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網
聖經與文宣 >> 路得記:愛的故事與王紀

愛的故事與王紀


   世上的國家和帝王,都喜歡遠溯自己祖國光榮的歷史,到久遠的先代。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vjrgi1,700B.C.)為羅馬帝國寫成史詩哀尼德(Aeneid),把他們的祖先說成是女神維納斯(Venus)的兒子,不但儘量理想化,且加以神化,說他是得神明指示,去開創羅馬。當然,哀尼德是世界名著,詩文十分優美。
  在華人中,更不乏此種例子。當某人爬上寶座,必要極力搜求,證明他先世有甚麼了不起的人物;目的倒不是光耀祖宗,而是想拖死人來給他增加光耀,毛病是自卑感作祟。
  但聖經卻沒有這種作風。在以色列人最崇敬的王大衛的族譜裏,插入一篇田園風格的愛情小說路得記。

   愛的吸引

  故事的開始,是在猶大地的伯利恆。以利米勒和妻子拿俄米,因為饑荒所迫,流浪到摩押地去作了難民,在那裏寄居,帶著兩個兒子同去。他們的動機就是這麼簡單:為了解決經濟問題,為了填飽肚子;說不上甚麼少負大志,壯遊四方;也不是去宣揚文化,教育蠻夷。他們初到那裏,可能還很得意。不過,死亡終於臨到那家;先是一家之主的以利米勒死了;以後這兩個兒子都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但沒有白頭偕老,就先後離世,並沒有留下後裔。這樣,一家三寡婦,兩代不同族。
  又是考慮到糧食問題,使拿俄米想到歸回,認同,這個行動。她聽說伯利恆有糧了,就動身要回猶大地去。她這個婆婆是誠實人,體恤兩個年輕的寡媳,不願她們去跟她受苦。她不曾給她們空虛的盼望,一點不隱瞞的把現實的困難告訴她們:

拿俄米說:“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得一:11-13)

我們看見拿俄米一點沒有描繪一幅幸福的遠景,反而儘量坦白的告訴她們前途渺茫,攔阻別人跟她行這無望的道路。
  到這裏為止,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個寡媳實在很有情義;我們也可以意識到這作婆婆的有點特別的東西,吸引著她們,使她們願意跟她同受苦。但接著,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媳婦的不同處:一個兒媳哭了一場,與婆婆親嘴告別,走了回頭路;但另外一個兒媳不同,“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得一:14)
  這不同的地方,跟著顯了出來:
  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的神那裏去了;你也跟著你嫂子回去吧!”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

  你往那裏去,我也往那裏去;
  你在那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
  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
  你在那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
  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
  願耶和華重重的降罰於我。”(得一:15-17)

這一段話,真是情詞深切,使人受感動。拿俄米看出她定意已堅,也就讓她跟隨,不再勸她走回頭路了。
  這兩個兒媳的差別是:路得不但在情感上願意與拿俄米聯結,而且也透過她,而認識拿俄米的神,在信仰上與她認同;而俄珥巴是“回本國和她的神那裏”,她在信仰的道路上,到底是不同路向的。

    愛的選擇

  她們返回伯利恆,正值收成的季節。顯然是由於生活貧困,路得就作了田間的拾穗者,跟在收割的人後面,拾取遺落的大麥穗。那田地的主人波阿斯,對路得十分關懷,顯出慈憐同情。“路得與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處,拾取麥穗,直到收完了大麥和小麥,路得仍與婆婆同住。”(得二:23)在這段時間,路得對波阿斯已有相當的認識;她也把這一個多月裏日間所遇的事,報告給拿俄米。
  拿俄米為路得設想,要為她“找個安身之處”。她要路得沐浴抹膏,夜間下到禾場上:“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路得對波阿斯說)路得選擇了波阿斯,他的年齡比路得大得相當多。波阿斯說:“女兒啊!願你蒙耶和華賜福,你末後的恩比先前更大,因為少年人無論貧富,你都沒有跟從。”(參路三:1-13)
  路得的選擇,不是以肉體外貌年齡為標準;她是遵從婆婆的指示,以德性作選擇的首要,作她“跟從”委身的標準。

    愛的救贖

  波阿斯實在是路得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比他更近的;在律法上,他有優先的權利。雖然,波阿斯已經對路得意有所鍾,但是有個攔阻。
  於是,波阿斯定意要解決這個問題。他約請長老們,在城門口設下見證,問那人肯不肯贖族人以利米勒家的田地。那人倒是有興趣於贖買田地,但他不願履行附帶的條件:“也當買死人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使死人在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得四:5-10;參申二五:5-6)愛是需要犧牲的;那人不注重律法上的義務,不愛自己的族人;只見物質的利益,看不見路得之可貴,所以放棄了近親的權利,規避了近親的義務。因此,波阿斯合法的贖得了近親的產業,也贖得了路得。

    愛的美果

  結果,有情人終成眷屬,由路得生下了主耶穌的先祖大衛,成為猶大最受尊崇的王。而路得記載在主耶穌的家譜裏面(太一:5-6);而“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羅一:3)

