個抽象的,玄妙的屬靈名詞,沒有甚麼實際,沒有甚麼標準。不是這樣的。簡單說來,是要尊重敬畏神,這是起步和根基。
  掃羅的不敬畏神,在他一登上王位就發作起來。非利士人聚集來攻擊以色列人,撒母耳應許定期在七日後,來獻祭起兵。掃羅在第七日的時候,“撒母耳還沒有來到吉甲,百姓也離開掃羅散去了。”掃羅見情勢不妙,想利用宗教作維繫人心的工具,就“勉強獻上燔祭”(參撒上一三:1-14)。可見他不是愛主敬畏主而獻祭。撒母耳對掃羅說:"你作了糊塗事了,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華必在以色列中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祂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就是掃羅”沒有聽從耶和華的命令,急忙擄掠財物,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參撒上一五:1-23)。神吩咐滅絕亞瑪力人和一切牲畜,掃羅卻不以遵行神的命令為首要,而另有自己的意見。這就是不合神的心意了。至於以後他更進而仇視嫉妒神所揀選的王大衛,直是與神的旨意為敵了。耶和華離開了他,他又趕逐有耶和華同在的大衛離開他,打的甚麼算盤!
  至於大衛,則是合神心意的王,因為他凡事以神的旨意為重。在被掃羅追索要殺害他的時候,在隱基底洞和哈基拉,大衛兩次有機會除去掃羅;但他說:“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參撒上二四:二六:)甚至大衛因割下掃羅的衣襟,而心中自責。因為大衛尊重神的旨意,不敢加害耶和華所膏立的王。
  在他兒子押沙龍起兵造反的時候,大衛離京出走。他沒有載運府庫中的財寶逃難,甚至連撒督等抬了上帝的約櫃來追隨,他也不願挾約櫃而播遷;王對撒督說:“你將上帝的約櫃抬回城去!我若在耶和華面前蒙恩,祂必使我回來,再見約櫃和祂的居所;倘若祂說:‘我不喜悅你!’看哪!我在這裏,願祂憑自己的意旨待我。”(撤下一五:24-26)在途中,示每咒罵王和王的臣僕;王本有實力可以鎮壓這種政治示威;但大衛以為是“耶和華吩咐他的”,寧可忍受而順從神的旨意(參撒下一六:5-13)。雖在顛沛流離之中,尊重神敬畏神的心不改。
  到他年老國家繁榮,大衛不能“戒之在得”,下令數點百姓,意在歸榮耀給自己,犯了大罪。他隨即心中自責禱告認罪;而且甘願照神旨意受責罰,“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裏。”(參撒下二四:)
  最難得的是,大衛自少年即以神的事為念。在約櫃被擄的時候,大衛在詩中說:“我們聽說約櫃(被擄是)在以法他;我們在基列耶琳就尋見了。”(詩一三二:6)原來少年的大衛在故鄉以法他(即伯利恆),就立心要尋得約櫃,不眠不休;至終耶和華“揀選了錫安”,作永遠安息之所,又揀選了大衛,使彌賽亞由他的後裔出來。
  今天,我們更需要這樣的人,先尋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立定心志,獻身文宣,興旺主的福音。

  我們不是說,只要動機對了,任何手段都不妨使用。但在文宣聖工的事奉來說,動機是非常重要的,是首要注意的。既然文字會影響人的心意,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心意就要先純正,才能從好的泉源,流出好的水來,滋潤世人。文宣聖工與一般文藝不同:不是要高舉自己,使人稱讚欣賞;而是要高舉基督,以主為中心,使人得救。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