    文藝的分析

  路得記的寫作非常完美。因為是聖經文學,所以不能以現代小說歸類衡量。就篇幅及文字的精簡來說,自然可算是短篇小說;但短篇小說通常是限於精采的一幕,而路得記卻包括了最少十年長久的時間。
  背景:故事的開始,是在士師時代猶大的伯利恆,一家人遷徙到摩押地去,以後又回到伯利恆。士師時代是一個沒有原則的混亂時代,而這個家庭只是時代中的插曲,可以作為瞭解分析那時代的橫斷面。
  佈局:其完美性正可以代表神的全知。故事的過程,甚為曲折,是由高降至低,又由低升到高。如果我們把路得當作故事的主角,則可看見,第一個波折是丈夫的死亡;第二波折是婆母的勸阻,試驗她的堅貞;第三波折是在發展到將成熟的時候,忽又出來一個更近的親屬。但有婆母拿俄米為她安排一切;有愛她的波阿斯,為她解決至近親屬的問題。至終完成喜劇性的收場。
  在這一切之中,更看出是至高神的手在安排佈局。路得去拾穗的時候,“恰巧”到了波阿斯的田裏(參得二:3)。以後,更由這外邦女子路得,生出大衛。因此,本書以“士師秉政”開始,在結束時卻隱隱看見了王國的影子;以“饑荒”開始,卻引向豐盛的生命之糧;以向外邦求糧就食維生開始,外邦至終卻要來就祂得生命。
  敘述:本書的敘述方法,是非常傑出的。雖然感情動人,但非常經濟;既沒有辭藻雕琢堆砌,也沒有誇張筆法。試舉出幾個特點:
  省約:在開始的時候,介紹他們一家如何流落異邦。但到拿俄米定意歸回的時候,就用了省筆:“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得一:6)因此,而不必重複敘述猶大地豐收的情形,或她如何得到消息。在戲劇中常用使者或旅人報告的方法;但這裏說”聽見“就夠了,而且這只是解釋促成她行動的有效因。
  表現:這裏沒有評述的語句,如:“路得是個很賢惠的女子”;或“拿俄米是個不講閒話的婆婆,她待路得很好”;也沒有說“婆媳間感情和睦”;更無須解釋瑪倫之死亡,實在不是由於路得不好,等話。這些意思,都由行動表現出來。拿俄米對兒婦的關心:“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得一:8)有誰會不明白她多為別人著想?這又表現出她信仰的見證。“拿俄米與他們親嘴”,“路得捨不得拿俄米”,“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得一:9,14,18)。這些行動,都是說明她們間的關係,也說明了角色的性格。
  對話:書中的對話,佔很大部分。用對話表明了書中人的感情,思想,向讀者作了說明,同時省筆,卻使人有更真實的感覺。如拿俄米向兒婦們說:“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得一:8)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得一:16-17)拿俄米對城中的人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得一:20-21)
  間接評述:波阿斯監管收割的僕人向主人報告路得的有禮及勤勞:“她說:‘請你容我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從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裏坐一會兒,常在這裏。”(路二:7)波阿斯在與路得初次會面對話時,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了我。…”(路二:11)拿俄米對兒婦路得論波阿斯說:“因為他不斷的恩待活人死人”(得二:20)波阿斯與路得在禾場相會時,對她說:…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得三:11)這些都使人覺得生動,而減少枯燥之感。
  旁白:這有些像古希臘劇中的Chorus合唱一樣,其效果可以增加客觀的真實感。例如:當拿俄米領路得進到伯利恆的時候,閤城的人看到兩個陌生的人,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得一:19)在波阿斯娶了路得,生了兒子之後,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得四:14)鄰舍的婦女們說:“拿俄米得孩子了。”(得四:17)
  暗喻:本書中的暗喻雖不多,卻用得合宜。波阿斯在初遇見路得拾穗時的對話,接著她自稱“外邦人”蒙恩之後,說:“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得二:12)有安全溫暖的意思。以後,在禾場夜會時,路得對波阿斯說:“…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得三:9)也有同樣的意思。
  對比:在拿俄米歸回的時候,她說:“不要叫我拿俄米(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苦的意思),…我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得一:20-21)這是以今之苦,與昔之福對比。在結尾時的豐富蒙福,使鄰婦們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有這兒婦比七個兒子還好。”(得四:14-15)這又是蒙福與受苦的對比。我們斷不會忽略這顯著的過去現在的不同。

    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單從文藝方面看,本書的寫作技巧是那麼成功,可以學習的地方很多。第一章16至17節,路得堅貞的語辭,為不少選本所採取,是動人的詩句。其實,本書就是一部史詩。而且也很像古典的五幕喜劇:首段是序曲。一.回歸;二.拾穗;三.禾場上;四.城門口;五.成婚與得子。尾聲是末後的家譜。
  極顯然的,本書是講愛;但通篇只有一個“愛”字,是在第四章15節,路得從波阿斯生了兒子,婦女們對拿俄米說:“這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的。”而“那兒婦”是“外邦人”。所以在這裏可以看出,是神安排外邦人在基督裏得蒙救贖的預影。神並沒有看種族偏見。猶太人誇他們自己是特別的選民,但他們最有名望的王大衛的血統中,有十六分之一是摩押血統。神安排了環境,引導他所揀選的人的腳步,安排了一定的時候,都是為了成就祂的旨意。
  在教會中還有一個趨向,就是有人以為傳福音的文藝作品,最好是不提福音。不知是甚麼人定下了這個“不提福音”的標準;先定了傳福音上的失敗心理,自然沒有信心。其實壞的作品,絕不會因為沒有福音字樣就變成傑作。路得記的中心就是一個被主的愛吸引的外邦女子,投靠耶和華的經過;這外邦人蒙愛得救恩的主題,是十分明顯的,書中每章都提到耶和華。但仍然是偉大的作品。這一點,我們該記得。這是聖經的原則。

-- www.AboutBible.net -- .于中旻 著 by JAMES C M YU.